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最近陷入了僵局,成了中美夹击的对象。那么,他们该如何应对?是向美国低头屈服,还是转向东方寻找新的合作伙伴?
正值关键时刻,欧盟内部却仍然频频出错,陷入一系列糟糕的决策。同时,中美在对欧盟的策略上表现出某种默契,这不禁让人疑惑:难道他们的目标竟是分裂欧洲,而这一点恰好符合两国的利益?如果真是这样,欧盟的未来岂不是岌岌可危,只能分崩离析?
近段时间,在中美双重压力的夹击下,欧盟实际上已经开始出现裂痕,内部不稳的迹象越发明显。
冯德莱恩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但她缺乏必要的战略视野和果断的执行力,严重制约了欧盟的行动能力。
马克龙的影响力也不可忽视,然而他既无法有效协调欧盟内部领导层,也难以对冯德莱恩施加实质影响。
法国相对强硬,马克龙主张启动反胁迫机制,坚决对抗外部压力,但冯德莱恩则倾向于继续谈判,不愿彻底撕破脸皮。
德国本可以发挥更大作用,但新任领导默茨的立场复杂,一方面试图挑拨美国与其他国家的矛盾,希望借机提升德国地位;另一方面,这种火上浇油的策略并非易事,特朗普绝不会轻易上当。
说到默茨试图激化美方矛盾,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他极力推动美国加大在中东的介入,鼓励转向对华强硬政策,试图引发更大的国际冲突。
在欧盟层面,这几乎变成了冯德莱恩的独角戏。她主张暂缓实施反制措施,因此原本计划在7月15日对美国价值210亿欧元的商品加征的报复性关税最终被取消,数字税计划也被搁置。
冯德莱恩明确表示,虽然欧盟将暂停对美贸易反制至8月1日,但仍会继续筹备进一步的反制清单,确保随时准备应对,同时强调倾向于通过谈判解决争端。
这情况真是令人哭笑不得,一边搁置反制,一边声称希望谈判,美国怎么可能感到威胁?欧盟本应直接果断采取措施,率先加征关税,展现“我不跟你废话”的坚定态度。
特朗普毫无顾忌地加征关税,恶意威胁,欧盟却自断筹码,失去了谈判的底气和力量,怎么可能与美国抗衡?
更令人担忧的是,冯德莱恩提出了一个看似正确但执行失误的战略:拉拢盟友共同对抗美国关税,这个思路本身没错,但具体操作却走了偏路。
据《欧洲政治周报》报道,6月27日深夜,冯德莱恩提出了一个颇具野心的新设想:组建一个不包含中美两国的全新贸易联盟。
欧盟计划与亚太主导的《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携手,打造一个以规则为导向的新贸易框架,中美将被排除在外。
围绕这一战略,欧盟近期已分别与印尼、日本、加拿大等国展开接触和谈判。
据媒体报道,欧盟正努力加强与加拿大、日本等国的合作,甚至在探讨联合应对特朗普新一轮关税威胁的可能性。
7月13日,冯德莱恩在布鲁塞尔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欧盟与印尼已就签署自由贸易协定达成一致。
但问题是,欧盟联合这些相对较弱的国家,能真正对抗强大的美国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特朗普完全可以置若罔闻。
欧盟希望这些国家能一同抗衡美国,但它们根本不敢轻易出头,反而更倾向于在背后观望,坐收渔利。
欧盟理应与更强大的力量携手,唯有如此特朗普才会重视,才会感到压力,从而被迫做出让步。然而,欧盟却刻意回避中国,同时还在与中国对抗,这种战略思维简直糟糕透顶。
归根结底,冯德莱恩和马克龙内心深处仍偏向亲美,缺乏果断的决心,脑子里总想着与美国和解,把美国视作“内部盟友”,以为内部矛盾好解决。他们却不知,特朗普早已将他们视为外人。
这种妥协派的心态和行动方式,怎能与老谋深算、手段凶狠的特朗普抗衡?
当然,欧盟也有自身的难处。
他们有大量实际利益深深绑在美国手中,这使得他们的回旋空间非常有限,缺乏对抗的勇气,最终只能选择妥协和谈判。
具体来说,欧盟与美国之间存在巨额贸易往来,欧盟是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2024年,欧盟向美国出口商品总额达6058亿美元,而从美国进口商品则有3702亿美元。
此外,欧盟的关键战略产业对美国市场高度依赖,包括汽车、农业、酒类、钢铝铜、化工、机械等多个重要领域。
对欧盟来说,增加从美国的进口问题不大,但27个成员国利益复杂,牺牲任何一个成员国的利益都难以接受,这么多重要产业受影响,损失难以估量。
贸易问题本应是欧盟机构的基本职能,如果连这点都处理不好,冯德莱恩他们难道不是能力不足?还有什么理由继续坐镇欧盟领导层?
这也正是欧盟面对美国时表现软弱无力的根本原因。
那么,面对中国的态度又是如何呢?
除了欧盟领导层根深蒂固的思想因素外,欧盟的既定战略是“先美后中”,即先处理好与美国的“内部矛盾”,然后才考虑如何共同应对中国。
换言之,欧盟领导层的思维依旧停留在特朗普上台之前,把美国当成盟友,把中国视为对手。
归根结底,如果欧盟不改变这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他们目前的困境将无从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