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两起超A+++融资项目再度刷新融资轮次,一起是具身智能赛道的明星创业公司智元机器人顺利完成A+++++轮融资,另一起是低空经济领域创业企业沃兰特航空,顺利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
这两起超A+++融资项目的接连发生,引发不少业内人士感慨:+号已经不够用了。
近年来,尤其从去年以来,Pre-A+、A+、A++轮这种有别于以往A-D轮的融资轮次,开始频繁出现。
从今年来看,上半年,嘉晨西海(Immorna)、心鉴智控(深圳)科技有限公司、国产滤波器公司“新声半导体”等,都宣布完成A+和A++轮融资。不久前,一站式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喆塔科技、艾里奥斯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先后宣布完成A++和A+轮融资。
这一现象并非只发生在A类融资项目,广大的B类、C类融资项目中同样存在。
今年6月份,北京鼎持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宣布完成B++轮融资,7月份,晟联科(上海)技术有限公司宣布完成B++轮融资。而在去年,百力司康生物医药(杭州)有限公司、北京当红齐天国际文化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启英泰伦科技有限公司等,均宣布完成B++轮融资。
对于近年来频繁出现的融资+号,澳银资本董事长熊钢表示,这种现象其实一直存在,但这两年确实明显增多。
那么,融资”+“号的频繁出现,意味着什么?
原本,由A到B的融资过程,现在增加了更多+的过程环节,这也就意味着A+、A++、B+、B++等这种”迷你轮“式的融资形式,拉长了同一轮融资周期,原本拿一笔钱就能支撑企业走完一个技术周期,如今需要多次融资。
业内人士认为,导致这种现象出现,包括企业和投资方两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是融资方(即企业)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低估了事情(技术研发、产品推广等关乎企业重大发展事件)的难度,导致一笔融资难以支撑到企业取得下一个技术突破,或者是上一轮的融资金额不够,只能追加融资。
另一方面,是资本方在新一轮经济周期里”温度“下降,出手越来越谨慎,整个资金面相对绷紧,减少了单笔投资金额,除非是非常头部的项目,才能投入较大一笔融资支撑其走完一个技术周期。
此外,融资估值与后期发展预期不匹配,也会导致企业需要在同一轮融资周期内,以同样的估值进行多次融资。
不论何种原因所致,可以肯定的是,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下,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频繁“迷你轮”式的融资方式会成为融资中的常态策略,与之相对应的,这种融资方式,也必会给企业以及创始人带来较大挑战。
通常情况下,企业会在一年半左右进行一轮融资,每次融资耗时3—6个月,这就意味着创始人这几个月的大部分精力要投入到融资中,倘若一年内还要“+”轮、“++”轮融资,这势必会影响创始人业务的正常经营和技术研发,而这,恰恰是创始人和投资人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站在创始人的角度,该如何破局,从而更快速地获得资本青睐,缩短融资时间,甚至缩减融资轮次?笔者认为,两个层面的修练不可或缺。
首先,练就过硬的核心技术能力,集中精力做好产品和服务。其次,练就强大的资金规划能力和商业组织能力,能把一分钱花出两分钱效果的能力,这也让”会花钱“成为创始人的必修课。
对于很多创始人来说,提升公司的核心技术似乎并不是难事,但练就强大的资金规划能力就显得力不从心,毕竟少有企业老板既懂技术又懂财务,不知道如何”会花钱“,也无法将”会花钱“这门课程快速提升。
如何解决?方法有二。
其一,聘请高水平的财务工作者,搭建起专业的财务团队,通过专业的团队来把控公司每一分钱的流向;
其二,借助科技的力量,引入先进的资金规划软件系统,例如联拓金融超市,利用大数据科技,对公司财务工作实现全盘监测和把控,以此建立建全公司的财务工作流程、标准等,从而获得资本方的认可。
最后,希望处于不同轮次的融资企业都能锤炼起核心的技术能力和资金规划能力,在融资过程里,不论是后面的+号到了几位,都能得到资本的青睐,快速融到钱,支撑企业走向下一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