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的商业世界中,“双轨制”是一种具有重要影响的制度模式。对于不懂“双轨制”的 AI 公司而言,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些公司可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无法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和客户需求。由于对“双轨制”的陌生,它们可能在资源分配、业务拓展等方面出现失误,导致运营效率低下。即使在初期获得了较高的估值,随着市场的变化和竞争的加剧,这种缺乏“双轨制”理解的劣势将逐渐显现,最终难逃一死的命运,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久立足。
AI创业的黄金时代,也是尸横遍野的修罗场,别让你的梦想死于现金流断裂。
技术再炫酷,拿不到融资是等死,拿到了乱烧钱是找死。
风口之下,99%的AI创业者,都倒在了没算清这本“账”上。
一、什么是“估值生意”?
“估值生意”的本质,说白了就是一场关于“未来梦想”的大型拍卖会。
创业者站在台上,激情描绘着一个技术颠覆世界、用户蜂拥而至、最终垄断市场的宏伟蓝图。投资者们则竞相出价,赌的就是这个描绘中的未来能成真,而且能成得特别大、特别快。
支撑这个梦想的核心逻辑,在于追求那种“赢家通吃”的网络效应——用户越多产品越好用,产品越好用用户就越多,最终形成难以撼动的垄断地位;或者押注于某种革命性的技术突破,一举改变行业规则。
但这场美梦有个残酷的前提:它需要源源不断的巨额资金来喂养。
在AI这个领域,这场“估值游戏”的门槛高得吓人,训练强大的AI模型就像养一只吞金兽,算力(那些贵得要命的显卡和服务器)、海量的数据、以及顶尖人才的薪水,每一项都是天文数字。
而且,AI不是一锤子买卖,模型需要像手机系统一样不断升级迭代,这又是个无底洞。
尤其在像ChatGPT那种“基础大模型”的层面,规则更残酷,只有最顶尖的少数玩家能活下来并通吃大部分利益,其他人连汤都喝不上热乎的。
所以,看似光鲜亮丽的“估值”之路,对多数创业者而言,其实是非常容易掉进去的深坑。
第一个大坑叫“技术迷魂汤”。
很多团队容易陶醉在自己的技术有多牛、参数有多高、论文有多炫上,觉得“酒香不怕巷子深”。
结果呢?实验室里的宝贝,用户根本不会用、不想用,或者压根没解决他们真正的痛点。技术是发动机,但车造得不符合路况、没人愿意买票上车,再强的发动机也只能在原地轰鸣,烧干油箱(也就是资金)。
忽略了产品怎么做得让普通人爱不释手,忽略了市场到底在哪、客户到底要什么,更忽略了实实在在怎么赚钱回血,技术再领先也可能变成一场昂贵的自嗨。
第二个要命的陷阱是“融资续命瘾”。
这种模式就像在高速公路上飙车,但油箱(资金)必须不停地有服务站(下一轮融资)接力加油。公司的估值和生存,完全绑死在能否按时拿到新钱上。
一旦遇到经济寒冬,投资人捂紧了钱包,或者你自身的用户增长、收入数据没达到讲给投资人听的“故事”水平,麻烦就大了。融不到资,工资发不出,服务器欠费,关键项目停摆,团队人心惶惶甚至分崩离析……
这就陷入了一个恐怖的“死亡螺旋”:数据不好看 -> 融不到资 -> 砍项目裁员 -> 数据更差 -> 彻底融不到资 -> 关门大吉。命脉捏在别人手里,滋味可不好受。
第三个陷阱有点反直觉,叫“规模不经济悖论”。
按常理,用户越多,分摊到每个人头上的成本应该越低,利润就越高,对吧?但在很多AI应用,尤其是面向海量普通用户(ToC)的场景里,这个逻辑可能失效。
用户暴增确实能摊薄一些基础成本,但AI模型的“胃口”也在变大——为了服务更多用户、提供更好体验,你得不断投入巨资训练更大更强的模型,这成本蹭蹭往上涨。
同时,用户多了,合规压力(比如数据隐私、内容审核)像紧箍咒一样越收越紧,合规成本飙升;客服需求爆炸性增长,养一个庞大的客服团队又是沉重负担。
算下来,新增用户带来的那点边际收益,可能还盖不住模型升级、合规和客服新增的巨额开支,规模越大,亏得反而可能越狠。
最后一个陷阱是“护城河变沙滩”。 尤其在AI应用层,很多创业公司的产品是建立在别人的地基(比如开源的AI模型或者大厂提供的API)之上的,就像用乐高积木搭房子。
这确实降低了起步门槛,能快速推出产品。
但坏处是,你能搭,别人也能搭,而且可能搭得更快、更便宜、更好看。
你引以为傲的“技术壁垒”,很可能几个月就被竞争对手复制甚至超越了。
当你的产品没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比如独特的数据、极致的用户体验、深厚的行业理解),仅仅靠“我也能用AI做这个”,那么支撑你高估值的逻辑就非常脆弱。
投资人一旦发现你的“独门秘籍”其实谁都能学,热情会迅速冷却,估值就可能像沙滩上的城堡一样,潮水(竞争)一来就垮掉。
“估值生意”玩的是心跳,赌的是未来。
它可能催生巨头,但路途险象环生,对创业者的战略定力、融资能力和风险承受力都是极致考验。
尤其在烧钱如流水的AI战场,没有金刚钻(真正深厚的技术壁垒或清晰的商业化路径),真别轻易揽这瓷器活。
理解这些陷阱,不是为了吓退创业者,而是为了更清醒地上路,知道哪里可能有坑,提前备好拐杖(比如现金流)或者选择绕行。
活着,才有资格谈论未来。
二、关于现金流生意
相比于“估值生意”,“现金流形式的生意”干的则是更实在的买卖,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卖的是用户此刻就能摸得着、用得上的价值。
它的核心逻辑异常清晰朴素:我的产品能立刻解决你的问题,你觉得值,就掏钱;我收上来的钱,覆盖掉成本还有盈余,就能养活团队、持续改进产品、继续发展壮大。
不靠画大饼融资续命,自己就能造血奔跑。
听起来有点传统?但在烧钱成风的AI江湖里,这种“自力更生”的模式,尤其是在面向具体应用场景的层面(应用层),正散发出越来越耀眼的智慧光芒,而Midjourney算是这条路上面颇具参考价值的案例之一。
为什么AI应用特别适合玩转“现金流”?
关键就在于它能把“虚”的技术变成“实”的体验和账单。
好比 Midjourney,你付了订阅费,敲几个字进去,几秒钟后一张精美的图片就蹦出来了,魔法般的价值瞬间兑现,童叟无欺。用户觉得这钱花得值,下次还会续费。
这种即时可感的价值交付,是建立稳定收入流的基石。
而且,AI服务天生就长着一副“订阅制”的脸——用户每次使用都要消耗算力(电费、服务器租金)、调用模型能力、享受持续更新的新功能。
按月或按年收费,既符合用户按需使用的习惯,又能给创业者带来稳定、可预测的经常性收入,就像开通了一条现金流的小溪,涓涓不断。
随着用户越来越多,只要你的技术架构够高效(比如服务器调度更聪明、代码优化得更好),服务单个用户的平均成本是有机会被摊薄的,这就是边际成本可控的魅力。
更妙的是,那些真金白银付费的用户,才是产品最好的老师。
他们抱怨哪里不好用、渴望什么新功能、实际怎么使用产品,这些反馈比任何市场调研都精准。
创业者根据这些反馈快速改进产品,产品更好用了,就能吸引和留住更多付费用户,收入继续增长......这就形成了一个自我强化的“赚钱-改进-赚更多钱”的黄金闭环,生生不息。
Midjourney的成功,不是偶然撞大运,而是把“现金流生意”的精髓玩到了极致,处处透着独到的一股“狠”劲。
它没有盲目跟风去烧钱训练包罗万象的“通用大模型”,而是心无旁骛地死磕“文生图”这一个垂直领域,把生成图片的速度、质量、操作的易用性打磨到令人惊叹的地步。
用户要的就是又快又好的图片,它精准地给到,绝不拖泥带水,产品力就是它最硬的拳头。
它也没砸巨资投广告,而是扎根在Discord这个平台,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创作者大本营。
用户在这里晒图、交流心得、学习技巧、互相激发灵感。
这种强互动不仅带来了惊人的归属感和粘性(用户来了就不想走),更产生了强大的网络效应——精彩的创作吸引新用户,新用户加入又产生更多精彩创作。国内的即梦,也是差不多类似的模式。
结果就是获客成本(CAC)被压到极低,几乎靠用户口口相传和社区吸引力自然增长;同时用户因为深度参与和获得价值,愿意长期订阅,用户生命周期价值(LTV)被拉得很高。
一低一高,利润空间自然就出来了。
它的订阅制也简单得让人舒服,多少钱对应多少生成次数、什么功能,明码标价,层级分明,想用就买,不用签复杂合同,没有漫长的销售扯皮,用户决策成本低,公司运营效率高。
虽然具体技术细节是黑箱,但业内公认它在技术架构和成本控制上极其高效。
在算力就是金钱的AI世界,能把每分钱算力都榨出最大价值,毛利率自然好看,这是它盈利能力的坚实底座。
而另一个最令人佩服的是创始团队的定力。
在AI融资狂潮中,面对动辄数亿、数十亿美金的诱惑,他们硬是顶住了压力,在一定期间内,坚持不拿外部风投。
这意味着他们不必为了迎合资本对“规模”和“速度”的疯狂追求而扭曲产品、烧钱换增长,也不必被资本意志左右方向。
他们只对一件事负责:做出用户爱不释手、愿意持续付费的好产品。这份对商业本质(产品、用户、收入)的极致专注和战略定力,在浮躁的AI圈堪称一股清流,也是其独立盈利、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所以说,Midjourney的范式揭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在AI的世界里,技术固然炫目,但能活得好、活得久的,往往是那些能清晰定义当下价值、并高效地将价值转化为现金流的玩家。
它证明了,即使不玩“估值”的资本游戏,不依赖一轮又一轮的输血,单凭极致的产品、聪明的运营、健康的商业模式和对用户价值的坚守,AI创业公司一样可以蓬勃发展,甚至成为闷声发大财的行业标杆。
这不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而是一种更稳健、更可持续、也更考验真功夫的成功路径。
它给所有在AI应用层耕耘的创业者指明了一条金光大道,与其沉迷于描绘遥不可及的万亿蓝图,不如先想想,明天怎么让用户心甘情愿地为你今天的成果买单。
三、“双轨制”的生存策略
但如果是新手或者资金本就不是特别充足的人去搞AI创业,就有个两难选择:只盯着未来巨大的梦想(高估值),可能钱烧光了还没做成;但只顾眼前做点小生意赚快钱(现金流),又可能永远做不大,失去真正的机会。
那怎么办?
答案我会推荐大家用 “双轨制”去构建你的资金模式。
也就是一边做点能马上赚钱的实在小功能,养活团队;另一边,同时投入资源去追求那个真正的大梦想。
为什么非得这么干? 其实就是为了既不会中途饿死,又能坚持走向伟大的目标。
接下来,我们就看看这“双轨制”怎么玩。
“双轨制”不是让你左右摇摆,而是教你如何在“仰望星空”描绘未来估值故事的同时,更要“脚踏实地”确保今天就能赚到活命的钱。
在筹谋你的创业时,你必须要问几个问题:
你的价值内核究竟是什么?
你提供的AI解决方案,是真真切切解决了用户夜不能寐的“痛点”(比如用AI自动化节省企业80%的重复人力),还是仅仅是个锦上添花的“痒点”(比如一个可有可无的趣味小工具)?
用户用了你的东西,价值是立竿见影就能感受到、愿意立刻掏钱(如Midjourney秒出美图),还是需要你花几年时间教育市场、培育用户习惯?
你的核心壁垒,是拥有颠覆性的独家黑科技,还是在于你比别人更懂某个细分行业的门道、能把技术产品化得极其易用、或者掌握着别人难以复制的独特数据源?
想不清楚这个“我是谁、我能提供什么独特价值”的根本问题,后面的路全是空中楼阁。
行动上,哪怕你梦想着成为下一个AI巨头,也要逼自己在早期就设计出一个“最小可行商业化单元”(MVC)—— 一个最简化但能直接向用户收钱的核心功能或服务包。
哪怕只找到10个、100个愿意付费的早期用户,其意义也远胜于百万免费用户。这是对你价值假设最残酷也最真实的验证场,能救命。
千万别把“现金流”仅仅当作融资失败后的备胎!它是你呼吸的氧气、谈判的筹码、试错的底气,是你作为创业者的生命线,必须将“正向现金流”提升到战略核心目标的高度。
如何构建这条生命线?
路径很多,关键要匹配你的价值内核。
“订阅制”是条黄金大道, 特别适合提供持续性价值的服务(如AI助手、分析工具)。
重点在于设计巧妙的分层——找到用户最愿意持续付费的核心价值点是什么?是生成次数、高级功能、优先响应还是专属数据?分层定价,精准收割。
“API货币化”则是技术实力的高效变现器。 把你的核心AI能力封装成简单易用的接口,卖给其他开发者或企业,让他们集成到自己的产品里。
你专注技术,他们开拓市场,双赢。
对于调用量波动大、资源消耗明显的场景(如AI绘图、视频生成),“效果付费”或“消耗制”(按生成次数/计算时长收费)可能更公平且灵活。
而“Freemium”(免费增值)模式玩好了是引流神器,玩砸了就是成本黑洞。
精髓在于设计那把锋利的“价值剪刀差”——免费版足以吸引人、教育市场、收集宝贵数据,但必须巧妙地让用户感受到付费版的核心价值诱惑(比如解锁关键功能、去除烦人限制、获得质的提升), 让他们心痒难耐,心甘情愿升级。
记住,现金流的目的是让你活下来并持续进化,不是为了做账面上的虚假繁荣。
至于“估值”,最大的误区就是把融资当成了创业的终极目标,让整个公司战略围着“融资故事”转。
这是本末倒置,极易翻车。
融资,永远只是服务于你核心战略的一个工具和加速器,绝不是战略本身。
什么时候才该主动去按下这个加速键?关键在于“择时与择势”,要么是你的技术取得了里程碑式的关键突破,足以拉开代际差距;要么是市场突然爆发,出现了必须快速抢占的窗口期(比如某个法规变化带来新需求);要么是出现了强大的竞争对手,你需要快速融资构筑护城河(比如收购关键数据源、锁定顶尖人才)。
这里有个关键认知:健康的“现金流”业务,不是“估值”的敌人,反而是它最强大的盟友和基石。
当你带着实实在在的收入、稳定的用户增长、经过验证的商业模式去谈判时,你面对投资人的腰杆是硬的。
你的估值不再仅仅基于PPT上描绘的虚幻未来,而是建立在扎实的业务表现上(比如你的毛利率、用户留存率、单位经济模型)。
这样的故事更可信,更能吸引那些着眼长期价值的“聪明钱”,而不是追逐风口的赌徒。
融资拿到钱之后,更要头脑清醒,这笔巨款必须用于“加速”已经被验证有效的增长飞轮, 比如把已验证成功的模式复制到新市场、投入研发深化你本就领先的技术护城河、或者挖来能带来质变的关键人才。
绝对!不能!用于填补无底洞式的亏损,或者盲目扩张到未经考验的新领域!
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刀刃就是能带来更多收入和更强壁垒的地方。
这样的“双轨制”的精妙,在于“现金流”与“估值”两条轨道并非平行,而是能动态交织、互相赋能,形成一种更高阶的协同艺术。
最经典的打法就是“现金流养估值”,像Midjourney那样,早期完全不靠融资,靠扎实的订阅收入养活团队、打磨产品、积累起庞大的忠实用户群和宝贵的使用数据。
当根基打牢,产品价值被市场充分验证,用户口碑爆棚时,这时如果你需要或选择融资,你的故事将无比性感且可信,估值自然水涨船高。
反过来,在合适的时机引入融资,也能“估值加速现金流”,比如利用融到的钱,快速扩充销售团队抢占关键大客户,加大品牌投放提升行业影响力,或者高薪引进牛人优化产品,这些动作能显著加速你核心现金流业务的规模和效率,让收入增长曲线变得更陡峭。
在业务布局上,也可以考虑“核心+探索”的组合,让主力产品(尤其是已被验证的)坚定不移地走现金流路线,保证公司生存和基本盘稳固;同时,用一部分资源(甚至利用融资来的钱)去孵化更具颠覆性、风险更高但潜在回报巨大的探索性项目,冲击“估值”高峰。
这样即使探索失败,也不至于动摇根基。
而贯穿这一切的,是必须融入团队骨髓的“组织心智与文化”,无论是否拿了融资,都要在公司内部根植成本意识、效率至上和对用户价值的极致敬畏。
融资成功了,又会很容易滋生“烧钱文化”——大手大脚、追求表面光鲜、忽视单位经济模型,这是慢性毒药,要警惕,保持创业初期那种“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专注解决用户真问题的务实作风。
我建议创业者学习Midjourney,不只是学它的订阅制,更要领悟其表象之下的深层逻辑。
社区,是他们筑起的无形却最坚固的护城河。
在Discord里,用户创作、分享、互助、反馈,形成了强大的归属感和网络效应。这不仅极大降低了获客成本(CAC),更因为深度参与和高度粘性,显著提升了用户的终身价值(LTV)和品牌忠诚度,这是砸钱买流量永远达不到的境界。
效率,是他们在算力绞肉机中生存下来的硬核竞争力。 虽然技术细节保密,但其架构在成本控制上的高效是公认的。
在AI世界,模型迭代和推理的算力消耗是天文数字,你的技术是否足够“抠门”?代码是否足够优化?运维是否足够智能?这直接决定了你是盈利还是流血不止。
持续优化效率,就是持续提升生存概率。
深刻理解并灵活运用现金流与估值的双轮驱动,在合适的时机踩下合适的油门,同时永葆对效率的极致追求和对用户价值的虔诚敬畏,你才能在AI创业这场充满不确定性的长跑中,不仅活下来,而且活得健康,最终跑赢对手。
现金流是氧气,估值是助燃剂;没有氧气,再猛的燃料也会瞬间熄灭;而用好助燃剂,则能让你的火焰燃烧得更久、更亮。 Midjourney已经照亮了一条路,证明不靠疯狂融资也能在AI领域成就伟大。
四、最后有几点启示
我亲历过多次行业起伏,也发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不是所有能收到钱的方式都叫健康现金流!
关键是要警惕“伪现金流”模式—— 它就像裹着糖衣的毒药,短期好看,长期致命。
比如,靠疯狂烧钱补贴用户(比如大额优惠券、远低于成本价的促销)堆起来的收入,一旦补贴停止,用户立刻流失,这虚假繁荣瞬间破灭。
或者,你的获客成本(CAC)高得吓人(比如依赖昂贵的广告投放或销售提成),而用户带来的长期价值(LTV)却很低(用户用几次就跑了、续费率差),算下来每获取一个用户都在亏钱,规模越大死得越快。
真正的健康现金流,核心在于可持续的单位经济模型:获取用户的成本可控,用户能持续贡献价值,收入能稳稳覆盖所有成本(包括那烧钱的AI研发和算力)且有合理利润。
对于那些需要天量资金投入才能起步的领域,“现金流优先”这条路可能根本走不通,至少初期如此。
想想训练最前沿的“基础大模型”:动辄数亿甚至数十亿美元的训练成本,顶级人才的全球争夺战,这根本不是一家初创公司靠卖点订阅服务就能自给自足的,必须依赖资本市场的巨量输血,“估值”几乎是唯一选择。再比如需要构建庞大物理基础设施的AI应用,比如大规模的自动驾驶车队、城市级部署的智能机器人网络,光是硬件投入就是个无底洞,远非早期现金流所能支撑。在这些领域,拥抱“估值游戏”、寻求大额融资,仍是当前阶段启动和生存的主流路径。
未来AI创业的竞争格局和成功逻辑正在发生深刻转变,对“现金流”和“健康增长”的重视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随着AI技术本身日益成熟和扩散(开源模型的性能突飞猛进就是明证),技术的神秘感和独占性在下降,想靠“我有一个很牛的AI想法”就能轻松融到大钱的时代正在过去。
投资人不再轻易为“画大饼”买单,转而更关注实实在在的业务指标:你怎么赚钱?你的单位经济模型健康吗?用户真的离不开你并愿意付钱吗?毛利率是多少?现金流周转快不快?
这种背景下,“现金流优先”、“可持续增长”的理念,将从边缘选择逐渐成为AI应用层创业的绝对主流共识。
那些能够清晰定义并高效交付用户当下价值、拥有经得起推敲的盈利模式、运营极度高效(尤其在昂贵的算力利用上)、并真正建立起用户粘性和品牌忠诚度的公司,将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持久的竞争力。 它们不一定是最快膨胀的,但很可能是活得最久、穿越周期能力最强的,并最终在长跑中胜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东针,作者:东叔
上一篇:黎明中学二志愿摇号录取结果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