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内耗?
创始人
2025-07-24 13:21:43
0

人会内耗主要源于内心的冲突与自我拉扯。一方面,我们常常面临着不同的选择和目标,在权衡利弊时,内心会产生纠结与挣扎,不知该往何处前行,这种选择的困境导致内耗。另一方面,自我期望与现实的差距也会引发内耗。当我们对自己有过高的期望,而实际表现未能达到时,内心的挫败感和自责会不断消耗能量。此外,外界的压力和他人的评价也可能干扰我们的内心,使我们过度在意他人看法而陷入自我怀疑和矛盾中,进而产生内耗。总之,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让人们常常陷入内耗的困境。



人皆有一死,为何会(要)有内耗?内耗有啥正期望值的地方吗?


一位叫“小果可爱多南京”的朋友提了上面这个有趣的问题。


对此,他自问自答:


“想了一下,似乎没有任何正期望值可言,只有时间、注意力、体验差的成本。”


的确,从进化的角度看,如果内耗没用,期望值为负,为啥还被延续下来,并且广泛存在呢?


(接下来,在我们的社群里,发生了一场关于内耗的精彩对话。)


G:最近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分享一些个人想法,抛砖引玉。


内耗这个行为本身没有正期望收益。


它是外部叙事在我们脑内冲突的体现。对于我们没有好处,反而会消耗我们的精力。而这些冲突背后的“好处”往往属于传播这些叙事的群体。


不过,意识到自己在内耗是有意义的。


内耗可以看作是一个警示器,提醒我们反思自己接受了哪些外部叙事,尤其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接受了多个冲突的叙事。


这些叙事在特定的时刻可能有价值,所以我们才会接纳它们。


但同时,多个冲突的观点就会让我们感到不安和迷茫。


怎么办呢?当我们意识到脑内有多个冲突的观点时,可以尝试识别它们的来源,反思这些观点背后的利益方,以及它们对我们当前的影响。


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重新选择认同其中的一个观点,或者决定不选择任何一个,甚至可以设计一个“分类器”来帮助自己在不同的场景下做出决策。


(G抛出的这块玉让人眼前一亮。)


“小果可爱多南京”回复G:谢谢分类器的提醒,最后都回归为应无所住。


我觉得内耗有以下解:


1. 意识到内耗本身正在发生+内耗没有任何正期望值。


2. 积极解决内耗后面的问题,通常是自己不愿面对的,通常要尝试几次才能启动面对。


我分类了下,大部分是因为事情没被自己闭环的“在制品”越拖越繁琐越难解。无论何种原因,无论当下如何,我们把他们闭环就好了,无论结果如何,闭环就是最好的结果。因为闭环过后,又可以有新的开始,又是Day 1,这是我们拥有的权利。


3. 刻意地在原本逃避的事情上走量。比如洗冷水澡,多洗几十次就好了。比如害羞,以特朗普曹操为模板,多向外提几十几百次要求,就好很多了。


4. 凡人皆有一死,体验不好的时光,都是资源毫无必要的损耗。自己熵增,外部也没熵减,太亏了,何必呢?


这段的确精彩。


“小果可爱多南京”回复G:突然发现,算账比任何抚慰都管用,因为一算账,就离念+理性了。


G:谢谢分享,查了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思,有所悟,感恩。


(多么深刻而和谐的社区啊!)


老喻:这个问题我给过还不错的解答:


因为我们的生命是以负熵为食,然后在身体(包括大脑)内产生随机扩散,然后我们对外做功。


所以,“耗”产生了驱动生命的能量。


所谓的“内耗”,指的是那些没能对外做功、而只是自我折磨以至于陷入死循环的“负功”。


“小果可爱多南京”回复老喻:谢谢老喻,“负功”的说法太好了。


黑眼圈:负功还很可能喂给别人吃了。


(这位同学一直毒舌且犀利。)


“小果可爱多南京”:虽然想通了,想理智,但事情未改善达到预期之前,还是会焦虑到不行,稍微改善一点点,又容易放松、松懈、走回老路原型。以上循环往复是大概率行为模式。


因此,治标是想办法解决当下问题,解除笼罩的匮乏管窥和压力。治本是大量的针对性走量训练,塑造/强化/固定新的神经通路,真正的获取“转移概率”,进而获取新的自由和能力。


说了那么多,解题的不二法门,在于走量。



在上面关于内耗的讨论中,我提出了“负功”的概念。


这不仅是一个算得上精妙的比喻,更是一个能够整合物理学、神经科学与心理学,从而深刻揭示内耗根源的科学模型。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回到生命的基本原理。


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在其1944年的著作《生命是什么?》中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观点。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孤立系统总是趋向于无序(熵增)的混乱状态。


然而,生命体作为一个高度有序的结构,却能持续对抗这种混乱趋势。


薛定谔解释道,生命体并非孤立系统,它通过不断从环境中摄取“负熵”来维持自身的秩序。


所谓“负熵”,本质上是环境中的秩序或自由能。生命通过新陈代谢,将食物、空气和水中的有序结构吸收,用以构建和维护自身的复杂系统,同时将熵增(无序)排向外界。


现代生物物理学证实,虽然“负熵”这一表述需要修正为“吉布斯自由能”,但薛定谔的核心洞察是正确的:


生命系统必须持续消耗能量来维持有序状态,对抗熵增趋势。


因此,“耗”——持续消耗能量以维持秩序——是生命存在的根本前提。


这种能量消耗最集中的器官便是大脑。


大脑作为终极的信息处理系统,其能量消耗模式揭示了内耗的物理学本质。人类大脑仅占体重的2%,却消耗全身20%的能量(约20瓦特),比肌肉每克组织贵10倍的能量成本。


更重要的发现是,大脑80%~90%的能量用于维持“静息态”功能,而任务激活仅增加10%~20%的能量消耗。


根据兰道尔原理,每比特信息处理的最小能量成本为kT ln(2)≈3×10^-21焦耳。


然而,大脑实际的神经计算能耗远高于此理论极限,大约是兰道尔极限的1亿倍。


这种巨大的冗余并非设计缺陷,而是进化策略,通过高能耗换取大脑对环境变化和信息噪声的高度适应能力。


所以,你看,不仅从物理学的角度看,我们要消耗负熵维持生命;从大脑的角度看,我们也不得不为维持待机状态,而产生不可避免的消耗。


这种冗余设计的副产品便是内耗。


当大脑未能有效输出,而持续处于信息处理和自我反馈的“死循环”时,就表现为大量能量被无效地内部消耗。


换句话说,内耗就是大脑系统在缺乏外部有效行动时,对内持续高频率“自我对话”的病理性激活。


打个比方,这就像一台顶配的笔记本电脑。你并没有运行任何复杂的程序,但它的CPU占用率却无故飙升到99%,风扇发出巨大的噪音,机身滚烫,电池电量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


你困惑地检查任务管理器,发现一堆你从未听说过的后台进程正在疯狂地、无休止地运行,它们相互冲突、反复读写,抢占着所有的计算资源,却不产生任何有价值的输出——没有生成文档,没有渲染视频,甚至连一个像素都没有在屏幕上改变。


你真正想做的事情——比如写一封邮件或浏览网页——却因为系统资源被这些空转的“幽灵进程”所吞噬,而变得异常卡顿,甚至完全无法执行。


我们的大脑,在内耗时,就是这台被“幽灵进程”劫持的电脑。


我们的精神能量、我们的“负熵”,没有用来对外做功、创造价值,而是被这些关于过去的悔恨、对未来的焦虑和无休止的自我批判所构成的“后台程序”白白燃烧掉了。



那么,是谁在劫持我们的大脑?


现代脑成像技术揭示,内耗现象源于三大核心脑网络的失衡:


默认模式网络(DMN)、中央执行网络(CEN)和突显网络(SN)。


默认模式网络就是内耗的主要“犯罪现场”。


这个包括后扣带皮层、楔前叶和内侧前额叶的大范围脑网络,本来是我们内心独白、自我意识和人生叙事的神经基础——它是我们“自我”感的生物学引擎。


在正常状态下,DMN帮助我们整合信息、进行创造性思考和社交规划,这是生命能量进行“正功”的体现。


但是,当DMN失控时,“负功”便产生了。


2019年《NeuroImage》的元分析发现了一个关键线索:


在反刍思维状态下,DMN内部出现了异常的神经连接模式——核心子系统与内侧颞叶系统连接过强,而与负责调节的背侧前额叶系统连接却减弱了。


这就像是大脑的“油门”卡住了,而“刹车”却失灵了。


更糟糕的是,健康大脑本来能够在执行外部任务时有效抑制DMN活动,将注意力资源合理分配。


而在内耗状态下,DMN无法被正常抑制,导致我们即使想专注工作,大脑也在进行着无休止的“后台运算”——回忆昨天的尴尬、担心明天的会议、质疑自己的能力。


认知冲突机制进一步放大了这种内耗。


2023年《自然通讯》的研究发现,当我们面临冲突信息时,会激活一个跨半球的复杂神经回路:


左侧前额叶向右小脑发送兴奋信号,右小脑再向左前额叶发送抑制信号。


当这个精密的调节系统失衡时,认知冲突就像卡在喉咙里的鱼刺,持续消耗着我们的精神资源。


虽然关于“决策疲劳”的经典理论面临争议,但神经生理学证据确凿地显示:


持续的认知努力会导致星形胶质细胞糖原耗竭,就像手机电池的物理损耗一样真实存在。


在抑郁症、焦虑症等与内耗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中,DMN表现出两大异常:


首先,它在执行任务时无法被正常抑制,导致注意力不集中,仿佛大脑在左右互搏,白白消耗能量。


其次,DMN自身变得过度活跃,其活动与“思绪反刍”——即反复、被动、消极的自我关注思维——密切相关。


这种在脑海中不断空转、无法解决任何问题的思维循环,正是我前面所说的“自我折磨的死循环”。


至此,内耗的完整神经机制图景得以呈现:


生命体耗费巨大代价从环境中汲取“负熵”(能量与秩序),用以驱动大脑这部精密的机器。


在理想状态下,DMN利用这些能量进行“正功”,帮助我们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而内耗,则是这部机器发生了故障,宝贵的生命能量被一个失控的DMN劫持,进行着无休止的“负功”——它不产生任何外部价值,反而加剧了系统内部的混乱,将生命之火空耗于无形的精神摩擦之中。



让我们再次回到文章开头的设问:


既然内耗是如此消耗能量的“负功”,为何进化没有将其淘汰?


如果它毫无益处,又怎会成为人类共有的体验?


答案或许会让许多人意外: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看,内耗并非一个纯粹的“bug”,而更像是一个被现代环境“滥用”了的古老生存“特性”。


由安德鲁斯和汤姆森提出的“分析性反刍假说”认为:


这种反复思虑的倾向,在人类祖先面临复杂社会问题时,可能是一种具备适应性优势的思维工具。


当我们的祖先需要处理部落内的权力斗争、评估潜在的背叛风险,或是规划漫长的狩猎路线时,那种能够沉浸下来、反复推演各种可能性的“内耗”能力,恰恰是解决复杂问题和规避致命威胁的关键。


它强迫我们深入分析问题,直到找到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


研究甚至发现,有抑郁倾向的个体在处理某些复杂的分析性任务时,表现可能优于常人。


说得再直白点儿,咱们那些不那么内耗的人类祖先,更早被野兽们吃掉了。


从这个角度看,内耗就像一把双刃剑。


它内在的进化功能包括:


一个永不离线的威胁检测系统;


一个用于深度分析复杂社会问题的处理器;


以及一个为未来做最坏打算的认知模拟器。


这些功能在危机四伏的远古时代至关重要。


与此同时,人类千百年来的古老智慧,也早已洞察了这种精神现象。


东方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视角来理解和调和内耗。


佛教中的“妄念”与“攀缘心”,精准地描述了思绪不受控制、执着于无常而产生的能量消耗;


道家的“无为”,倡导顺应自然,避免与内在冲动进行无谓的对抗;


而儒家的“修身”,则提供了一套在社会关系中寻求内外平衡的调节框架。


不同文化也演化出不同的应对之道: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个体更倾向于情绪抑制,而个人主义文化则更多使用认知重评。


然而,如果说进化为我们内置了内耗的“硬件”,那么现代生活则为这个硬件加载了远超其负荷的“软件”和数据流,导致系统频繁过载和崩溃。


首先是信息过载


我们数万年未曾大变的大脑,如今却要处理指数级增长的信息。


微软的研究表明,一次邮件干扰足以让我们花24分钟才能重新集中注意力,每一次的切换都在消耗宝贵的认知资源。


其次是选择过载


巴里·施瓦茨的“选择悖论”理论指出,过多的选项不仅不会让我们更幸福,反而会引发决策瘫痪和焦虑,fMRI研究证实了此时大脑前额叶皮质的过度激活。


最后,社交媒体则构建了一个精心设计的“内耗放大器”。


想想看,你本来辛苦了一天,躺在床上刷刷手机打算放松一下,结果全是比你美的女人,比你成功的男人,越刷越烦。


各种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利用算法驱动的“向上社会比较”和“错失恐惧”(FOMO)心理,持续制造焦虑和不满足感,将我们古老的社会性需求异化为一种永无止境的精神消耗。


因此,我们这一代人所感受到的强烈内耗,是古老进化遗产与现代认知陷阱猛烈碰撞的结果。


我们天生被赋予了深度思考的能力,却被一个信息过度、选择泛滥、时刻处于比较之中的世界,推向了精神“负功”的极限。



看了前面的科学原理,你会不会觉得自己的内耗没那么羞耻了?


没错,内耗是我们每个人无法躲避的物理、生物学、社会学的先天机制制造出来的。


所以,首先,别再为自己的“内耗”内耗了。


内耗无法抑制,不如坦然视之。


要用憨豆先生的那种眼神,望着那些气定神闲的牛人,心里想:别装了,你呀也有内耗!


重点不在于消除内耗,而在于我们用这种“耗”去干点儿啥。


我自己最喜欢的励志故事,是一个网络梗图:


一位喜剧演员说自己从小被人笑话,于是她想,去他的,干脆收他们点儿钱!


当我们为内耗而不安时,不妨将其视为一种生命之火正在熊熊燃烧的信号。


试着用这把火去点燃些什么,不管是做你喜欢的事情,还是去改变世界,又或是帮助他人。


如果不知道做啥,那就健个身,听听音乐,找朋友喝啤酒聊天......


总之,要“做正功”,而不是用“负功”自我折磨。


小说《火星救援》里的主角,打算在火星上种土豆,可是不知道如何制造出水。


他想:管他的,先把土运进来,水的事儿慢慢想。


多么了不起的态度啊。


很多时候,我们的内耗来自人生的不完备。可人生怎么可能完备呢?


既然如此,先把能干的事情干起来,自然就不会有闲工夫内耗了。


就这样,你一步一步往前走,一个一个解决问题,完成一个个哪怕是微小的闭环,也就实现了一次次微小的“正功”......你都在从失控的DMN手中夺回能量,都在重塑你大脑的神经连接。


每当我们主动采取行动解决具体问题时,大脑空转的“后台程序”自然就会逐渐平息。



内耗,并非生命的诅咒,而是其深邃奥秘的低语,甚至是某种神秘的礼物。


它提醒我们,大脑这台精密的机器,正以惊人的能量消耗,试图在无序中刻画秩序,在混沌中寻求意义。


当我们感到那股无形的精神摩擦时,请记住,那是生命之火在熊熊燃烧的信号,用它去做点儿什么,不管是温暖他人,还是为自己烤个香喷喷的红薯。


每一次微小的行动,每一次勇敢的尝试,都是从“负功”的泥沼中挣脱,为你在意的人,为你自己做一些“正功”。


真正的自由,不在于消除所有的“耗”,而在于选择,让每一次消耗,都成为感知生命馈赠的力量。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