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研学也割不动家长了?
创始人
2025-07-25 08:24:17
0

暑期研学曾一度备受家长青睐,然而如今却似乎割不动家长的心了。过去,家长们热衷于让孩子参加各种暑期研学活动,认为这能拓宽孩子视野、增长见识。但如今,家长们开始更加理性地看待研学。一方面,市场上良莠不齐的研学产品让他们担忧孩子的安全和学习效果;另一方面,高昂的费用也让一些家庭望而却步。家长们更希望研学活动能真正有价值、有意义,而不是仅仅成为一种商业行为,这使得暑期研学在家长心中的地位发生了悄然变化。




上周末,我在旅界的六个500人行业社群里,抛出同一个问题:


“有没有做研学的?今年暑期生意怎么样?比去年如何?”并特意@了所有人。


结果,弹出来的不是订单量,而是满屏的吐槽。


“今年太难了”、“北京最惨的一年”、“再也抢不到家长的预算了”、“VIP客户预算都砍了”……



这些声音像水面冒泡一样,不断冒出来,同行们彼此确认着一个共识:2025,绝对是研学最冷的一年。


最早回应我的,是北京一家旅行社负责人小刚。


他没报销售额,也没聊利润,只是只丢下一句话:“你看科技馆的门票就知道了。”


一开始我还没反应过来,直到他补了一句:“今年整个暑期,中国科学技术馆都不需要抢票,去年可是抢得头破血流。”



这个暑期,中国科技馆门票富裕背后,没有旅行社踩爆售票系统,也没有家长凌晨蹲点抢票,黄牛也躺平了。


“不光科技馆,下周末的故宫也剩票”,老刘补充,“去年这个时间点,提前一周的周末票早没影了。”


北京暑期研学市场惨淡,南方也如此。


谢总深耕南方旅游市场多年,他说朋友的营地研学业务今年刚裁了人,广州的军训类夏令营也没那么好做了,“前两年,这些团还是6月份就报满了,今年空了好多位。”


研学市场的冷,让酒店业者都感受到了一丝寒意。


听了大家诉苦,厦门一家五星级酒店负责人乐总在群里直叹气,“今年可真是一个研学团都没有。”


去年是什么光景呢?


乐总印象中,一个河北家长为了给研学团的孩子惊喜,偷偷从河北飞到厦门,在酒店开了三间家庭房,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外公外婆全来了,整整住了一个星期。


“我从没见过我们酒店大厅站那么多人的时候”,乐总回忆时还有点恍惚。


要知道,暑期本该是酒店的研学红利季,一车车小学生涌入大堂,但今年,连那熟悉的嘈杂都没有了,说明这根流量支柱是真的断了。


事实上,河北本地家庭正在转向自己和自己玩。


张老师是河北做AI研学的老兵,他说,“今年,我们把之前很多去外地的团都变成河北本省了,省内互相玩,资源置换,顶多跑到东北、内蒙古。”


一句“这么近,那么美”的文旅口号,成了张老师们对现实的温柔妥协。


国内研学遭遇寒冬,高净值人群的海外研学项目也没能幸免。


为金融机构提供暑期VIP亲子研学的王总群里说得很直接:“金融机构都在裁员降薪,我们做研学5年,今年是最难的一年,业务降了40%。”


另一家做海外研学的吴总则和我披露,“虽然老客户还买单,但整体确实是缩量的,尤其是传统出境目的地研学项目。”


2025年的暑期,VIP亲子研学团被放弃,高净值家庭开始收缩开支,这届家长,像是一下子清醒了。


但当研学不再是香饽饽,业者们割不动的焦虑如影随形。


二、暑期研学为何凉了?


原因其实并不复杂,家长不花钱了,研学方向变了,安全意识提高了。


首先是家长的钱包收紧,这是核心根源。


专做海外研学的吴总说,今年独立营(孩子单独参加)更受欢迎,因为“只用付一个人的费用”。


曾经那些全家总动员探营的戏码,今年也几乎消失了,不是不想支持,而是精打细算成了主旋律。


国内、海外研学都做的小亿则称:“今年很多家长选择不让孩子出国了,学校也不组织了。”


理由很现实:成本太高,无人买单。


于是去年小亿公司畅销的清迈、东京、冰岛、内罗毕这些热门海外研学目的地,今年全换成了新疆、长白山、长沙、成都。


清迈亲子喂大象体验/旅界实拍


旅游地图没变,出行半径收缩了一整圈。


对此,河北的张老师看得很透,他说“现在研学产品的交付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从无脑研学到理性研学是必然。”


换句话说,过去几年,家长的钱是“好收(甚至好骗)”的,穿个校服,拉条横幅,喊几句“清北打卡”,就能卖上万块。


现在,行不通了。


北京的老刘称,他今年接触到几个外省培训机构,大家“不是不想来北京,而是目的变了”。


以前是研学清北,现在是走专业路线,比如外省美术机构想参观清华美院、北京服装学院、中戏、国家美术馆,“但这些地方基本没人做”。


这届家长,不再冲动消费研学,而是审视研学内容背后的真价值。


广东的谢总和我直言,“很多家长意识到花了钱也没啥用,就拿AI来说,十天八天教不了啥,家长认知提升了。”


2025年的夏天,一句“认知提升”,让多少套路型研学失去了定价权。


专做体育研学的Jerry也观察到这个现象,他称:“今年的家长不愿意把孩子时间都交给研学,反而更倾向于自己暑期带孩子去旅行。”


因为疫情管控时期,研学是刚需,是唯一的“半自由”外出形式,现在政策放开,家长、孩子有了更多选择,也就不再把研学当作唯一。


说白了,出行自由化之后,反而让研学掉队了。


除此之外,还有被忽视的一点:安全焦虑让学校、家长收缩了。


日本地震预警,泰国电诈新闻,欧洲被偷被抢......



没人愿意让孩子成为下一个境外安全事故的主角。


家长的焦虑、学校的谨慎、社会的舆论共同决定:安全成了研学的第一门槛,国内研学成了几乎唯一的靠谱选择。


至此,市场三端的支柱——家长、学校、机构全都开始“勒紧裤腰带”。


家长在算性价比,哪怕是高净值人群;


学校在规避风险,不想多一事;


机构也意识到,“清北打卡”、“横幅拍照”一招鲜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


研学,从风口,真正回到了现实。



家长变精了,市场变难了,但这未必是坏事。


当忽悠爸妈的研学课程悄悄退场,真正能让孩子成长的研学,才有机会留下来。


也就是说,研学要想保住价值感,必须对接真实需求、匹配专业路径。


未来“去哪里”已经不是重点,孩子“为什么去”、“能学什么”成了研学主逻辑。


江西新余树蛙部落的朱总给出了一个现实样本,他说,“我们的亲子营今年收客同比增长五倍,核心不是教学,而是‘自然教育+野奢民宿’,用自然教育做增值服务,主打还是度假体验。”


这意味着下一阶段的研学也许不再是“课表式”的,打卡式研学产品则必将出清。


自然教育、AI实验、乡村营地、户外竞技、兴趣训练等沉浸式研学内容可能脱颖而出。


英国伊斯特本白崖/旅界实拍


此外,这个行业,终于到了必须努力做内容获客的时候了。


河北的张老师认为,“除了B端业务,还得积攒自己的C端私域,未来提供研学交付的地接团队、营地会越来越多,把这些客源抓在自己手里才是王道。”


广东的谢总也补充:“现在不是你足够优秀就能赢,你得拿麦克风去说话,要宣传。”


换句话说,研学的生存法则正在从“比资源”变成“比传播力”。


以前靠学校组织、旅行社对接,人情决定订单。


现在,很多家长在抖音、小红书上刷到了新营地、私家课程,自己下单、自主组团。


内容做得好、品牌有传播、还能自己引流的研学团队将迎来下一轮红利。


回到最初的问题:研学凉了吗?


凉的是“换校服、拉横幅”的伪内容,留下的是愿意打磨、愿意沉淀、愿意靠口碑活着的玩家。


正如一位从业者在旅界社群说的那句扎心又真实的话:“现在这届家长太难割了,恰恰说明这个行业终于要认真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