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园的一角,只见一群中国人正兴致勃勃地狂抓知了猴。他们手持工具,神情专注,仿佛在进行一场独特的“狩猎”。那熟练的动作,仿佛多年的经验早已刻在骨子里。而一旁的日本人则看傻了眼,满脸疑惑地看着这一幕。他们或许无法理解,为什么中国人对这些小小的知了猴如此着迷,甚至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捕捉。看着中国人的举动,日本人无奈地感叹道:“求放过,这些小家伙也需要它们的生活空间呀。”这一幕,不禁让人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日本通 (ID:ribentong-517japan),作者:知了猴,原文标题:《中国人在公园狂抓知了猴,日本人看傻了:“求放过!”》
夏夜的东京,空气里弥漫着湿热的暑气,蝉鸣此起彼伏,仿佛在为夏天的到来奏响交响乐。然而,在江东区的猿江恩赐公园,夜深人静时却上演着一场“知了猴大作战”,目标正是尚未羽化的蝉若虫——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知了猴”。这一幕让当地居民瞳孔地震,甚至有人夜跑被吓得尖叫出声。公园管理方无奈贴出告示牌:“请勿采摘蝉幼虫(若虫),孩子们还等着听蝉鸣呢!”告示还特意用中文、韩文、英文写了一遍,生怕有人“看不懂”。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深夜公园的
“知了猴狩猎记”
猿江恩赐公园,位于东京江东区,是一处闹中取静的绿地。1924年修建,已有百年历史,至今仍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每逢夏天,这里本该是蝉鸣此起彼伏的乐园,孩子们兴冲冲地参加“蝉羽化观察会”,看着知了猴从土里钻出,慢慢蜕变成会唱歌的蝉。可近几年,公园的夜晚却上演了一出出“知了猴狩猎记”。
据当地居民描述,每到梅雨季刚过,深夜到凌晨的公园里,总能看到一些“神秘身影”。他们打着微弱的灯光,不吭声,手持塑料袋或小桶,围着树根一顿翻找。40多岁的居民田中女士就曾撞见这场景:“我晚上跑步时,看到几个身影在草丛里窸窸窣窣,吓得我差点叫出声!后来才知道是在抓知了猴!”更夸张的是,有人一次能抓几十只,装满好几个大塑料袋。
东京某公园掏知了猴现场
公园管理方也不是吃素的。四五年前,他们就发现了这个“异变”,今年6月底,管理方更是早早挂出了30多张告示牌,严防死守,告示牌上除了日文,还特意加了中文、韩文和英文,生怕有人“看不懂”。管理公司负责人无奈地说:“抓几只给孩子玩玩,还算是正常操作,但一次几十只,人一多起来还能剩下多少啊?”
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去年夏天,夜巡的保安发现几个疑似中国籍人士在公园里“大丰收”。保安好心提醒,采捕园区动植物违反东京都条例,没想到对方磕磕绊绊半天来了句:“听不懂日语,抓这个干嘛不行?”直接把保安都整懵了,只能摇头叹气:“这可咋整?”
网上还流传着一些视频,某SNS平台上甚至有人用国语喊话:“兄弟们,来日本吃蝉吧!日本人都不吃的,便宜我们了!”视频里,塑料袋里满满当当全是知了猴,看得网友直呼:“这是要让蝉绝种的节奏啊!”虽然这些视频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已经足以让日本民众炸锅,纷纷感叹:“蝉鸣是夏天的灵魂,抓这么多,蝉还怎么活?”
知了猴的“美食传说”
说起蝉的若虫,很多人可能第一反应是“能吃吗?”在中国的某些地区,知了猴确实是盘中佳肴。炸得金黄酥脆的知了猴,撒点椒盐,咬一口满嘴香,堪称夏夜烧烤摊的“流量担当”。在许多地方,抓知了猴、吃知了猴的文化由来已久,有人甚至形容其味道“像虾仁,带点奶香”。
可到了日本,这事儿却让当地人摸不着头脑。日本人对蝉的态度,更多是“听其声,赏其美”。蝉鸣是日本文化中夏天的象征,孩子们会在暑假观察蝉的羽化,老师会带学生在公园里听蝉鸣,感受大自然的节奏。抓蝉?可以,但通常是捉一两只成虫,像知了猴这样“还未出道”的若虫,压根儿不在日本人的“菜单”上。
所以,当日本人发现有人在公园里“扫荡”知了猴,震惊之余更多是困惑:“为啥要抓这么多?抓了干啥?”
听说有人为了食用而捕蝉幼虫真令人惊讶。可能是外国人吧,但问题不在于捕幼虫本身,而是在日本生活却理所当然地照搬本国习惯,还对此不以为意,这种态度不太好。无论日本人还是外国人,在有其规则的地方生活,却自顾自地搬出自己的规则并强硬坚持,都不是好事。根据情况,有时需要受到惩罚或适当的处理。
「禁止采摘蝉幼虫」的警告,近几年来经常看到。大量采摘几乎肯定是为了食用。如果连孩子们为了在家观察羽化而带回幼虫也被「禁止」,那就太让人难过了,所以希望能停止为了食用的过度捕获。蝉的羽化很神秘,这种观察是培养对自然兴趣的好机会。蝉大多在日落后几小时内羽化,观察时最好采取防蚊措施。带一只幼虫回家,让它停在纱窗上观察,既能仔细观察又不用担心被蚊虫叮咬,挺不错的。如果连这都被禁止,那也太痛苦了。那些为了食用而大量捕获的人,可能完全没有「羽化很神秘」的感觉吧。
其实,不只是猿江恩赐公园,东京的杉并区、荒川区,乃至埼玉县的川口市,都曾因类似问题贴出“禁止采摘”的告示。2018年,川口市青木町公园就因市民投诉“有人抓知了猴吃”,挂出了多语言告示牌。网上讨论更是火热,有人说:“这不是文化差异,是生态破坏!”管理方的担忧不无道理。知了猴是蝉的若虫,需在地下生活数年后才能羽化成蝉。大量捕捉不仅影响蝉的种群数量,还可能破坏土壤生态。猿江恩赐公园每年7月底都会举办“蝉羽化观察会”,要是知了猴都被抓光,活动还怎么搞?孩子们不得失望透顶?
公园里各种“求放过”的告示
还是那句话,
互相尊重
面对这场“知了猴风波”,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看问题。吃知了猴确实是中国部分地区的饮食文化,但在日本,这显然超出了当地人能接受的范围。文化差异没啥对错,但身处异乡,尊重当地规则和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日本,公园不仅是休闲场所,更是生态保护的重要一环。东京都条例明确规定,公园内的动植物不得随意采摘,无论是出于食用、贩卖还是其他目的。抓个一两只知了猴给孩子科普一下,或许还能被理解,但一次性“打包”几十只,确实有点“用力过猛”。正如管理方所说:“这已经不是兴趣爱好了,简直是掠夺。”
日本社会对规则的重视深入骨髓,从垃圾分类到公共场所的安静守序,每一条规定背后都有其文化逻辑。知了猴虽小,却承载着日本人对自然和童年的情感。抓知了猴可能只是想满足口腹之欲,但对当地人来说,这是在“抢”他们的夏天。
其实,不只是知了猴,类似的文化摩擦在日本并不少见。很多小事看似不起眼,却容易被放大成“外国人不懂规矩”的刻板印象。长此以往,不仅影响在日华人的形象,也可能让融入当地社会变得更难。
社交媒体上,这件事也引发了热议。有人把知了猴风波和“外国人排斥”挂钩,情绪激动;也有人反驳,觉得这是小题大做。但事实是,食用知了猴的文化让原本模糊的规则边界被打破,管理方不得不想办法制定新规则,平添了不少麻烦。安易地把问题归咎于中国人显然不可取,但共存的另一面,是新文化带来的协调成本,这一点大家都要正视。
总的来说,“知了猴风波”与其说是一场文化冲突,不如说是一场“吃货与生态的拉锯战”,毕竟很多日本人也留言道:吃知了猴的行为虽然不能理解,但并不是问题所在,问题还是在与坏了规矩、影响了他人。面对满地爬的“免费食材”,在不妨先按捺住“吃货魂”,多了解一下日本的规定。
下次路过公园,看到白白胖胖的知了猴,还是拿起手机拍个照就好,留一份夏天的回忆,也给蝉留条生路。尊重异国文化,从“放过知了猴”开始,让我们一起做个有素质的“国际吃货”,既能享受美食,也能融入当地生活,少给蝉添点“绝后”的烦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