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为资本合伙人张志坚强调,选择出海务必尽力做到真、善、美。“真”意味着秉持真实的态度,准确把握海外市场的需求与动态,以真诚之心与海外伙伴合作;“善”体现为要有善意,在拓展海外业务的过程中,关注当地社会和环境,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为当地带来福祉;“美”则是追求卓越,以美的理念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在海外市场展现出中国企业的风采与魅力。只有做到真、善、美,才能在出海的征程中走得更远、更稳,赢得海外市场的认可与尊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企业家杂志 (ID:iceo-com-cn),编辑:张晓迪,作者:孙欣
2025年,当我们谈论新增长线时,“出海”是常谈到的战略之一。
对于出海,顺为资本合伙人张志坚并不陌生。加入顺为资本前,他曾在电子商务等领域有近13年的创业经历,创办了中国最大的移动电商服务公司——耶客,接触过不少出海项目。创业期间张志坚曾获得过顺为资本、IDG和尚心资本总计1053万美元的投资。2018年加入顺为资本后,张志坚长期关注科技、消费等领域,出海方面,他带领团队投资了SHEIN和智岩科技等项目。
在新一轮出海潮中,中国企业逐渐打破单纯产品出口的模式,从“产能出海”向着“创新出海”和“品牌出海”转变。在张志坚看来,即便出海呈现出一些新变化,但底层逻辑并没有改变,都是通过技术创新的方式,把中国人的勤劳和智慧卖到海外。
对于出海企业的打法,张志坚认为单单靠一个产品、一个市场,不可能做成一家伟大的企业,它可能是一个好生意,但不一定是能规模化和永续经营的生意。一个好的产品,它的竞争力是全球化的。一家伟大的企业一定是有全球化竞争力的企业。
基于此,在张志坚看来,企业先做出海或是先做国内市场,只是其战术上的区别。从投资者的视角来看,跨境投资并非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个赛道,更像是一个结果。
热潮之下,面对地缘政治、贸易规则的深刻变化,不少企业触及“暗礁”,比起蓝图,现实中的合规化、文化差异等不少难题都横亘在企业家面前,如何解决这些难题,是投资者对出海创业者们的关键考量之一。
以下为张志坚接受《中国企业家》专访的内容整理(有删节):
出海的底层逻辑没有变
江湖上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国内很多“内卷”企业选择出海,但事实上,“内卷”不完全是一个坏词,能把国内做好也很伟大。而出海,更多还是指创业者们在海外创业。
一个产品在中国卖得好,相信它在全球也会有竞争力;反过来说,产品在欧洲、美国卖得很好,那回到中国也依旧具备竞争力。
“饭要一口一口吃”,这也是经营节奏上的区别。比如一个初创企业特别小,它不可能面面俱到,所有人群、什么地域都覆盖,所以它可能选择先做A市场再做B市场,或者是先做A产品还是B产品,诸如此类的ABCDEF等战略选择非常多,这是一个节奏的把握。
中华民族是全球最勤奋的民族,所以我们有全球最强的制造业。过去,很多对外贸易事实上也是“出海”,比如做跨境电商的企业们去做亚马逊、做独立站等就可以算作是“出海”。像兰亭(在线零售公司兰亭集势,于2013年6月6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成为2013年第一家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这个第一代出海互联网公司,在美国上市也就十多年前而已,其实也没多久,那时移动互联网正在兴起。
从这个维度来说,我认为出海一直存在,“走出去”的大趋势没怎么变化,尽管在当前这个新阶段,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但底层逻辑没变,都是通过技术创新的方式,把中国人的勤劳和智慧、中国好的品牌产品卖到海外。
10多年前,中国企业最开始是向海外卖小商品,后来开始卖数码产品,现在像汽车、手机也在海外热销,甚至还有一些工业品,出海的品类在慢慢丰富。泳池清洁机器人、3D打印机等诸多新兴品类,中国企业在全球的市占率已超过50%。
此外,以前有很多中间商、贸易商从中国的制造业企业买货,再卖给美国等国外的大客户,或者一些海外客户在中国的制造业进行直采。但今天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中国的一些品牌自主走出去,并且是跳过了那些中间商的环节,以中国品牌的形式在出海。
最后,从整体上来说,出海这个大趋势没变,但具体到每个阶段,企业们面临的挑战是不一样的。
点击封面订阅全年杂志
投出一家伟大的企业,最终是投人
谷歌是真正在做出海的企业。
欧美的企业最早做全球化,我们则相对晚。谷歌之所以强势,是因为它的产品扩展到全球市场。当我们去欧洲、日本和东南亚等地时,我们会发现当地人都在用谷歌。再比如即便去印尼的雅加达等地,Facebook可能还是当地的第一大社交软件之一。但目前,中国还没有像谷歌、苹果、微软那样规模的互联网企业。
无论我们今天投的是出海企业还是别的企业,最终的目标都是投出一家伟大的企业。
对投资者来说,我们尽量不以短期的趋势、短期的企业为重点来做投资决策。举个例子,2018年前后跨境卖衣服火,每家投资机构都去投跨境卖服装;又过几个月可能跨境卖美妆火了,又一大堆投跨境卖美妆的;AI硬件火,又一拨人去投;外骨骼机器人火,一大堆人又去投外骨骼机器人……如果总是以这种逻辑来做决策,投资会变成一窝蜂,但事实上有时目前看起来冷门的行业,未来可能会大热,目前大热的行业,未来也可能会遇冷。
因此,我们会尽量试图跳出短期趋势,很多时候短期趋势太火或者过火,它会掩盖很多长期问题,比如企业的组织力、创始人的创业动机等。因此,我们会试图用更长期的投资方法论,来挖掘优秀的企业,今天大众所熟知的很多企业家,可能我们在10年前就认识他们,那时出海或者产品都没那么火,所以对投资者来说,第一考虑的就是人,投到最后就是投人。
创业者的创业初心、个人经历,对产品、市场和技术等的理解,这些都是对他所做事情的行业洞察,这些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首先,一个优秀的创始人,自然会有优秀的商业判断,他知道自己想做的品类客群是什么;第二,要相信一个优秀创始人的学习能力。在出海方面,即便存在供应链、本土化甚至合规等问题,但对于一个优秀创始人来说,虽然是客观困难,但它不是一道特别难解的题。
此外,即便一些出海企业创始人没有国际学历背景,但这并不影响他做出一家优秀的出海企业。比如我们投资一家面向海外的泳池清洁机器人,创始人的家里大概率没有游泳池。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不管在哪里,哪怕是在月球上,只要给他足够多的资源,我相信他都能造出地球上的人们喜欢的泳池清洁机器人。
学习能力是企业家应具有的基本功,至于成长、教育背景是偏本土一些,还是国际化一些,并不是决定因素,这些可能会对企业家在某个特定学习阶段有一些特定的帮助,但它不是投资者们考量的主要因素。老一代企业家有几个认认真真出过国、留过洋?老一代企业家甚至英文都不会讲几句,但全世界讲各种语言的人都在用他们的产品。
不愿意学习、太自负以至于觉得自己已经很了解市场和用户而放弃学习的人,就算在欧美生活100年都没用。
无论是科技产品,还是消费品,本质上都是对人性的把握。人的本质需求其实是差不多的,如美国人晚上睡觉也睡在床上,一天也吃三顿饭,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人都是如此。全球化发展到今天,中国本身也是全球化的受益者。我们用的手机、腾讯会议等这些也都不是中国人首创的品类。能握住真正的需求,就能做出好的产品。
做海外市场,与国内一致,本质上都是创业者自我学习和完善的过程。不要试图从“后视镜”中看未来,从“后视镜”中看未来总会有偏差的,还是要从现在往前看,相信一个人在任何市场中的成长性和学习能力。
把出海看作赛道,不是一个好的投资逻辑
关注“人”之后,再关注他做的事。
看他的产品是适合先做国内还是国外,如果他今天做国内业务,他将来有没有可能做全球业务?如果他今天做海外业务,海外也很大,出海,四个方向东南西北,是做美国,还是做欧洲?就算是欧洲,那么做西欧和做南欧的市场也不一样。
所以,投资者们尽量不要把是否跨境作为投资考量。比如今天投个跨境电商,过几天再投个跨境泳池清洁机器人,顺为资本是会认真研究这个产业本身,再来做决策。即便我们会以跨境为标签来给企业贴上,但事实上我们更关注企业本身。
“赛道”这个词,只是能够在相互沟通时让别人更容易理解,但把这个词作为投资逻辑,我认为不是一个好的投资逻辑。我一直在试图淡化“赛道”这个词,尽量不从赛道入手来定义一个企业的成长性,否则对一个企业的理解太狭隘了,也不要试图从简单的贴标签来定义一个行业,甚至AI都不是一个很好的行业分类。
事实上,AI出海要比我们知道得更早。现在海外确实有很多人在用DeepSeek、Manus这一波的AI产品,但其实AI技术在18年前就已经在互联网公司普遍应用了,只是那时候大家都称之为“神经网络”,它是很多科技类产品的底层技术逻辑,只是那时不叫AI,而今天AI赛道火了,所以把它叫AI出海。
其实在DeepSeek、Manus之前,就已经有很多AI出海。字节跳动的TikTok是一个出海成功的典型模范,它的产品形态是做短视频,Facebook、Instagram这些美国公司都会做短视频,但TikTok能成为美国最耀眼的社交产品明星,它背后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它是比较早应用AI算法来运营社交产品的公司。
很多智能硬件如扫地机器人等事实上就一个自动驾驶硬件,只不过是在家里自动驾驶的一辆小车,它也有定位、算法、感知、自主决策。我们投的石头扫地机器人,好多年前就已经在海外卖得很好,它也是AI的最早应用。基于这个逻辑,我觉得AI这项技术更多是一个marketing term(营销术语),“赛道”这个标签并不能真正解释其内涵。
出海亦是如此。客观地说,作为投资者,我个人更倾向从传统产业分类的品类入手,而不是看那些新的热门词汇,比如“新零售”“AI”“元宇宙”等。
无论是成熟的企业,还是初创的企业,如果选择出海,一定要尽力做到真、善、美。中国创业者在全球创业,要想打动全世界消费者的心,还是要靠真、善、美。一个企业家能形成真、善、美的价值观,是其理性反思自己人生的结果,这也意味着出海企业家们要不断地自省,《论语》中的“三省吾身”,通俗来说也叫“复盘”,及时复盘自己的各个阶段的商业选择和人生选择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