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关税战开打以来,特朗普的处境变得非常复杂,尤其是在应对中国反制措施方面显得捉襟见肘。特别是在稀土出口上,中国采取了出乎意料的强硬手段,直接宣布停止对美出口稀土,并且不允许通过第三国转运的方式供应美国。这一举措让特朗普深感压力,尤其是当美国面临国内民用稀土资源告急、军工用稀土库存撑不过明年时,特朗普的焦虑更加加剧。
面对这一局面,特朗普首先试图通过施压乌克兰,签署了美乌矿产协议,目标是开发乌克兰境内尚未开采的稀土资源。然而,他签署协议后却发现“被骗”,大多数稀土资源实际上位于俄罗斯控制的地区,而俄罗斯提出的条件是,结束俄乌冲突的前提是不会撤回俄军的占领区域,这也是特朗普在7月改变对俄罗斯态度的原因之一。
与此同时,由于稀土资源短缺,印度的汽车产业也面临停工停产的困境。印度总理莫迪不得不派遣多个高层代表团访问中国,希望能够放开对印度的稀土出口管制。中国在适度放开民用稀土出口后,却发现印度方面伪造了超过30份《最终用途承诺书》,将中国进口的稀土磁铁高价转卖给美国,并将其用于武器装备生产。此外,泰国和墨西哥也被中国的稀土追踪系统查出,走私稀土进入美国。中方随即采取了相关惩罚措施,这让特朗普失去了一条重要的稀土获取渠道。
在所有传统途径都无效之后,特朗普开始调整策略,一方面通过对全球矿产供应链的打压来削弱中国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加大对稀土的研发投资。据观察者网报道,特朗普近期在白宫接见了来自加蓬、几内亚比绍等五个非洲小国的领导人,尽管他口口声声表示美国比中国更“友好”,但在这些国家总统自我介绍时,特朗普表现出明显的不耐烦,因为他真正关心的并非这些国家的“友谊”,而是它们所拥有的矿产资源。
比如,刚果(金)是全球最大的钴生产国,占全球产量的68.42%,而钴是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的核心材料之一。中国企业与刚果(金)有着长期的矿产合作,几乎控制了该国59个矿区中80%的钴矿开采权。如今,刚果(金)宣称要“减少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并开始与美国政府积极接触,计划签署“矿产换安全”协议,将其中34个战略矿区的优先开采权转交给美国。这些非洲小国的领导人所掌握的矿产资源,成为特朗普反制中国稀土制裁的筹码之一。
除了这一战略,美国五角大楼还计划向本土的稀土企业投资数十亿美元,推动稀土开发。然而,由于中美两次关税谈判均未达成共识,稀土出口仅对部分民用企业放宽了申请条件,这使得美国政府不得不加大投资力度。尽管过去几个月,美国宣布了数十亿美元的投资计划,但考虑到美国当前的经济状况,这些资金是否能实际投入以及能否带来成果,仍然充满不确定性。
就在特朗普焦虑不已之时,中国海关总署的一则数据让他彻底“破防”。6月份,中国对美国出口的稀土数量激增至353吨,比5月暴涨了660%。外界普遍认为,这是中国兑现了放开民用稀土管控的承诺,美国企业通过申请获得稀土出口许可证,开始有序地获得稀土。预计7月的出口量还将创下新高。
为何中国会做出这一举动?总结起来,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阳谋,二是策略性的心理博弈。特朗普深知在谈判中需要施加极限压力,而中国显然也明白这一点。稀土的最终控制权掌握在中国手中,这就是“垄断”的力量所在。在美国试图通过所有途径获取稀土未果的情况下,中国从零开始,迅速迎来出口量的暴涨,这种心理落差足以摧毁美国的信心。更重要的是,即使美国想要自己研发稀土技术,从头开始,也至少需要10年时间,这还不包括巨大的经济代价。而美国五角大楼的几百亿投资,几个月过去,却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
总体来看,稀土对于美国来说,成了一张“王牌”,如鲠在喉。如果美方能够真诚合作、互惠共赢,那么稀土“卡脖子”的局面根本不会出现,因为这只会损害中国的国际形象。然而,如今美国却成了不请自来的“恶客”,试图逼迫中国让步,这就使得稀土成为美国无法回避的致命弱点。希望特朗普政府能够清楚认识到这一点,早日结束关税战,才是解决当前困局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