欧洲最大的核电站正在成为俄乌冲突的“定时炸弹”。7月26日,扎波罗热核电站所在城市埃涅尔戈达尔再次传出爆炸声,培训中心建筑玻璃碎裂、弹痕遍布,停车场7辆汽车被无人机炸毁。俄方指责乌军“蓄意制造核灾难”,乌方沉默以对,而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的警告令人脊背发凉:“每一次袭击都在逼近人类无法承受的核安全红线。”
一场谁都不敢认领的“核赌博”
自2022年俄军控制扎波罗热核电站以来,这座拥有6个反应堆的庞然大物已遭遇至少20次袭击:无人机轰炸冷却塔、供电线被切断、备用电源失效……俄乌双方互相指责对方“玩火”,但谁都不愿承担引发核泄漏的历史罪名。最新袭击中,弹痕距离核燃料储存区仅3公里,国际原子能机构团队发现,“子弹甚至穿透了模拟训练中心的防爆玻璃”。尽管反应堆目前处于冷停机状态,但专家警告:“一旦冷却系统因断电瘫痪,放射性物质泄漏将比切尔诺贝利事故更致命。”
核电站为何成了“战场靶心”?
扎波罗热核电站的战略价值远超军事意义。对俄罗斯而言,控制核电站意味着掌握乌克兰40%的电力供应,还能以“核威慑”牵制西方;对乌克兰来说,夺回核电站是主权象征,但强攻可能触发灾难。于是,双方陷入诡异博弈:俄军将重型武器部署在核电站周边,乌军则通过无人机骚扰施压。国际原子能机构报告揭露:“核电站员工在枪炮声中工作,心理崩溃频发,有人甚至故意操作失误。”更危险的是,7月初核电站曾完全失去外部电力,全靠柴油发电机维持冷却系统——这种“刀尖行走”的状态随时可能崩溃。
全球核安全网为何失灵?
国际社会对扎波罗热的关注,正从“呼吁停火”滑向“灾难预案”。联合国安理会多次紧急磋商却无果而终,美欧对俄制裁未能阻止袭击,而中国提出的“核安全红线”倡议也难落地。讽刺的是,就在同一周,国际原子能机构刚高度肯定中国核监管技术“世界领先”,尤其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预警系统。但扎波罗热的现实是:“连最基本的停火协议都无法执行,再先进的技术也挡不住炮弹。”
人类能否承受“核红线”被突破?
核灾难的代价没有赢家。模拟数据显示,若扎波罗热发生泄漏,放射性尘埃将在48小时内覆盖半个欧洲,5000万人面临辐射病风险。更可怕的是,这将开创“战争中使用核设施作掩护”的恶例——全球400多座核电站可能沦为未来冲突的人质。尽管国际原子能机构试图在核电站周边设立“非军事区”,但格罗西坦言:“政治意愿比技术方案更稀缺。”
(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机构)
(注:本文基于国际原子能机构报告及多方信源,为保护信源安全,部分细节已做模糊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