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
■ 刘 颖 胡泽钜
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核心支柱,是国家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关键领域。然而,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下,我国制造业发展仍面临长期资金缺口大、中小企业融资难等结构性困境。 党的二十大以来,为积极贯彻党中央关于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工作战略部署,各地积极探索金融支持制造业的有效模式。在此背景下,优化金融服务制造业发展的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 来源:摄图网
破解制造业融资梗阻的区域协同实践样本
近年来,为积极贯彻党中央关于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工作战略部署,多地锚定制造业这一实体经济根基,因地制宜开展金融服务模式创新探索,通过差异化金融工具组合与区域特色实践,构建起多元协同的金融生态体系,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以长三角构建产业链金融生态圈,强链固链提韧性的实践为例。近年来,长三角地区依托较完备的制造业产业链体系,以供应链金融为核心抓手,着力构建“核心企业-金融机构-上下游企业”三位一体的产业链金融生态圈。长三角充分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辐射效应,联动苏浙皖产业集群优势,协同建设区域级产业链金融服务平台。区域内集聚了26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占全国总数的三成以上,其蓬勃发展得益于金融资源的精准协同注入——资本链有效赋能创新链,创新链强劲驱动产业链升级,为长三角地区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支撑。
在金融产品创新上,长三角针对区域内汽车、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开发“整车制造供应链贷”“芯片产业订单融资”等特色金融产品,精准滴灌产业链关键环节。 在风险协同上,建立跨区域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归集三省一市税务、海关、电力等关键数据,为金融机构风险评估提供多维依据,显著提升了产业链金融服务的规模化、精准化水平,有效增强了区域制造业韧性和整体竞争力。
再如京津冀强化政策性金融支撑,聚力攻坚补短板的实践。京津冀地区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逆周期调节与战略导向作用,围绕高端装备制造、半导体、航空航天等关键领域技术攻坚,形成“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技术转化”的联动机制。例如,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设立“先进制造业专项贷款”,联合京津冀三地政府产业引导基金,为集成电路制造、工业母机等“卡脖子”技术攻关项目提供长期、低息的资金支持。
此外, 京津冀创新性推出“政策性银行+商业金融机构+担保公司”的联合融资模式,为技术研发风险高的企业提供长期低息资金,有效满足不同风险偏好资金的协同需求。配套设立京津冀制造业技术创新风险补偿基金,对符合条件的失败研发项目给予一定比例的损失补偿,有效分散了企业的创新风险,激发技术攻关活力,助力区域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登。
还有珠三角深化数字金融赋能,引领智造制造升级的实践也可参考。珠三角地区凭借领先的数字经济基础与庞大的制造业智能化转型需求,将数字技术与金融服务深度融合,构建起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为支撑的数字金融服务体系。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城市推出的“智造贷”,以税务、工商、海关等大数据平台为依托,通过对企业经营状况、研发投入及知识产权等核心数据的整合,运用智能风控模型实现了对企业的精准画像与动态信用评估。
此外, 珠三角积极探索“产业互联网+金融”模式,在佛山家电、东莞电子等优势产业集群,着力建设产业数字化服务平台,打通企业与金融机构间的数据壁垒,实现生产、交易信息的有效共享。基于平台数据支撑的新型融资服务得以快速落地,显著提高了企业融资效率。数字金融的深度应用,已成为推动珠三角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金融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优化路径
面对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复杂局势,金融支撑已成为提升我国制造业韧性、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所在。真正发挥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作用,核心在于以制造业发展真实需求为牵引,统筹运用多元化金融工具,切实防止资本空转,集中力量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精准引导,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要提升金融赋能制造业的效能,政府部门首先需强化政策引导与动态调整。应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部署,针对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基础研究突破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迫切需求,进一步细化金融支持的优先领域目录与具体指引;同时,加大财政金融政策的协同支持力度,有针对性地提高专项贷款贴息比例、扩围优化税收优惠措施,实质性降低优质制造企业的融资成本负担;建立配套的政策实施效果评估机制,及时调整和完善政策,确保金融资源精准流向制造业重点领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深化创新,提升赋能实体经济质效。金融机构是提升赋能质效的核心主体,实现服务质效的根本性跃升,关键在于深化金融创新,紧密贴合产业需求。摒弃同质化竞争思维,将金融创新深度嵌入制造业全生命周期与产业链各环节的需求图谱中。一方面,要开发更具个性化、适配性的金融产品。这要求金融机构必须深入理解不同类型制造企业的运营模式、资产特征和融资痛点,量身定制解决方案。例如,针对轻资产、高成长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拓展基于知识产权未来收益权、高端设备抵押或订单融资的创新证券化路径。另一方面,要改进服务模式,积极运用大数据风控、人工智能审批、区块链确权等金融科技手段,对业务流程进行智能化改造,提升服务响应速度、精准度和客户体验。此外,鼓励银行、保险、产业基金等多元机构加强协作,整合银行信贷、风险投资、融资担保、产业基金等资源,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制造业实体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
协同联动,筑牢产业链韧性根基。为增强产业链整体韧性,还需要构建“政、银、企”多维度深度协同的支撑生态。政府部门承担着“架桥铺路”的重要职责,应着力打造并持续完善权威高效的产业信用信息共享与融资服务平台,打通银企间信息壁垒,实现供需双方的精准高效对接;金融机构需要主动打破传统思维,深度下沉到产业链生态中,与核心“链主”企业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深刻把握产业链的运行逻辑、价值分布与具体需求痛点,从而设计出真正契合产业链实际运行规律的融资解决方案,全方位加固产业链韧性链条。对企业而言,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协同创新、联合研发等方式,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同时,建立健全产业链金融风险防控机制,加强风险监测和预警,防范金融风险向产业链传导,增强产业链韧性。
发展绿色金融,支撑制造业可持续转型。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进一步发展绿色金融,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助力制造业可持续发展。首要任务是明确绿色金融标准,规范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认定,为市场主体提供明确的行动指南。在此基础上,鼓励金融机构加大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丰富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产品种类。为了提升服务精准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强绿色金融专业能力建设,培养专业人才队伍,提升绿色金融服务水平,为制造业绿色转型提供有力支持。
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结合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等区域的实践经验,充分发挥各类金融工具的优势,实现金融与制造业的深度协同,才能助力制造业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未来,应持续创新金融工具与服务模式,提高金融支持制造业发展的精准性与有效性,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的制造业需要相匹配的,韧性足、活力强、服务准的现代金融体系。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审核:胡明旺
责编:左宗鑫
编辑:李一诺(实习生)
上一篇:提前涨停!阿里系,快递资产再整合
下一篇:大模型低调出展,机器人各出奇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