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财圈社&道哥说车 张浅】当特斯拉2025财年第二季度的财务数据于7月24日公之于众,其呈现的并非市场所预期的稳步上扬曲线,而是一份被华尔街冠以“十年最差”标签的成绩单。224.96亿美元的季度营收相较于去年同期的255.00亿美元下滑了12%,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更是同比缩水16%至11.72亿美元。这一连串不尽如人意的数字,连同财报发布当日盘前股价应声下跌超6%的市场反应,清晰地勾勒出这家电动车巨头当前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传统引擎为何减速?
深入审视这份黯淡的财报,核心汽车业务收入同比下滑16%至166.61亿美元,成为拖累整体表现的主要因素,曾经为利润提供可观补充的监管积分收入更是遭遇腰斩,从上年同期的8.9亿美元锐减至4.39亿美元。
具体到车型表现,高端产品线Model S/X的产量暴跌52%,而作为销售主力的Model 3/Y交付量也同比下降了12%,导致全球总交付量缩减至38.4万辆,较去年同期减少了近6万辆。这份业绩下滑的背后,是多重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严峻程度前所未见。
至于背后原因,首当其冲的是迫在眉睫的政策悬崖。美国市场至关重要的7500美元电动车联邦税收抵免政策即将于9月底彻底终结,而特朗普政府推行的关税政策预计将为本季度带来约3亿美元的额外成本。特斯拉首席财务官瓦伊巴夫·塔内贾在电话会上直言不讳地指出,供应链的突发变化已严重限制了本季度美国市场的车辆供应,使得8月下旬及之后的订单交付充满不确定性。
与此同时,公司自身也卷入了日益激烈的政治旋涡。马斯克个人鲜明的政治立场,包括公开支持特朗普以及资助德国右翼政党等行为,已在欧美部分消费者群体中引发了明显的抵制情绪,这种政治风险甚至延伸至其商业版图的其他领域,例如白宫新闻秘书公开表态“特朗普不支持联邦机构与马斯克的人工智能公司签订合同”,政治因素俨然成为悬在特斯拉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而在全球最大且竞争最为激烈的中国汽车市场,贴身肉搏的价格与技术战同样不容忽视。面对比亚迪、小米等本土品牌以极具竞争力的20万元级定价结合标配高阶智能驾驶功能的组合拳攻势,特斯拉不得不持续依赖降价促销和低息贷款等手段艰难守卫市场份额,其当季在中国市场仅1.7%的增速,清晰印证了在残酷价格战中所处的被动局面。
财报中的一抹亮色
尽管汽车业务阴云笼罩,财报中并非全然黯淡无光。能源储存与发电部门的表现堪称一抹亮色,其毛利攀升至创纪录的8.46亿美元,Megapack产能正快速扩张,面向家庭用户的Powerwall装机量更是连续第五个季度刷新纪录。
与此同时,服务及其他业务也展现出韧性,全球超级充电网络在季度内新增超过2900个充电桩,总数达到7377座,有力地推动了该部门毛利润同比增长17%。马斯克敏锐地将能源业务定位为“支撑未来AI及数据中心庞大电力需求的关键基础设施”,暗示其在公司长远战略版图中与核心技术发展的高度协同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汽车业务显露的疲态,马斯克在财报会上耗费了不少时间来阐述自动驾驶、机器人等前沿领域的愿景。具体来看,作为Robotaxi核心基础的完全自动驾驶(FSD)系统正持续迭代,官方宣称采用版本12的车辆在开启FSD状态下,其安全性表现是未开启车辆的10倍,并计划将软件参数量再“提升约10倍”以持续优化性能。
马斯克称,年底前,Robotaxi服务覆盖范围将扩展至“美国一半人口区域”。他更抛出了一个关键的成本优化承诺,声称通过技术迭代和规模效应,特斯拉Robotaxi的每英里运营成本有望从当前的0.5美元大幅压缩至0.25-0.3美元,并预期该业务将在2026年底对公司的财务状况产生“重大影响”。
而对于处于早期但被寄予厚望的Optimus人形机器人项目,虽然内部将第二代产品视为“过渡品”,马斯克却提出了“五年内实现年产量百万台”的惊人目标,并宣称尚未面世的第三代原型机在设计上已臻于“完美”。
马斯克极力渲染Optimus机器人的商业潜力,声称量产后单价可控制在2万美元以下,并强调其在特斯拉工厂内“从下午5点工作到凌晨”的示范应用前景。然而,市场对于这类尚未产生实质收入的前沿故事,其耐心并非无限。
德意志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尖锐地指出:倘若市场最终对人形机器人业务的估值归零,特斯拉的股价可能面临高达30%的进一步下跌空间。
从奥斯汀街头缓慢起步的Robotaxi测试车队,到工厂车间内仍在蹒跚学步的Optimus机器人原型。这家站在时代转折点的公司,最终会走向何方?它或许能凭借前瞻的技术布局和强大的执行力,成功蜕变为引领AI出行革命的领航者;也可能因为战略过于宏大、现实挑战重重,在追逐梦想的途中遭遇挫折。无论如何,特斯拉的这场惊险一跃,不仅关乎它自身的命运,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塑造全球智能出行产业的未来图景。
下一篇:星链,全球断线长达2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