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城市,年轻人的居住条件常常令人感慨。有时,为了节省开支,他们不得不与陌生人睡一张床。那狭小的空间里,彼此的呼吸仿佛交织在一起,却也在无形中拉近了距离。清晨的阳光透过缝隙洒下,唤醒了沉睡的两人,陌生的脸庞在这一刻多了一丝温暖。这看似无奈的选择,却是大城市年轻人在追求梦想道路上的一种妥协。他们在这小小的床榻上,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默默承受着生活的压力,用坚韧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城市故事。
在“万物皆可拼”的时代,你是否想过,连床也能拼?
最近,社交平台上悄然兴起一种新型“拼床合租”模式。两个素未谋面的年轻人,不仅共享同一屋檐,甚至要挤在同一张床上,用枕头和被子划定各自的领地,在深夜伴随彼此的呼吸入眠。
原本每月两三千元的单间,通过拼床合租,每人只需支付一半。随着毕业季的到来,越来越多刚踏入职场的年轻人,面对高昂的房租压力,选择这种方式节省开支。“白天拼好饭,晚上拼好床”已成为不少一线城市年轻人的自嘲写照。
然而,省下钱的背后,代价却并不轻松:与陌生人共眠,个人安全和财产安全无法保障;翻身时要小心翼翼,生怕触碰对方;换衣服只能躲进床帘;夜里刷手机也要调低亮度、关掉提示音,以免惊扰熟睡的室友。
拼床合租帮助年轻人减轻了经济负担,却几乎剥夺了他们的私人空间。选择与陌生人同床共枕的年轻人,究竟该如何看待隐私让渡与节省开支之间的微妙平衡?
租房的尽头,是同屋又同床
清晨七点,洋洋轻手轻脚地掀开被子,以免吵醒还在熟睡的室友小慧。在狭小的出租屋里,一张双人床占据了大部分空间,在床上,两条不同样式的被子中间摆着一只长条形的玩偶,这就是洋洋和小慧的“楚河汉界”。
洋洋将和室友拼床合租的经历发到社交平台上,图源受访者@洋了二正
从去年年末至今,27岁的洋洋已经在上海拼床合租超过半年。她和室友小慧通过网络相识,后来逐渐成为现实中的朋友。租房时,两人都刚辞职,正值春节前夕,便决定一起合租短暂过渡。随着时间推移,二人逐渐喜欢上这间小屋,觉得它极具性价比。
洋洋住处的楼下就是商场,步行十分钟即可到达更繁华的商圈,地理位置十分便利。这间卧室月租金加水电费共3000元,平摊后每人1500元。在上海,同样的预算只能在松江、宝山等郊区租到单间,而且无法保证靠近地铁沿线。
洋洋算了一笔账,租同一套房的对门女生每月需支付2000元租金,只能住在朝北的小卧室,还得与两位男租客共用卫生间。而她和室友则共同承担了采光更好的主卧,配有独立卫生间,不需要与异性租客共用,避免了不少卫生顾虑。
对于想省房租的年轻人来说,青旅也是一种实惠的选择。但洋洋在亲身体验后,发现住青旅远不如拼床合租舒适。她回忆起离开青旅的前一晚,一位女生深夜才入住,随后大声打电话,让她无法入眠。“住青旅时,总担心会有陌生人突然闯入。”而拼床合租的室友相对固定,偶尔还能享受一些独处的时光。
小福的情况与洋洋类似。2023年,她和大学同学思琪一同来北京实习,发现周边的租房价格高得惊人。她们看了几套房,普遍面积狭小且价格高昂,有些房子的厨房旁边就是厕所。即使如此,月租依然高达两千元以上,中介催促她们尽快决定,称这个地段的房源极为抢手。
由于找房时间紧迫,再加上二环内的高房租压力,她们最终决定拼床合租,并挑选了一间离实习单位最近的房子,单间卧室月租金3000元左右。最吸引她们的是这间房靠近宣武门地铁站,方便通勤。卧室里还配有一张1.8米的双人床,两个女生睡都不觉得拥挤。
小福和思琪拼床合租,图源受访者
在北京,拼床合租并不少见。25岁的阿岚也表示,她曾看见过这种模式:“两个人、两个被子,一人一半,屋子布置得还挺温馨。”
目前,阿岚在北京有两处住所,计划将不常住的单间出租,自己偶尔回去过夜。她认为,这样不仅能提高空间利用率,还能让室友享受接近单间的居住体验,堪称“双赢”。
阿岚拼床合租的房间,图源受访者
阿岚发布寻找室友的帖子后,却收到了不少质疑的评论:“你都穷成这样了吗?”“不如直接回老家吧。”阿岚认为,这些评论来自没有在大城市生活过的人,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会与陌生人同住,甚至同床。但对于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这其实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拼床合租模式主要出现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一线城市。根据“58安居客研究院”去年发布的《全国租赁市场报告》,一线城市的租房需求持续高涨,尤其是1500元/月以下的低价房源需求不断增加。市场中低价房源供给严重不足,这迫使许多年轻人不得不选择和别人拼床合租。
小福指出,大城市的高房租对年轻人尤其不友好,选择拼床合租的群体大多像她一样,刚步入社会,且经济拮据。她还提到,网上常见的“拼床月租800元”的帖子,“你很难想象,800元月租金对刚毕业的年轻人有多么诱人。”她认为,租房省下的一两千块,相当于每月“额外多赚”一两千块,在无形中缓解了压力。
拼床的日子,磨合中寻找平衡
为了节省租房开销,经济拮据的年轻人选择与他人共享同一张床。当拼床成为日常,他们能否迅速适应这种新的居住方式?
在拼床合租中,选择合适的室友至关重要。阿岚在筛选室友时非常谨慎,了解对方的性格、生活习惯和工作情况,并提前约定水电费用、作息时间以及冲突解决方式。“越是事先沟通清楚,越能避免后续麻烦。”她会将要求明确告知对方,如果对方觉得“事真多”,那正是筛选机制生效的体现。
通过多次沟通,阿岚和室友达成一致,顺利开始合租。由于阿岚常住另一处住所,她与室友同住的时间不多,每次回来时,她们会一起做饭、备菜,气氛轻松愉快。
阿岚和室友一起做饭,图源受访者
对小福而言,拼床合租的另一个好处是缓解了孤独感。“刚来大城市时,常常有种漂泊感,但知道有一个人和自己处境相似,并肩作战,就觉得什么困难都能一起克服。”
洋洋和小慧的故事,也反映出拼床合租带来的情感支持。刚到上海时,洋洋在餐厅工作,通过网络分享自己的日常。小慧通过私信询问餐厅是否有招聘机会。随后,两人成为同事和朋友。小慧曾告诉洋洋,每次下班回家看到家里有人时,她就觉得特别安心。
洋洋会主动布置房间,小慧则自觉提出平摊费用。小慧常觉得洋洋像个“田螺姑娘”,潜移默化地帮助她养成了许多好习惯。而洋洋认为,能和小慧成为室友是种幸运,她们之前并不熟识,同住期间却能彼此体谅,实属难得。
遇到合拍的室友固然是种幸运,但拼床合租并非没有隐患。与陌生人共居,可能带来一系列安全风险。据《北京晚报》报道,一位24岁的女孩与室友拼床合租期间,室友以“做生意进货”为名盗刷了她的信用卡,并“借”走了平板电脑、手表等贵重物品,之后失联。由于证据不足,案件最终未能达到诈骗立案标准。
此外,拼床合租往往是由一方先租下房间,再由另一方分摊房租,这增加了二房东失信的风险。“律霸网”曾科普一起案例:刚毕业的小张从王某处租房,王某声称自己刚租下房,承诺与小张合租一年。然而,小张入住不久后,原房东找上门,称王某的租期早已到期,小张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阿岚也关注到拼床合租的安全隐患,她建议,“合住室友间应制定明确的规则,确保双方的体验和财产安全。签合同时要互相审核身份证,以防万一发生问题找不到人。”
即使找到了合适的室友,彼此的生活习惯和卫生标准仍需不断磨合。
在拼床合租的过程中,小福特别注重彼此的私密空间。她们共处一室时,她总会自觉戴上耳机;思琪换衣服时,小福会转过身。她认为,过强的界限感或完全没有界限感,都会破坏室友间的平衡。
刚开始时,小福曾觉得自己和思琪的关系不够亲近,甚至产生了“同床异梦”的错位感。尽管她们常常在同一个房间度过一天,却几乎不交谈,思琪总是玩手机或和朋友通话,而小福并不习惯。每晚,她们背对背玩手机,这让小福在情感上感到疏离。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感受才渐渐消失。“后来我觉得这很正常,我们是因为租房才住在一起,而不是为了满足情感需求。”
小福合租屋对面的夜景,图源受访者
在生活质量上,小福坦言,拼床合租不如独居自在。拼床意味着很多时候无法随心所欲,发出声响会下意识地道歉;如果想听音乐或看视频,她总是先戴上耳机,久而久之,耳朵都发炎了。
表面上,她是和思琪两人合租,但房子的主卧还住着另一位女生,偶尔会带男朋友回来。这让小福常常幻想,如果能独自住在这里,或许会更自在。“有时上班已经很累了,真正能放松的空间变得格外重要。”
拼床合租,大城市年轻人的无奈选择
大学毕业后,小福找到了一份正职工作。她租下了一间6平方米的单间,月租2500元。尽管房间很小,她却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
与拼床合租时不同,现在的小福拥有更多自主权。过去,她需要与室友商量房间如何使用,现在她可以自由地挑选床单、枕头,重新布置衣橱。从前和父母通话时,她需要压低嗓音,听音乐也得戴耳机,如今,她终于体验到了“公放自由”。
有了属于自己的床后,小福再也不用担心打扰到谁。无论是侧卧、仰卧,还是大字形躺,都能尽情放松,她觉得自己的生活质量大幅提升。
小福后来租住的单间,图源受访者
对缺乏积蓄的年轻人来说,在大城市拥有一处属于自己的空间,无疑是一种难得的奢侈。小福在租下单间之前曾住过长租公寓。虽然公寓离公司很近,但房间里住着四至六个不同的租客,且住户更替频繁,有些人因为找到新住所而搬走,也有些人直接离开了北京。
不稳定的居住环境让小福感到焦虑。她回忆道:“在那儿住了不久,就有两三个女生突然离开北京。当时,我刚开始工作,看着很多人的梦想在这里破碎,这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由于就业环境的巨大差异,不少年轻人陷入了“待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家乡”的困境:一线城市提供了丰富的工作机会,但高昂的生存成本使得留在城市异常艰难;回到家乡,尽管生活成本降低,就业机会有限,难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在一线城市,租房市场的高压力已成为许多年轻人不得不面对的生存难题。例如,“押一付三”和“不接受短租”这类租房规则,迫使刚毕业、尚未领取第一份工资的年轻人,在工作第一个月就需要支付四到五个月的房租。
58同城和安居客联合发布的《毕业生租住调研报告》指出,高房租成为许多毕业生的心头之痛。在北京、上海等城市,毕业生的住房租金常常超过工资的三成。76.9%的毕业生靠个人省吃俭用支付租金,45.6%需要家人支持,其中约两成靠家人全额支付租金。
另一项针对应届生的租房调研显示,34.4%受访者表示租金“压力较大但可维持”,而7.1%则认为“租金压力极大”,大多数毕业生的换房周期为16个月左右,主要原因是租金上涨和工作变动。
即使需要和陌生人拼床合租,许多年轻人依然愿意来到大城市。洋洋毕业后辗转杭州、海南,最终落脚上海。她说,自己并不奢望在上海找到归属感,只希望在年轻时能尽情体验这座城市,探索更多可能性。尽管她无法像本地人一样享受生活,但上海为她提供了精神上的自由。
洋洋的生活观很简单,就是活在当下,尽量不为未来过度担忧。谈及未来住所时,她表示:“我希望未来能拥有一辆房车,而不是租房或买房。房车的价格在我能力范围内,而买房太遥不可及。”
北京的高房租曾让小福考虑过换个城市生活,但她会等目前租的6平米小窝到期后再做决定。她曾在拼床合租中经历过极限的空间压缩,现在的小窝空间依然有限,至少能让她感到放松,在大城市漂泊的过程中,找到了难得的归属感。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参考资料:
1. 58安居客研究院《全国租赁市场报告》
2. 后浪研究所《为了省钱,我在北京跟陌生人“拼床”合租》
3. 北京晚报《小心合租房中的危险室友》
4. 小椰子专栏《热搜上震撼的“北京800元拼好床”事件,炸出了多少高学历穷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十点人物志 (ID:sdrenwu),作者:Fann,编辑:芝士咸鱼、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