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来了,打工人能快乐摸鱼吗?
创始人
2025-07-22 19:03:01
0

AI 来了,打工人能快乐摸鱼吗?这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一方面,AI 可能会承担一些重复性、繁琐的工作,让打工人从这些枯燥的任务中解脱出来,从而有更多时间去思考和创新,或许能带来些许摸鱼的机会。另一方面,AI 的发展也可能带来更高的工作压力和竞争,打工人担心自己会因跟不上 AI 的步伐而被淘汰,不敢轻易摸鱼。所以,AI 时代打工人能否快乐摸鱼,关键在于能否合理利用 AI 带来的便利,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以应对新的挑战。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瞬间:写不完的总结、画不完的PPT、改三遍还会出错的表单……不是太难,就是太烦,做完没成就感,做慢了还影响进度。


如果AI能替你做点事,你最想交给它干什么?


过去一年,AI成了打工人身边最常出现的“新同事”。从Copilot到Agent,越来越多打工人已经在用它写邮件、排日程、写代码。根据Anthropic团队2025年初发布的研究,全球已有36%的职业岗位中,员工已将AI用于至少四分之一的日常任务。OpenAI的调研也指出,80%的美国职场人至少有10%的任务受到AI影响,其中近五分之一的岗位中,AI已介入超过一半的工作内容。


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正在浮出水面:我们不是真的想被AI取代,但我们真的很想省点力。


斯坦福大学最近的一项大规模调研就试图回答这个问题:AI来了,你最希望它来做什么?


结果,比想象中更真实——也更扎心。


一、AI不是来炫技的,它是来帮你省力的


斯坦福的研究团队提供了一个反常识的答案:人们最希望AI接手的,并不是生成内容、编写代码或创意设计,而是那些最琐碎、最重复、最容易出错的低值任务——比如安排预约、整理文件、修工资单、导入数据……


为了更系统地理解AI与人的任务分工,这项研究构建了一个名为WORKBank(AI Agent Worker Outlook&Readiness Knowledge Bank)的研究体系。研究团队从O*NET数据库中筛选出2000多个具体任务,邀请1500位来自104个职业的一线职场人士逐项评估:


“如果AI能胜任这个任务,你愿意让它来做吗?”


与传统“AI能做什么”的研究视角不同,这项调研反其道而行,从“人类愿不愿意交出去什么”出发,反向定义AI的真正落地优先级。


为实现“人愿望×AI能力”的双维分析,研究团队还邀请了52位AI Agent开发者为每项任务打分,并引入“Human Agency Scale(人类介入度等级)”,将任务分为五类:


H1:AI可独立完成


H2:AI为主,人类仅关键干预


H3:人机协作,各有分工


H4:人类为主,AI提供支持


H5:完全由人完成,AI无法胜任


图1 研究框架总览


调研数据显示,在所有被评估的844项任务中,有超过46%被职场人士打出了“希望AI来做”的高分(≥4分)。其中七成以上的受访者明确表示,最希望AI接手的,是那些“重复但低价值”的日常事务,如整理文档、修正错误、数据录入。


排名前五的任务包括:


  • 安排客户预约(如税务助理)


  • 整理应急档案(如接警台)


  • 修正工资记录


  • 数据转格式与导入


  • 网站数据备份


这些任务有一个显著共性:标准化高、重复频繁、判断强度低,却极其耗时、容易出错。


它们不是人类擅长的“创造性”或“判断力”任务,而是我们习惯性忍受、但最不想亲自处理的琐碎工作。这些“自动化愿望”最高的任务,几乎都集中在“隐形加班”重灾区:不属于KPI考核核心,却极度消耗时间精力,堪称职场人的“精神负担黑洞”。


这或许也解释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自动化在很多人心中,并不是技术幻想,而是一种情绪释放。不是因为AI做得有多“炫”,而是因为它能帮我们少加几个班、少报几次错、少整理几次本就不该自己动手的报表。这种真实的使用意愿揭示了一个重要趋势:AI的真正机会,不在炫技,而在减负。在实际职场中,能帮人腾出脑力空间的AI,远比会生成长篇内容的AI更受欢迎。


图2自动化愿望排行


二、愿望≠能力:AI应用的错配正在发生


AI专家同时评估了每项任务的“技术可实现程度”,结果和职场人的意愿组合成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愿望-能力四象限”:


  • Green Light:愿望高+能力强→可优先部署


  • ❌Red Light:愿望低+能力强→需慎重推进


  • R&D机会区:愿望高+能力弱→值得投入研发


  • Low Priority:愿望低+能力弱→暂无优先级


一个令人警惕的发现是:不少AI公司和研究论文热衷投入“Red Light”区,即那些“AI可以做,但用户根本不愿意交给AI做”的任务,比如自动撰写文章、生成创意文案等。当投资者、研究者将资源集中在“Red Light区”,就可能形成“精力错配”与“社会阻力”双重夹击:前者让真正的AI刚需场景无人开发,后者让已部署AI遭遇用户冷落。这是AI发展过程中必须反思的“技术与意愿的错位陷阱”。


图3愿望×能力四象限


任务分布图清晰揭示了技术的发展方向与真实需求之间存在脱节。AI研究者可能热衷于替程序员写代码,而普通职场人更希望AI能帮他们报销、排班、查错。这个错配反映出一个更深层的问题:AI产品的方向设计,往往脱离了用户真正的工作场景。真正高价值的机会,可能不是“技术上最酷的”,而是最贴合用户真实痛点的。


研究中的另一套量表是“Human Agency Scale”,即人类希望在任务中保留多少参与权。令人欣慰的是,大部分受访者选择了H3(人机协作)而不是H1(完全由AI完成)。这表明,大多数人并不排斥AI,而是在寻找一种更理想的协作方式:让AI处理底层机械步骤,人类保留决策与创造。


图4 人类介入度分布


人们对AI的角色定位,其实因行业而异。在金融、法务、行政等职能中,只要AI“靠谱不出错”就已令人满意;而在媒体、教育、设计等创意场景中,用户则高度在意“表达主控权”。


这意味着,AI系统不该预设统一协作范式,而应在“自动化”与“增强人”的不同任务之间灵活切换。或许我们不该把AI设计成“超人型替代者”,而应是“伴随型搭档”。在未来的人机协作体系中,“如何分工”远比“谁更强”更重要。


三、AI正在悄悄改变“最值钱”的能力结构


研究团队将每项任务背后的核心能力映射到了O*NET的技能体系中,并从两个维度重新评估这些技能的“价值”:


一是当前市场上的平均工资;


二是专家认为未来是否仍需人类深度介入(即高HAS等级)。


结果显示:传统上高薪的“信息处理”类技能(如分析数据、整理文档、执行规则)虽然依旧重要,但在AI的辅助下,这些任务正变得越来越自动化,其“人类参与价值”正在下降。而那些需要组织协调、跨团队协作、激发他人、做出判断的“人际型”与“管理型”能力,反而呈现出更强的稀缺性与不可替代性。


图5 技能工资vs人类介入度排序


这种“高薪但易被取代、低薪却强依赖人”的倒挂现象,预示着一场职场能力结构的深度重塑:未来不可替代的,不是某项技术本身,而是在AI参与下仍必须由人类承担的角色与决策。


编程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今年3月,Anthropic首席执行官Dario Amodei表示,未来3到6个月内,AI将编写90%的代码;12个月内,几乎所有的代码都可能由AI生成。OpenAI首席产品官Kevin Weil也预测,到2025年底,AI编程将实现99%自动化。


不同于以往“3到5年”的中长期预测,这两位大模型公司高管给出的时间表精确到了“今年底”,也就意味着:AI对编程行业带来的冲击,不只是“会不会”,而是“马上来”。


现实的确如此。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当前人口调查》数据显示:美国“计算机程序员”岗位就业比例已降至1980年以来最低点。曾在互联网泡沫高峰期达到70多万个的职位,如今仅剩其一半。可以说,程序员们夜以继日训练的大模型,首先革了自己的命。


这也解释了为何我们需要一种“超越技能”的能力结构更新:


不再只强调“写Prompt”“掌握语法”这类技术性技巧;


更重视“界定问题”“组织资源”“协调人机”的综合判断力。


AI改变的不只是我们做什么,而是我们被需要做什么。


越来越多公司在招聘中强调“判断力、共情力、跨团队沟通能力”——因为这些,恰恰是AI短期内无法胜任的。


未来职场对人的要求,不再是“更像程序员”,而是“更像组织者、协调者、战略思考者”。那些靠熟练度赢得优势的能力,正在让位于人格的完整度、协作的弹性与思维的清晰度。


四、写在最后:真正理想的AI,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识趣的


这项调研最有价值的地方,不在于告诉我们AI还能干多少种任务,而是反问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我们真的想让它做什么?


答案并不总是“越多越好”。很多职场人欢迎AI处理琐碎事务,却坚决不愿将创意表达、判断责任、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给AI。这不是保守,而是一种边界感,是我们对“人该保留什么”达成的集体共识。


当AI不再只是工具,而走向“搭档”“代理人”,它的设计逻辑也必须随之改变。


我们不需要一个什么都替代的AI,而更需要一个懂得配合、知道退场的AI。一个真正理想的AI,不是最聪明的那个,而是最识趣的那个。


它懂你不想干什么,也懂你必须自己来;它理解什么可以高效自动化,也知道哪些事情永远不能被流程化。


“快乐摸鱼”,从来不等于懒散,而是一种反内卷、反任务淹没、争取注意力主权的隐性职场哲学。


当AI愿意接手那些琐碎低值的任务,我们终于有机会把注意力重新放在判断、创造、协作、表达这些最值得由人来完成的部分。


这,才是AI赋能的真正含义。


AI的能力边界,正在倒逼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人的价值”。它替代的是可替代的,也提醒我们不断追问:


什么才是不可替代的?


也许,正是这些答案,塑造了我们在AI时代的真正身份。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