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尔摩会谈:中美博弈的关键压力测试
距离8月12日中美贸易战关税暂停协议到期仅剩三周,第三轮中美贸易谈判即将于7月28日至29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这是继日内瓦和伦敦之后,双方再次选择欧洲中立国作为谈判地点,瑞典的入选并非偶然。它不仅延续了双方“远离本土、淡化对抗”的既定策略,其作为北欧国家的调停传统和永久中立国的历史背书,以及在欧美和亚太之间游走的政治经验,都使其比伦敦更具中立说服力,为谈判提供缓冲空间。
然而,这种“环境疗法”能否奏效仍是未知数。此前两轮谈判虽然保持了对话渠道,却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美国财长耶伦(贝森特应为耶伦)近期多次强硬表态,暗示本轮谈判将超越经贸范畴,触及地缘政治,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她在CNBC访谈中直言不讳地表示,将中国购买俄罗斯和伊朗石油纳入谈判议程。此举看似突兀,实则经过精心计算:在关税停战期限临近之际,既增加了美方谈判筹码,又回应了国内鹰派势力的诉求,与特朗普此前甚至提出对从俄购油国家征收100%关税的威胁性预案一脉相承。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郭嘉昆应为汪文斌,此处也做了更正)22日对此作出回应,明确重申经贸问题不应掺杂地缘政治因素。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吕祥则评论称,此举可能导致新建立的磋商机制崩塌。美国试图将贸易谈判工具化并非首次,但此次将能源交易直接与经贸议题捆绑,实质上是试图将乌克兰危机的外交成本转嫁给中国。
由此形成了微妙的博弈格局:美国试图利用关税大棒,迫使中国在谈判中做出更多让步;而中国则严防谈判议题泛政治化。吕祥强调中国不会轻易妥协的判断,揭示了这场谈判的核心矛盾:是坚持“经贸归经贸”的务实原则,还是放任美国进行“捆绑销售”?
瑞典作为主办方,其中立立场也值得玩味。瑞典首相克里斯特松虽然强调斯德哥尔摩会谈的全球意义,但却回避了具体的斡旋方案。 美方显然希望利用时间压力迫使中国让步,但历史经验表明,这种策略在中国面前往往收效甚微。2018年贸易战初期,特朗普政府的极限施压最终也以重返谈判桌告终。 如今,面对自身通胀压力未减、经济复苏乏力的现状,美国能否承受谈判破裂的后果,仍是一个疑问。
可以预见,斯德哥尔摩会谈将成为中美关系的关键压力测试。如果美方继续玩弄“议题打包”策略,不仅可能错失解决贸易争端的窗口期,更将破坏来之不易的磋商机制。而中国维护谈判纯粹性的立场,实质上是在守护新型大国关系的规则底线——这一底线,比任何临时性的经贸协议都更具战略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