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乐高乐园最大优点是“没人”?
创始人
2025-07-24 09:02:24
0

上海乐高乐园最大的优点或许在于“没人”。在这片充满奇幻与创意的乐高世界中,你可以尽情畅游,无需担心人群的拥挤与喧嚣。没有熙熙攘攘的人流,每一处乐高搭建的场景都能让你静下心来,细细品味那独特的乐高魅力。无论是精致的城堡、梦幻的乐园,还是刺激的赛道,都仿佛为你专属定制。在这里,你可以随心所欲地探索、玩耍,享受属于自己的乐高时光,仿佛整个乐园都属于你一个人,这种独特的体验令人陶醉。



开业近20天,上海乐高乐园的第一波游客反馈陆陆续续回来了。


被网友们津津乐道的,不是项目多好玩,也不是乐高玩具多畅销,纯粹是不用人挤人。


在社交媒体上,“人少”成了大家最热情分享上海乐高乐园的体验,甚至开始担心它倒闭。



有人说:“昨天看没太阳,临时去乐高乐园,以为要排一小时,结果所有项目都秒玩,懂吗?过山车想刷几遍就刷几遍,连餐饮都不用排队。”


一位家长更直接:“人少体验感太好了,比迪士尼那种人挤人的修罗场好太多,娃玩得开心,大人也不累,就是票价太贵了。”


还有人感叹:“第一次听说人少是优势,乐高老板听到都要夸你是大聪明。”



在这些声音里,既有真实的轻松,也有不加掩饰的讽刺。


对游客来说,人少,意味着一种近乎奢侈的顺畅体验,不用抢时间,也不用跟黄牛斗智斗勇,甚至连排队都变成一件罕见的事情。


这不挺好嘛?


但对上海乐高乐园自己来说,“人少”就像一个写在门口的硕大问号:


这生意,到底行不行?


事实上,乐高乐园的纠结心理,我在全球多家乐高乐园都感受过。


疫情前,我去日本名古屋乐高乐园,第一印象和今天的上海几乎一模一样,一个字:空。


一个晴朗的工作日,园区入口干净到有点尴尬,虽然青龙过山车排队区拉了几十米长的导流带,绳子在风里晃悠,游客稀稀拉拉,3小时所有项目玩一遍。


同样的感受,我也在丹麦比隆的全球第一家乐高乐园体会过,那里是乐高品牌的发源地。


我本以为“全球首家光环”会让它热闹非凡,结果一走进去,依然是宽阔得有些寂寞的场景。


门票不便宜,游客大部分是本地家庭,平日去排队几乎不存在,热门项目的等候时间经常写着5分钟,实际上就意味着你随时可以上去坐。


丹麦比隆乐高乐园空旷、人少/旅界实拍


马来西亚新山那家乐高乐园,情况也差不多。


虽然它位置靠近新加坡,理论上人流量充足,但平日里依旧是“人少+高票价”的组合。


乐园当然做了很多努力,门票组合、主题节庆、酒店套餐,但开业至今,客流量从来没真正爆发过。


即使在暑假,新加坡本地人都清楚,新山乐高乐园游客量比新加坡环球影城少了一个量级,而这种“人少”,几乎成了全球乐高乐园的通用名片。


总之,你很难不把乐高乐园和隔壁的迪士尼做对比。


在上海,迪士尼开业第一年,接待游客超过1100万人次,2023年单年游客突破1300万人,周末高峰期每天五六万人在排队。


哪怕到了运营第七年,上海迪士尼依然是“人从众”。


那种热度,已经不再是“主题乐园”四个字本身能解释的,更多是迪士尼这个IP的全民动员力。


北京环球影城也是同样的逻辑,它靠着《哈利·波特》《变形金刚》《侏罗纪公园》这些大IP,把成年人和小孩都装进了排队长龙。


所以,当大家纷纷夸赞上海乐高乐园“人少就是优势”,它听上去更像是一句安慰,对游客来说,这是真实的轻松,对乐园来说,这却可能是生意未达预期的信号。


而接下来的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如果“人少”是全球乐高乐园的常态,上海这家乐园未来几年,真的能做到人少但不亏吗?



如果只看官方介绍,你可能会觉得乐高乐园理应“人多”。


毕竟它背后站着一个响亮的名字:英国默林娱乐集团。


很多人只是从新闻上了解到,默林娱乐集团是全球仅次于迪士尼的第二大主题乐园运营商。


2023年,默林的全年客流量超过6200万人次,旗下不止有乐高乐园,还有杜莎夫人蜡像馆、伦敦眼、奥兰多之眼等一大堆景区,且还在持续不停地收并购。


游客总规模听上去非常惊人,但如果我们把默林这些项目拆分,从公布过数据的一些乐高乐园来看,单个乐园的年客流量其实只有200多万人,甚至还不到。


这大概是个什么概念呢?


2023年,上海迪士尼接待游客1300多万,全球迪士尼更是轻松破亿。


再看TEA发布的《2023年主题公园和博物馆报告:全球主要景点游客报告》里几家乐高乐园的客流数据,几乎都在同一个区间:


英国温莎乐高乐园:年客流242万人次;


丹麦比隆乐高乐园:年客流235万人次;


德国金茨堡乐高乐园:年客流157万人次;


马来西亚新山乐高乐园:年客流200多万人次。


这些数字都不是秘密,而上海乐高乐园2025年预测客流量为240万人次/年,应该说期望不抵,但总体还相对务实。


那为什么乐高乐园在全球范围影响力远远不如迪士尼、环球影城?


最核心的原因,其实是定位


迪士尼卖的是全年龄的情怀,靠米老鼠、漫威和公主,把小孩、中年人、老人全都打包进来。


环球影城卖的是大片的沉浸感,从《侏罗纪公园》到《哈利·波特》,几乎没有代际隔阂。


但乐高乐园,目标客群非常精准:2到12岁亲子家庭


定位精准的好处是营销不分散,坏处就是注定受众面狭窄。


对很多成年人来说,乐高只是“孩子玩的积木”,不是足以支付几百元门票去朝圣的IP。


这直接导致了客流的先天不足。


由此,上海乐高乐园因为门票价格挨骂不冤,当年日本名古屋乐高乐园刚开业,票价定得比东京迪士尼还高,一张成人票三百多元,家庭套票轻松破千。


很多当地居民一看价格,直接在网上骂翻:“凭什么比迪士尼还贵?又不是米老鼠。”


第一年勉强有开业红利,第二年立刻客流腰斩,不得不悄悄降价。


我在名古屋那次,门票正好赶上折扣期,但即便如此,游乐设施依然没几个人排队。


日本名古屋乐高乐园/旅界实拍


这种票价-体验-复购的矛盾,在全球乐高乐园几乎随处可见,定高了,吓退潜在客户,定低了,又无法摊薄巨额投资。


上海乐高乐园的票价其实比名古屋还贵,成人439元,一天下来,家庭消费随便两三千,再叠加“金山离市区五六十公里”,很多家庭要先想清楚:“我一年会去几次?”


所以,不是乐高乐园运营不好,而是IP决定了天花板。


很多人以为乐高是最受欢迎的玩具,其实也对,但把玩具IP变成主题乐园,是完全不同的难度。


买一盒积木只要几百块,但全家人进一家乐高乐园要花上千,这其中的心理门槛,不是营销能轻易解决的。


而当你去过几家乐高乐园,看过同样空旷的排队区,站在那些乏人问津的过山车前,一定会明白:人少,并不是哪个国家乐高乐园的偶然,是一种商业规律。



当“人少”成为上海乐高乐园最显眼的标签,本身并不意味着一切都糟糕。


如果你去翻去哪儿、携程的预订数据,会发现暑假期间,上海乐高乐园带动了金山区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3.5倍,外省旅客占比超七成。


这个数据非常真实,称之为目的地带动效应。


只要一个乐园体量足够大,哪怕年客流只有一两百万人次,也能支撑周边吃住玩一整套链条。


从区域发展角度看,上海金山区显然是赚的。


但对上海乐高乐园自己来说,光靠周边消费带动,是不够的。


如果按照预测,上海乐高乐园每年240万人次,一年营收在10亿元左右(包括门票、周边、餐饮)。


这种体量,别说和上海迪士尼比,就是和2024年收入约为18.18亿元人民币的上海海昌海洋公园都差了一个档次。


事实上,英国默林娱乐集团高管在财报里也承认,乐高乐园业务占集团总营收的42%,但客流增长速度有限。


而上海乐高乐园的长线打法,往往是靠持续新项目拉新、票价灵活调整、主题活动延长停留时间。


所以,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上海乐高乐园开业数据挺真实,算上项目摊销折旧,未来想收回百亿投资必然是一场长期战役。


而更多消费者则关心的是,你不去,我不去,这门票还能这么“坚挺”吗?会不会过段时间,就和日本名古屋乐高乐园一样“跳水”了?


我看到一个网友算过一笔账:“现在打折,光门票一家三口1378元,不是不想去,确实去不起。”


当门票成为“积木童年”的门槛,这就意味着,上海乐高乐园门票迟早要做出取舍:未来要么坚持高定位孤芳自赏,要么调整价格换客流。


其实从趋势看,上海乐高乐园降价几乎是大概率的事,毕竟全球其他乐高乐园就经常性搞些季节性折扣和套票组合。


如果你真的对乐高乐园感兴趣又不想花大价钱,不妨等等看,未来一两年,很可能会有更多优惠。


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说:“乐高乐园不是一次性生意,而是长期运营能力的考验。”


大胆预测,三年后,上海乐高乐园依然是那个最不需要排队的外资主题乐园。


到那时,它的票价也许变低了,项目也许更多了,体验也许更丰富了。


这不是失败,也不是尴尬,只是它的宿命。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