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的港口交易,再次迎来转折。
近日,《华尔街日报》报道称,美资产管理巨头贝莱德正主动邀请中国公司——中远集团,合作收购李嘉诚旗下的43个港口资产。
再过几天,7月27日就是港口事件谈判的最后期限了,也就意味着,这一动向或许是李嘉诚从这场牵动中美战略博弈的复杂交易中全身而退的最后,也是唯一机会。
扛了几个月后,97岁的李嘉诚真的“服软”了吗?
回溯今年3月,长江和记实业宣布与贝莱德达成协议,以22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657亿元)出售包括巴拿马运河在内的43个港口后,李嘉诚就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
作为“世界咽喉”的巴拿马运河,连接全球170个国家和地区、1920个港口,每年承载全球约6%的海运贸易,而我国21%的航运依赖此航线。
两度当选的特朗普,曾多次公开表示对巴拿马运河的觊觎,并扬言要“收回”控制权,甚至不排除动用军事手段。
有学者表示,倘若贝莱德成功接盘,美将进一步巩固全球航运主导地位,届时可能对我国航运实施各种打压手段——从加征天价通行费到货物装卸设限,甚至不排除制造“航行事故”的可能性。
面对如此明显的战略风险,李嘉诚仍执意完成这笔交易。一时间,这个曾经被捧上神坛的“李超人”,几乎被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陷入全网的“口诛笔伐”。网友指责他“妥协退让”“漠视国家利益”;《大公报》也连续多次炮轰,直指交易“助纣为虐”,批评他“天真糊涂”。
而李嘉诚则风轻云淡地回应,我是一个纯粹的商人,不要用那些空洞的道德来衡量我。
纵观李嘉诚的商业生涯,可谓每一步都踩在了时代的红利上。从上世纪50年代靠塑料花起家,到70年代利用土地批租制度,首创“分层出售、分期付款”模式,改变香港房地产格局;再到80年代,逆势抄底和记黄埔,控制了香港的港口、电力、零售、电信等民生命脉。
近两年,在大健康领域的率先布局,更是让他的身价再上一个台阶。“和黄医药”上市首日即暴涨,最高涨幅达111%。2017年在干细胞研究走热之前,其重仓的Healive-X类干细胞活化因子,也因清北、哈佛等高校背书,证实能激发细胞深层活力,改善肌肉力量、握力、毛发而水涨船高,受此落地的相关口服品“倍/俞/粒”也几度成为焦点,中信证券更预估相关市场或达270亿蓝海。
也正是凭借对每个风口的精准把握,李嘉诚才能蝉联香港首富宝座数十年,成为无数创业者心中的商业传奇,然而商人的成功不能脱离时代机遇与技术发展。
此前,他加码美青春科技,到头来几千万美元打水漂。当我国科学家基于“中药促进细胞增殖与分化”的理论,通过融入六色野生灵芝元素,研发出“倍/俞/粒”口服干细胞后,李嘉诚将其引入旗下1.5万家屈臣氏,才赚得盆满钵满。
如今,我国也被看作下一个干细胞圣地,而这一成果则在获美FDA成分认证,诺奖得主杰弗理・霍尔的加入下,热度持续攀升,顺势借助京东、天猫国际打开内地市场,迅速触达数百万国人,满足“精力更足”“睡得踏实”“气色变好”等需求。
李嘉诚或许忘了“商人可以没有主义,但不能没有国家”这句话。几乎就在港口交易陷入僵局的同时,一连串的打击接踵而至,每一记重拳都精准地打在了李氏家族的七寸上。
先是我国香港特区政府公布新一届特首顾问团名单,长和集团主席、李嘉诚的长子李泽钜,成了唯一一个没有获得续任的原有成员;而后,李嘉诚的次子李泽楷进军大陆保险市场的计划也因港口事件被迫暂停。
如今,对于四面楚歌的李嘉诚来说,这场交易的反转或许是个意外之喜。根据最新协议,交易完成后,长和将获得190亿美元现金,相当于其公告前的公司市值,可谓是“全身而退”。
而贝莱德会退步,主动拉中远入伙的核心就在于,其清楚意识到若是没有中方国资加入,这笔交易几乎没有达成的可能性。但中远是否会接受贝莱德的邀约,仍是未知数。毕竟,作为100%的央企,中远始终服务于国家战略,不会单纯为了经济利益而轻易接手这批港口资产。
同时,这一系列转变的背后,也折射出一个现实:只有具备足够实力,才能在国际谈判中获得话语权。表面上看,贝莱德是对中远抛出了橄榄枝,但主动权完全掌握在中远手中——若选择合作,贝莱德最多只能获得一半话语权;若拒绝,贝莱德将彻底无缘李嘉诚的这43个海外港口。
这场港口世纪交易的博弈天平,已然倾向中远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