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河北后,那安徽正宗牛肉板面的味道始终在我心头萦绕。那一根根劲道的面条,仿佛在舌尖上跳起了欢快的舞蹈,每一口都饱含着浓郁的牛肉香气,仿佛能把人的味蕾瞬间唤醒。那醇厚的汤底,仿佛有着神奇的魔力,喝上一口,暖意从心底蔓延开来。那一片片鲜嫩的牛肉,纹理清晰,口感醇厚,与面条完美结合,让人欲罢不能。那独特的调味,既不过于辛辣刺激,又能恰到好处地展现出牛肉的鲜美,每一次回味都仿佛是一场舌尖上的盛宴。安徽正宗牛肉板面,真的是让我最舍不得的味道。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躺平学原理,作者:躺即可得,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在结束长达半个月的西北文化甜旅之后,我回到河北的第一件事,就是狂炫正宗安徽牛肉板面。我在上海长达半年的三毛流浪记,也没吃到板面,整个人非常面压抑。
河北人到了哪里,板面就到了哪里。冀派润学的传统目的地就是北京,所以北京的板面店随处可见。河北人在上海的比较少,于是板面打入不了上海市场,福建馄饨王在上海的地位,大概能对标板面在北京的地位。
我朋友说他在上海也见过安徽正宗牛肉板面店,但用的是沪币,二三十元一碗。吃板面的大部分是河北人,少部分是安徽人,属于针对老乡的定向收割。我前几天在老家吃板面,大碗11,小碗10块,加个蛋或者卤豆腐要一块。
近年来,以牛肉板面为中心,诞生了一些周边衍生品,我知道的就有板面披萨、板面薯片和方便板面。
板面起源于安徽太和,不知道怎么回事就被河北人给夺舍了。但河北人一直非常尊师重道,开店时从来都打着安徽人的招牌,不是“正宗安徽牛肉板面”就是“正宗皖北牛肉板面”。我求证过,我家楼下的板面店老板确实是安徽人,他家孩子考上大学,他还歇业了一段时间回家庆祝。原教旨主义安徽太和板面我也吃过,口味比河北本土化改造过的板面淡一些。但安徽老板显然已经入乡随俗,变成了河北人的形状。
我家楼下有两家板面店中门对狙,往远了走,商业街里的板面更是群星闪耀,凡有井水饮处,皆有吃板面人。我认识一位老板开夫妻店,因为生意比较好,妻子在另一边开了家分店,君在马路头,我在马路尾。他和我说,一天卖出xx碗就能回本,接下来都是赚的,不过我也忘了这个xx是多少了。我现在比童年时有钱了,当时只能加蛋,现在可以加个卤鸭腿,助力老板回今天的本。
小时候我家里穷,板面属于享受型消费,一两个星期才能吃一次。当然也有我父母信仰男孩穷养,故意哭穷的成分在,否则实在不至于连个板面都吃不起,毕竟给我报辅导班时就非常大方,给衡斯维辛爆金币时更是眼睛都不眨。
我小时候日常上演板面版《抓娃娃》和《年少有为》,我努力学习的目标,就是实现板面自由。一碗热的面,我怕家长不够,都留一半带走。给你形容,美好今后(指吃得起板面)你常常眼睛会红。原来在演我,我那时候不懂。
高中时期,我第一次去衡水,下车吃的第一顿饭就是板面。见到一家名为“板面王”的店,我们觉得口气如此之大,必有过人之处,就走了进去。一上菜我全家都绷不住了,居然有人在板面里放豆芽。原来板面也存在派系之争,有的地方放豆芽,有的地方放娃娃菜。
我在西安也见过板面,陕西是面食大省,试图从自己的角度理解板面,比如你可以选宽面还是细面。显然,老板没有理解板面为什么会叫“板”面,板面只有宽面,没有细面!
我本科时的前女友是安徽人,但遗憾的是,她从来没吃过安徽正宗牛肉板面,当时我就在想,一定要带她来河北,尝一尝传说中的安徽正宗牛肉板面。可惜这个承诺还没兑现,口罩封校就来了。我们的恋情并未支撑到解封的那一天。
有一天,我一个人在板面店里,想到连带着安徽人吃安徽板面这么简单的愿望都实现不了,不由得悲从中来,我不喝酒,只得点了杯奶茶来消愁。“我们在腾讯会议里歌唱,在冬季盼望,却没能等到阳光下,那解封的景象。”于是我点了两碗,都吃了,算是替她吃过了。
我把我的这个标题发了条微博,我一位老乡要润了,他也是这么认为的。足见河北确实是不受人待见,除了板面之外没啥别的值得怀念的了。如果有防御塔来点我,希望能飞来一碗板面,帮我反弹回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躺平学原理,作者:躺即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