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背债人”的深渊
创始人
2025-07-27 18:22:13
0

“职业背债人”仿佛陷入了无尽的深渊。他们看似能在短期内获得一笔不菲的资金,但随之而来的是沉重的债务枷锁。这些人往往被高额利息和还款压力压得喘不过气,生活被彻底打乱。他们可能面临亲朋好友的疏离,因为一旦卷入背债,就可能给身边人带来巨大风险。且在法律层面,他们也处于模糊地带,一旦出现纠纷,很难得到有效的保障。他们就像被黑暗吞噬的灵魂,在债务的泥沼中挣扎,难以自拔,最终可能失去一切,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当“用身份换百万”的诱惑摆在面前,有人甘愿吞下“职业背债”的诱饵。


近日,北京商报调查发现,虽然监管部门多次警示风险、警方持续打击整治,但这条“职业背债人”灰色产业链却依旧在暗处猖獗滋生、蔓延不止。


在中介“资金周转”“征信修复”的伪装下,农村户口、无子女、患重病者等社会关系薄弱的群体被重点标注,成为这场骗局首选的“猎物”。中介通过伪造收入证明、房产材料等虚假资质包装客户,再从银行套取贷款,随后按比例分成,“职业背债人”可拿到30%~50%的金额。


然而,这看似诱人的盈利背后,是沦为“老赖”的沉重代价,“职业背债人”不仅无法乘坐高铁、飞机,可能丧失社会福利,征信还会留下永久污点,最终只会让参与者在债务与失信的双重枷锁下,于大数据时代寸步难行。


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


一、一场瞄准弱者的信用豪赌


凌晨一点,中介阳阳(化名)的手机在黑暗中接连亮起,屏幕上跳动着客户的追问:“哥,那300万真能到手?”他熟练地回复“放心”,指尖划过微信界面,七八个闪烁的头像仍在等待,这些都是咨询“背债业务”的客户,用信用和身份换取快钱。


这并非虚构剧情,而是当下“职业背债人”群体的真实日常。在阳阳的口中,“资金周转”“征信修复”等词汇频繁出现,却从未有直白的背债二字。北京商报记者以急需资金者身份添加微信后发现,这些隐晦的表述背后,是一场用信用兑换现金的非法交易。


“职业背债人”,通俗来讲就是“背黑账”,通过包装个人资质从银行贷款,最终申请破产成为“老赖”。“越穷越值钱”是这门生意的潜规则。在阳阳的筛选清单上,农村户口、无子女、家庭成员关系简单、患重大疾病者被重点标注。“这类人社会关系薄弱,掀不起风浪。”他直言不讳。


另一位中介也强调,他们更青睐“干净”的人,没有复杂的社会关系,意味着成为“老赖”后不会引发连锁反应。如此筛选标准背后,有着一套清晰的利益分配模式。


曾参与过多次背债操作的“老手”李军(化名)透露,贷款放下来之后,他们会按比例分成,客户通常能拿到贷款金额的30%~50%。以1000万元的负债为例,客户实际到手的资金大约在300万~400万元。


这看似是一笔能快速获取大额资金的“好买卖”,但背后的代价却远超想象。在调查过程中,多位中介和机构人士都直言,做这笔业务前一定要想清楚。一位自称资产管理公司的人士坦言,参与背债的客户最终会因为无力偿还贷款而成为失信人,成为“老赖”后,生活将受到极大影响,比如无法乘坐高铁、飞机,甚至可能影响到工作。“不过,背债的方式和贷款逾期是同一个结果,只是这个方式能一次性拿到一笔比较大的资金。”这位人士说道。


但这样的说法真的能站住脚吗?对于那些被中介选中的“弱者”来说,他们本就抗风险能力极差。一旦成为“老赖”,失去的不仅仅是乘坐交通工具的权利,更可能失去仅有的生活依靠。农村户口的“职业背债人”,可能因此无法享受村里的非基本生活保障类福利;患有重大疾病的人,或许会因“老赖”身份而影响医疗保障的获取。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分析,“职业背债”现象的猖獗,既源于不法分子对部分群体在经济压力下“快速致富”心理的精准利用,尤其针对收入低、无社保、法律意识薄弱的人群,他们通过“无须还款”“高额分成”等话术形成心理暗示;通过黑灰产业链的职业化运作,从伪造证件、资质包装到销赃套现,形成完整闭环,甚至出现了专门的公司化运作,加之金融机构的审核环节存在漏洞,如虚构收入证明、高评高贷绕过风控等,这些共同助长了骗局蔓延,不仅造成资金损失,更破坏了信贷审批公信力。


二、瞄准“双白”人群


背债业务的流程高度标准化,每一个环节都经过精心设计,环环相扣,在这条黑色产业链中,社会弱者是他们首选的“猎物”,“双白”客户更是香饽饽。


所谓“双白”,即征信无信用卡、借贷行为,且大数据画像良好的客户。从金融机构的常规逻辑来看,征信空白意味着缺乏信用记录,银行难以评估其还款能力和信用风险,因此,这类客户通常并非银行眼中的优质放贷对象。


然而,中介们会信誓旦旦地宣称,“双白”客户能够从银行获取高额贷款,只需配合进行一系列操作,短期内便能手握大量现金,那么中介又是如何操作的?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首先,中介会指导客户伪造一系列文件,包括收入证明、房产抵押材料等,这些虚假文件旨在向银行证明客户具备良好的还款能力和资产基础,从而增加贷款获批的可能性。


伪造收入证明时,中介会根据目标贷款额度,编造合理的工作单位和薪资水平,甚至会制作配套的工资流水单,以假乱真。完成前期资料伪造后,中介便会依靠所谓的银行“内部人”牵线搭桥,在贷款审批环节大开方便之门。


在一系列运作下,原本不符合贷款条件的“双白”客户资料得以顺利通过审核,短线的房贷、信用贷约20天左右就能完成操作,这类短线贷款的放贷金额通常在500万元左右,“职业背债人”则可到手200万元左右的资金。


对于非“双白”客户(即只有信用卡使用记录,无贷款记录),中介则会采用更为复杂的长线操作手段。他们先通过第三方公司向客户过户房产,为客户制造出拥有高价值资产的假象,从而提升客户在金融机构眼中的信用等级。


在客户资质得到一定程度的包装后,中介便着手为客户申请5~10年的长期贷款。长线背债需要2~3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但获取的贷款额度往往更高,“职业背债人”最终获利能达到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元。


除了针对不同客户类型设计差异化的操作方案,在整个背债诈骗链条中,中介对操作地点的选择也同样颇具“策略性”。


为了降低风险、提高诈骗成功率,他们会根据不同地区的银行政策,精心选择操作地点。多位中介人士透露,上海、杭州、石家庄、香港等地都有可做背债的途径。而在香港,其金融体系与内陆地区有所不同,背债模式主要针对已成为“黑户”的人群。


在博通分析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看来,对于“双白”客户而言,其背后隐藏的信用风险极为严重。一旦贷款违约或被发现材料造假,客户将面临信用记录问题,还会被纳入金融黑名单、限制信贷资格等,甚至可能因涉嫌骗贷被追究刑事责任。此外,原本因征信空白而被银行审慎对待的客户,往往缺乏足够的还款能力与金融认知,极易在背负高额债务后陷入债务危机。


三、“职业背债人”属于诈骗行为”


“不用还债还能拿钱?”面对这样的好事,不少人或许都会心动。


所谓的“职业背债人”,看似是一条能快速发家的捷径,实则是布满陷阱的深渊。中介们巧舌如簧,编织出一个个诱人的谎言,而银行人士的澄清,揭开了这层虚假的面纱。


中介在招揽“职业背债人”时,总会以“不用还债”为诱饵吸引客户。被问起有何底气时,他们便抛出各种说辞。有的称银行内部有渠道可以核销坏账,只要配合演场戏,即便事后银行追责,也有办法全身而退;有的则编造出风控期的概念,说3年或20年的风控期过后,银行就不能再追讨债务。


这些说辞在银行专业人士看来,完全站不住脚。“银行绝不可能配合中介造假。”一位上市银行业务部门负责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从理性角度出发,如果银行参与其中,最终还是要承担损失,风险极高。“职业背债人”本质上属于诈骗行为,并非正常的业务风险,中介所说的诸多操作模式根本不可信,大多是夸大甚至虚构的。


除了对“内部渠道核销坏账”的说法进行驳斥,对于中介口中的“风控期”,银行从业者也进行了拆解。“这可能是基于部分地区公安的立案标准,即贷款客户按时还了几期利息,可能被视为有还款意愿,不构成骗贷。但不同地区的立案标准存在差异,而且这并非银行或法律的正式规定。中介把这当成噱头,显然是在误导大众。”上述业务部门负责人称。


不过,即便中介的谎言被戳穿,银行在识别借款人真实的目的、用途时也确实存在难点。有银行人士介绍,在日常操作中很难判断某人是不是“职业背债人”,而对于恶意骗贷的“职业背债人”,银行只能将其列为不良资产,尽力追回损失。


北京寻真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德悦指出,对银行而言,“职业背债人”不仅增加了金融风险,导致坏账急剧增加,侵蚀银行利润;还挤占了信贷资源,推高了合规借款人的融资成本。此外,银行若未能核实贷款的真实性,将面临监管处罚,并需自行承担贷款无法追回的损失。


面对这样的困境,银行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譬如,严禁员工与贷款中介合作,一旦发现,轻则警告,重则开除;对可疑客户加强面签、实地调查,对高发地区或行业加强审查,甚至停止某些高风险业务;同时,根据公安和媒体报道的案例,持续优化风控系统,不断提升识别能力。


四、推动信息互通、风险联防机制建设


面对“职业背债人”这条灰产,监管以及各地警方已经开始行动。7月21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警惕“职业背债”陷阱的风险提示》,一旦成为“职业背债人”,将面临诸多风险隐患。


一旦背债人无力偿还贷款,个人征信将留下不良记录,影响未来获取正规金融服务甚至成为失信被执行人,出行、就业等正常生活将受到限制。法律风险极高。协助伪造资料骗取金融机构资金的行为,可能涉嫌诈骗、非法集资、骗取贷款、洗钱等刑事犯罪,沦为不法分子的共犯,面临被追究法律责任的风险。


昆明警方也披露了类似的犯罪模式,2022年起,杨某等人借助某汽车销售公司及关联的汽车租赁公司,以推广“零首付不偿贷、购车高额返利”项目为噱头,声称与该公司签合同且贷款成功后,不仅可以获得由公司支付的高额“好处费”,购车后将贷款车辆提供给公司用于出租,还能收到公司支付的首付及每月月供贷款(月供按月转账给购车人偿还按揭贷款)。


然而,该团伙支付“背债人”几个月贷款后,以各种理由“断供”,并将车辆变卖给不知情的二手买家,从而获取车辆价款。该案共涉及100多名贷款客户,涉及金额400余万元。


三峡公安此前公布的案件显示,组织者、贷款中介、“背债人”、假证窝点等犯罪团伙还会为“背债人”提供虚假营业执照、房产证件到银行办理创业贷款,银行审核成功后放款的贷款被团伙、中介、“背债人”瓜分。


部分“职业背债人”抱有天真的想法,认为申请个人破产,就可以不用还债。


2021年3月,《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实施,成为我国首部个人破产法规。彼时,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债务人呼某满三年免责考察期后,100余万元未清偿债务就能免去,呼某案便是深圳中院裁定的首宗个人破产清算案件。


个人破产不等于免责,债务人提出申请后,法院要基于很多事实,判断债务人究竟是一个“诚实而不幸”的人,还是实际具有高消费能力但是恶意逃废债的人,设立免责考察期也是为了鼓励个人努力创收、改变债务。


近日,《深圳市个人破产信息登记与公示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公布。《办法》计划最大程度减轻债务人、债权人等主体的申报负担,并创新设置信息公示期限,免除债务后公示最长8年,其他情形公示1年。


业内认为,此举标志着深圳个人破产改革试点持续进入深化阶段,规范个人破产信息登记与公示,将有效保护债权人权益,防范破产欺诈。


王德悦强调,目前,我国仅在深圳、浙江等地试点受理个人破产案件。债务人需向试点地区法院提交申请书、债务及财产清单等相关材料;法院将在15日内对材料进行核查,重点审查债务人的诚信状况和债务真实性;若符合条件,法院将予以受理并指定管理人,否则将予以驳回。后续程序包括财产调查、债权人会议以及可能进行的重整或和解。


个人破产制度要求申请人诚信申报财产并明确其并无清偿能力,此举旨在保护那些“诚实而不幸”的债务人。而“职业背债人”主动制造虚假债务并企图逃避债务,这种行为明显带有非法牟利的目的,显然不符合个人破产条例所规定的条件。


对于这类不符合条件的“职业背债人”,司法层面也会采取措施进行规制。王德悦进一步指出,法院在审查过程中,若发现债务来源存在疑点(例如低收入者突然出现巨额债务)、存在财产转移的迹象(例如近期资产过户)或申报材料存在矛盾,将依法裁定驳回破产申请。若进一步发现涉及贷款诈骗的证据,且可能触及刑事犯罪,法院还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进行立案侦查。


“职业背债人”申请破产被驳回后,将面临“刑事追责+全额偿债+信用破产”的三重制裁。司法机关将通过撤销资产转移、强制执行本息、列入失信名单等手段闭环治理,其子女教育权利亦受实质性限制。


各地监管标准和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完全统一,这为不法分子提供了‘监管套利’空间;另一方面,此类操作往往涉及伪造材料、内外勾结甚至洗钱等复合型违法行为,跨区域特性使得案件侦办、执法协作更为复杂。”王蓬博建议,监管部门亟需加快推动信息互通、风险联防机制建设,强化对异常贷款行为的监测识别,同时加大对中介违规代办贷款、银行内部人员勾结等行为的打击力度,从源头遏制“职业背债人”灰色产业链的滋生蔓延。‌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新一线,作者:北京商报金融调查小组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