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日达成的贸易协议在日本国内掀起轩然大波,而首相石破茂的政治命运也随之陷入动荡。这份被称为“比广场协议更过分”的协议,不仅让日本经济面临新的考验,更可能引发日本政坛的连锁地震。
这次美日协议的核心条款令人咋舌。日本需向美国投资5500亿美元,其中90%的利润归美方所有,这相当于把日本企业的“造血功能”直接输送给美国。汽车关税从原本的2.5%暴涨至15%,尽管低于美方最初威胁的25%,但仍让丰田、本田等车企叫苦不迭,仅2024年,日本对美汽车出口就占总出口额的34%,关税提高直接导致企业利润缩水。更致命的是,日本被迫开放大米市场,在现行“最低准入制度”下增加美国大米进口量,这对依赖高关税保护的日本农业无异于釜底抽薪。
对比1985年的广场协议,这次协议的性质更为恶劣。广场协议主要通过汇率调整迫使日元升值,而此次协议则是直接的经济“抽血”:投资利润的巨额转移、关键产业的关税枷锁、农产品市场的开放,每一项都戳中日本经济的软肋。
石破茂的政治危机早在协议签署前就已埋下伏笔。在7月20日的参议院选举中,自民党遭遇历史性惨败,首次在参众两院均沦为少数派。选举失利暴露了民众对经济政策的不满,而美日关税谈判的久拖不决更让石破政权雪上加霜。
协议签署后,石破茂的处境愈发艰难。自民党内要求其辞职的声音此起彼伏:茨城县、高知县等地方支部联名上书要求其下台,农林水产相小泉进次郎公开要求首相“反省”,甚至出现了党内“罢免签名运动”。这种压力并非偶然,协议中的农业让步直接触动了自民党传统票仓,而汽车关税的提高则得罪了日本制造业的核心力量。
更讽刺的是,石破茂原本想通过协议展现“外交成果”,却反被协议拖入泥潭:尽管他声称“争取到了最大降幅”,但企业界和民众并不买账,内阁支持率暴跌至22.9%,超过半数民众认为他“应该辞职”。
协议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已开始显现。日经225指数虽在协议签署当日上涨3.5%,但这只是市场对不确定性暂时缓解的反应。从长期看,5500亿美元的投资可能加速日本产业空心化为规避高关税,丰田等车企已计划将部分生产线迁往美国,这将导致国内就业岗位流失。野村综合研究所估算,协议可能使日本GDP一年内下降0.55%,而中小企业的日子更难过:依赖对美出口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许多家庭作坊式工厂面临倒闭风险。
农业领域的冲击同样剧烈。日本大米自给率长期维持在90%以上,但协议要求增加美国大米进口,这让本就脆弱的日本农业雪上加霜。石破茂的去留已成为日本政治的风向标。尽管他在与自民党元老会谈后否认辞职传闻,但党内“倒石”声浪并未平息。
一旦石破辞职,日本政坛将进入“后石破时代”。潜在继任者中,河野太郎和高市早苗呼声最高。河野太郎是出了名的“亲美派”,主张强化日美同盟并推动修宪;高市早苗则是安倍晋三的忠实追随者,曾公开否认日本侵略历史。这两人若上台,对日中关系的冲击将远超石破茂,河野可能在台海问题上配合美国行动,高市则可能通过参拜靖国神社等行为激化矛盾。相比之下,相对温和的林芳正虽被视为“中间派”,但其背后派系势力薄弱,难以在党内斗争中胜出。
更值得警惕的是,自民党内部的“鹰派”正借机扩大影响力。前首相麻生太郎等元老虽在选举中受挫,但仍掌握着党内话语权。他们主张通过强硬外交转移国内矛盾,这可能使日本在军事扩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吕耀东所言,石破之后的日本政权,“解决不了经济问题,也难以延续政治生命”。
面对协议带来的冲击,日本民众的不满情绪正在累积。冲绳县民众抗议美军基地的场景虽与贸易协议无直接关联,却折射出日本社会对“牺牲地方利益换取中央妥协”的普遍反感。在东京、大阪等地,已有小规模抗议活动要求政府重新谈判协议,而社交媒体上“日本失去的不止30年”的话题持续发酵。
经济界的担忧同样强烈。代表中小企业利益的日本商工会议所警告,协议可能导致“供应链去日本化”,而大型企业如索尼、丰田虽未公开反对,却已悄悄调整海外布局。这种“无声的抵抗”预示着日本经济结构将发生深刻变革,曾经引以为傲的制造业优势,可能在协议的重压下逐渐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