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驼峰航线”上,有无数英勇的福州抗日英烈。他们驾驶着破旧的飞机,穿越崇山峻岭和恶劣天气,将急需的物资运往抗日前线。在那片云端之上,他们不畏艰险,与死神赛跑,每一次飞行都仿佛是一场生死考验。福州的英烈们用他们的生命诠释了爱国精神和无畏勇气,他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为抗战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英勇事迹将永远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传承那份坚定的爱国情怀和不屈的战斗精神。
寻找英雄故事,倾听历史回响
追记“驼峰航线”上的福州抗日英烈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近日,“铭记英雄——飞虎队主题历史图片展”亮相福建博物院,其中“并肩作战 中美军民联合抗日”部分的一张老照片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照片上是一名身穿西装的年轻男子,头发往后梳得非常整齐。根据展陈介绍,他叫萨本道(1906—1943),福建闽侯(今福州)人。1943年10月28日,他随林大纲机组空军运输机“峨眉号”由印度返昆明,途经“驼峰航线”野人山地区时,飞机突然失踪。担任报务员的萨本道与机长林大纲等机组人员全部遇难。
他有什么样的故事?“峨眉号”为什么失踪?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萨本道的宗弟萨本敦。
萨本道。
飞行报务员萨本道
萨本敦是福建省电影家协会主席团顾问。采访时,他翻出精心准备的资料,讲述他所知的萨本道和萨氏族人寻找萨本道后人的经过。
2005年,作家刘小童创作的《驼峰航线》出版。书中有一些与萨本道相关的描述:
李杏杉老人当年是欧亚航空公司兰州地面站公认的“沙漠之花”。战争前期,欧亚航空公司执飞迪化(今乌鲁木齐)航线时,兰州是一处较大的地面中转站,萨本道执飞这条航线时,把妻子李杏杉和孩子接到这里。
作为妻子,李杏杉只是非常清楚地记得,1943年10月27日晚上,萨本道和孩子们在房间里耍闹,她在厨房里忙着做晚饭,一辆车子出现在家门前。见到车子,知道有飞行任务的丈夫抓起飞行图囊就往外走,她和孩子们追出去送行。丈夫临上车前,逐一贴了贴孩子们的小脸,然后看着美丽的妻子,只说了一句话:“3天后,我就回来……”4个孩子依偎在妈妈身边看着绝尘而去的吉普车……
这些描写让萨氏族人重燃寻找萨本道后人的希望。此前,萨氏族人只在族谱中见到“本道,福锵男,号汉光”8个字,对他的去向却一无所知。此后,他们试着联系作家刘小童,遗憾的是出版社说他已定居美国,地址不详。他们辗转寻找到90岁高龄的李杏杉,又不忍心打搅她平静的生活。
2024年6月,萨本道之子克强(中)来榕。
2006年8月4日,萨本珪在《福州晚报》发表《抗日英烈萨本道》一文,希望有人能告知萨本道后人的情况。
一年后,正在续修《雁门萨氏族谱》的萨氏族人找到了萨本道的后人,终于完整记录下了他的生平事迹。
萨本道是民国海军总长萨镇冰的侄孙,1906年出生于福州,被生父萨福昆过继给弟弟萨福锵为子。萨福锵是辛亥革命烈士,1912年2月8日在河北秦皇岛就义,时年25岁。萨本道随生父前往上海求学生活,后来成为欧亚航空公司飞行报务员。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又称“飞虎队”)与中国军民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1942年3月,日军切断滇缅公路。为突破日军封锁,从印度接运战略物资到中国,中美两国航空人员开辟了“驼峰航线”。这条航线西起印度阿萨姆邦,向东横跨喜马拉雅山、高黎贡山、横断山、萨尔温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丽江,进入中国的云贵高原和四川省,全长800多公里,沿线海拔大多在4500米至5500米,最高海拔达7000米。航线全程起伏不定,如同骆驼背上的驼峰,飞行员需要在恶劣的天气中穿越崎岖的地形,并时刻面临着敌人攻击的威胁。“驼峰航线”成为维持抗战的空中生命线,是世界飞行运输史上的奇迹。
萨本道和战友们通过“驼峰航线”运输战争物资。1943年10月27日晚,他与家人告别后,参加由机长林大纲等人组成的C-47机组,执行特殊任务。次日,机组乘坐空军运输机“峨眉号”由印度返昆明,消失在中缅边境野人山地区。
林大纲。
消失的“峨眉号”
林大纲机组和“峨眉号”又有怎样的一段故事呢?福州文史研究者、福州晚报原副总编刘琳为记者补上了故事的另一块拼图。她收集、整理林大纲的抗日事迹,并撰写了多篇文章,指出林大纲是“驼峰航线”夜航队之父。
1912年,林大纲生于福州。因家境贫寒,林大纲只好去上海投靠亲友,在亲戚的资助下读书。他聪颖过人,学业优良,考入位于杭州笕桥的中央航空学校,后经福州林浦老乡、中国第一代飞行专家沈德燮介绍,进入中德合办的欧亚航空公司,担任飞行机械员、副驾驶员兼报务员。
1938年,林大纲被公司送往德国汉莎航空飞行学校深造,接受了系统的仪表飞行训练。在看不清天地线和地标的情况下,飞行员完全根据飞机上的仪表指示操纵飞机,也被称为“盲目飞行”。掌握这一技术的林大纲,回国后成为欧亚航空公司中第一位担任机长的中国人。作为中国航空界的王牌飞行员,他还成为蒋介石第一架座机“昆仑号”的首名驾驶员。
林大纲与妻子儿女(1941年摄于香港)。
1939年,日军在华夏大地狂轰滥炸,许多航班只能改在夜间飞行,掌握了先进仪表飞行技术的林大纲夜以继日加班。当时,内地物资匮乏,一些飞行员偷偷将药品或紧缺日用品运到重庆、云南倒卖,大发国难财。林大纲却说:“国难当头,我只想着为国效命。这样的不义之财,誓不沾手。”全航空公司都记得他常说的一句话:“人人想着效命国家,才能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因他从不带私货,他任机长的飞机被认定为“免检飞机”。
1941年,欧亚航空公司昆明站专门为林大纲及其机组举办安全飞行50万公里庆祝活动。
1942年夏天,林大纲率飞行组到空军担任运输机教练。这个飞行组的报务员后来换成了萨本道。林大纲自编教材、认真施教,还亲自带飞,手把手教导学员。他带出的学生李福遇、刘大年、杨道古、张光明等后来都成为空军运输队的骨干。因此,也有人把林大纲称为“空军运输队创始人”。
当时,“驼峰航线”被美军运输部视为“军官的墓地”。中国能够在夜间飞越“驼峰航线”的只有林大纲和衣复恩。林大纲每一次飞行都抱着赴死之心,一定会亲吻儿子和女儿后才出门。从1943年9月底开始,他每晚都在中印之间执行特殊运输任务。如此往返飞行一个月后,他驾驶C-47“峨眉号”运输机前往印度汀江,接运刚从美国培训毕业的飞行员,在回国途中失踪,年仅31岁。
1995年,林大纲的英名被镌刻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上。2003年,萨本道的英名也被镌刻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上。2016年,林大纲和萨本道的英名被镌刻在福州晚报与三山人文纪念园发起建立的福州抗日志士纪念墙上。
运输机的轰鸣早已远去,太阳照常升起。无数抗日英烈陨落在沉沉黑夜,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一张张照片和镌刻的英名,倾听历史的回响。(记者 何佳媛/文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