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共研一堂课,是两岸文化交流的生动体现。在这堂课上,两岸师生相聚一堂,共同探讨知识的奥秘。大陆的学子带来丰富的地域文化和学术见解,台湾的同学则分享着独特的视角和经验。课堂氛围热烈而融洽,大家彼此尊重、相互学习。通过这样的交流,两岸青年增进了对彼此的了解,打破了隔阂与误解。这堂跨越海峡的课,犹如一座桥梁,连接起两岸同胞的心灵,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我们看到了两岸携手共进的美好未来。
在闽商会馆,讲解员向台湾老师介绍闽商故事。汪洁 赖钧涵 摄
19日,一场特别的课程开发研讨活动在福建师范大学仓山校区举办。来自海峡两岸的老师们不约而同地把研学主题投向街头巷尾的美食。
“通过寻找台湾古早味,孩子们在行走中了解了藏在美食背后的中华文化,行程完成后还制作了超棒的台湾美食地图。”来自台湾新北市秀山小学的张老师分享了她主导设计的研学课程,大屏幕上孩子们的作品引得现场阵阵掌声。
同样为福州三坊七巷设计美食研学课程的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四小学老师陈宇欣也分享了自己的计划:“美食是载体,文化才是根。用研学这样有趣的形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才是教育的目的。”
当日,由共青团福州市委、福州市青年联合会主办,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承办的“好年华福州——两岸共研一堂课”两岸研学课程开发研讨活动在福州启动。活动以闽台深厚的历史文化为纽带,汇聚两岸智慧,深挖福州文化资源,旨在共同研发促进两岸青少年心灵契合的特色研学课程,为闽台教育交流合作探索新路。
台北市教育局小学艺术领域辅导员吴慧琳老师对两岸教师合作研学课程颇有感触,她主导设计的“好好玩跨域主题课堂”在福州不少校园开展和推广。“我一直认为大陆老师的专业度是特别棒的,而台湾老师在课程创造方面的灵感也值得点赞。两岸老师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一定能为两岸的孩子们带来更好的课程。”
研讨会后,两岸专家老师接连两日走访了台湾会馆、林则徐纪念馆、闽越水镇等地,并围绕两岸历史联结设计课程,就福船文化、临水陈靖姑信俗等如何转化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研学课程展开头脑风暴。
“我们此行不只是看风景、听故事,更要和大陆同仁一起‘备课’。”吴慧琳说,“我觉得福州研学课程可做的东西太多了,民间信俗、传统技艺,这些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是设计两岸青少年研学课程的宝贵资源。”
台湾中原大学的连教授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能为研学课程锦上添花,“以福州的非遗软木画、脱胎漆器为例,我们就可以在走访行程后,通过向AI下指令,将古老的技法电子化生成属于孩子自己的作品”。
据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的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研讨会结束后,两岸老师将融合福州特色文化,形成适用于两岸青少年的寻根研学课程,为两岸青少年搭建心灵契合的桥梁。(记者 汪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