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三驾马车”之一,投资在中国经济发展中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促进就业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手段。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破局成势的关键阶段,投资领域的变化值得深入观察。投资增速放缓背后,是投资结构和质量正在经历重要调整,显示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也揭示了未来投资的重点领域。
过去,在短缺经济环境下,投资主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推动生产规模快速扩大。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今天的投资更需解决“好不好”的问题,着力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发展质量。当前,房地产和传统基建对投资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而新动能投资正加快形成。上半年,制造业投资占比升至25.2%,新能源、高技术领域成为投资重点,反映出资金正从低效领域向高效领域转移。扣除物价因素后的投资实际增速为5.3%,表明实物工作量依然充足。
受到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影响,投资增速有所放缓,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投资空间的收缩。恰恰相反, 我国投资潜力依然巨大,支撑投资增长的有利因素仍然较多。我国人均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只有发达国家的20%至30%,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还有近3亿农业转移人口正在加快市民化进程,教育、医疗、养老、环保等民生领域还有许多薄弱环节,这些短板弱项都需要通过有效投资加以补足,城市更新、交通电信等基础设施的升级空间也很大。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方面的投资动力比较充足,近年来,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速持续高于整体投资,未来我国在新领域新赛道投资还有很大空间。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政策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但这并不意味着投资不再重要。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保持投资和消费的平衡,有潜力的消费和有效益的投资从来都不是割裂的,二者是在经济循环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消费需求牵引着投资方向,有效投资又可以创造新的需求。例如,“两新”政策通过连接供需两端,将发展潜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增长。在政策加力扩围的带动下,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0.7%;二季度,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零售额同比增长2.3%,而一季度为下降0.8%。不少企业看好“两新”政策效应,在设备制造、消费品生产等领域增加了投资,有助于更好满足未来需求。
推动投资持续健康发展,处理好供与需、新与旧、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关键。引导资金更多投向供需共同受益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投向既扩大短期需求又增强长期动能的领域,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持续优化投资结构。把培育新动能与升级传统动能更好结合起来,坚决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着力提高投资效益。高质量推进“两重”建设,统筹抓好“硬投资”和“软建设”;进一步拆除各种藩篱,在更多领域让民间投资进得来、能发展、有作为,不断增强投资活力。
来源/经济日报(作者熊丽),原标题《我国投资潜力依然巨大》
监制/代明
审核/万政
编辑/刘莉
校对/王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