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加拿大财政部发布公告,宣布自8月1日起将对中国钢铁产品加征25%的关税,否则要求中国企业“卷铺盖走人”。这一举动表面上看似是针对中国的强硬手段,但背后其实是源自特朗普政府在五天前向渥太华递交的一份通知:自8月1日起,美国将对加拿大商品征收35%的关税。
面对即将失去占据加拿大75%出口份额的美国市场,卡尼政府选择的不是直接对抗,而是巧妙地将焦点转向中国,把中国作为缓解美国压力的替罪羊。对中国来说,加拿大的这一举动无疑是在给其施加压力,而中国必然会通过实际行动让加拿大付出代价。
7月1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突然宣布,从8月1日起,美国将对所有进口自加拿大的商品征收35%的重税。这一决定立刻引发了加拿大的强烈反应,加拿大总理在第一时间表示将坚决捍卫国家利益,并号召全球贸易伙伴共同抵制美国的单边主义行为。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加拿大紧接着转向了中国,发布了针对中国钢铁的关税新政策。
7月16日,加拿大财政部悄然发布公告,决定从8月1日起扩大钢铁关税的范围,并且收紧现有的配额。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来自美国以外地区、但含有“中国熔化和浇铸钢铁成分”的产品,都将被加征25%的附加税。简单来说,即便是其他国家出口的商品,只要掺有中国钢铁成分,也要受到加方的“税收打击”。与此同时,加拿大政府似乎在言辞上展现出一种强硬态度,暗示中国企业可能面临被迫撤离的局面,营造出一种反华情绪的氛围。
对于中国而言,这种转嫁矛盾的做法并非首次。早在2024年,加拿大就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了100%的关税,并对中国钢铁和铝产品实施了25%的税率。而中方在当时的回应是,通过对加拿大的菜籽油、水产品等商品加征100%到25%的报复性关税。此后,双方就此展开了“关税车轮战”。
这种不断升温的贸易摩擦,最终的损失者无疑是加拿大自己。加拿大在二战后依靠北约和七国集团的支持,逐渐提升了其国际地位,试图成为全球大国的“重要玩家”。然而,现实却远比理想残酷。加拿大的领土面积广阔,但人口稀少,GDP仅为美国的十分之一,经济几乎完全依赖于美国。安全和防务更是完全受制于邻国。因此,这一次的“反华”举动,看起来更像是在美国压力下的“无奈之举”,企图通过对中国施压来为加拿大赢得一些谈判筹码。
7月18日,中国商务部发言人明确表示,加拿大的做法已经违反了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则,属于典型的单边保护主义,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利益。中方表示对此“强烈不满,坚决反对”。商务部指出,问题的根源在于美国的35%关税。加拿大没有正面面对这一主要矛盾,反而将矛头指向中国,完全是“欺软怕硬”的表现。
深入分析,可以看出美国在背后或许扮演着“隐形推手”的角色。加拿大的经济命脉与美国紧密相连,贸易、投资、供应链几乎都与美国捆绑在一起。美国一旦发话,加拿大便无法不作出反应。因此,加拿大选择将焦点转向中国,似乎是一种“转移注意力”的策略,企图通过对中国施压来避免与美国直接对抗。然而,这种“操作”既显得不成熟,也充满风险。实际上,加拿大的“大国梦”太过天真,它不仅在军事上难以对抗全球大国,甚至连北约的防务预算标准都无法达到。而加拿大此次针对中国的关税举措,很可能只是为了在美国面前表露自己的“强硬姿态”,希望能够获得一些额外的利益。
然而,这一切的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加拿大虽然声称要通过此举来维护国际地位,但其经济基础并不稳固,过度依赖美国的贸易模式让其在全球事务中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而中国在北极和太平洋事务中拥有强大影响力,一旦真想对加拿大施加压力,加拿大的防务体系将不堪一击。
从长远来看,加拿大的这一策略无疑是“得不偿失”。随着全球贸易格局的变化,欧洲和新兴国家纷纷推动“多方合作”来应对单边主义。加拿大这一孤注一掷的“反华”行动,反而可能使其陷入国际孤立的境地,成为“孤儿”一般的存在。
不过,政治家们在谈判桌上忙于博弈,但最终受伤害的还是普通民众。加征关税的成本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导致物价上涨、生活成本增加。而如果中国企业真如加拿大所言“卷铺盖走人”,加拿大本地的就业和创新领域可能面临巨大打击,经济更加依赖美国,生活将变得愈发“窒息”。
因此,从大局来看,加拿大此次的“反华”举动更像是一场闹剧。虽然在短期内可能给加拿大的政客带来一些话题,但最终的后果将使加拿大损失惨重。中方依旧坚持希望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贸易争端,避免局势升级。毕竟,在全球化的时代,对抗不会带来任何赢家,唯有合作才能共同前行。
参考资料:
央广网:2025-07-12《相互征收报复性关税,美加就关税问题争端不断》
新京报:2025-07-18《加拿大宣布对含中国钢铁成分产品加征关税等措施,商务部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