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放暑假就仿佛“废”了一般,这背后其实是大脑在捣鬼。暑假期间,没有了学校规律的学习节奏和紧张的氛围,大脑会下意识地进入放松模式。原本在学校时,大脑处于持续的学习和思考状态,而一旦放松下来,它就会倾向于享受悠闲,减少对知识的摄取和思维的锻炼。就像一台机器,长期运转后需要休息,但过度休息就会变得迟钝。所以,家长要引导孩子在暑假中保持一定的学习和活动量,让大脑既能得到放松,又能持续保持活力,避免孩子真的“废”掉。
大家好,我是卷卷兔,多年来一直关注教育前沿研究,也写过多篇10万+爆文来帮助家长科学看待育儿。
进入假期,最让家长头疼的事情之一,一定是放着漫长暑假的娃,咋跟上学时判若两人?
■谷雨星球制图
我这两天已经遇到很多家长来吐槽:怎么一到假期就这么懒散呢?人家娃怎么就可以那么精力旺盛呢?
嘿,可别说,咱有时候还真的不能怪孩子。我查阅了大量新研究发现:
每个孩子天生都有不同的“精力配置”,这并非意志力强弱的问题,而是大脑能量代谢系统的个体差异。
换句话说,那些被我们误解为“太懒”或“坐不住”的孩子,很可能只是在按照自己的基因程序运行,也就是说,跟父母基因有很大关系。
但别担心,最新脑科学研究表示,还有救!
天生高精力&低精力
成年人里有“高精力”和“低精力”之分,有的人如马斯克可以一天只睡3个小时,而有的人如我,一天得睡8小时。
孩子也一样。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经常能看到家长给孩子贴标签,尤其是把偶尔的疲劳、情绪低落等问题,误认为是“低精力孩子”的特点,这样的粗暴判断并不准确。
事实上,真正的精力类型是相对稳定的特征,而不是短期的状态变化。
总结下来高精力和低精力孩子可能会有如下特点:
■如果孩子突然从高精力变成低精力,或者长期表现出极度疲劳,建议先排除身体健康问题
为什么孩子之间的精力水平,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一种说法是“来自基因遗传”,天生的。
一些孩子似乎天生就有很多精力,就连在子宫里还是胎儿时,他们就表现出高活动性,经常踢妈妈和翻滚。出生后在婴儿床里,他们会蠕动和四处移动,所以也常常被父母笑称为“睡渣娃”。
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研究,科学家估计20%~60%的气质特征(包括活动水平)是由遗传决定的。
最新的2019年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显示,每个人的气质特征,受到超过700个基因的影响,这些基因通过调节联合学习的分子过程,来影响突触可塑性和长期学习记忆。
在儿童发育过程中,有三个关键的生物系统决定了孩子的精力表现:
1. 神经递质系统
例如,负责编码多巴胺受体蛋白的DRD2和DRD4基因,其变异与寻求新体验的欲望有关,而负责帮前额皮质“刹车”的KATNAL2基因,其变异则与自律性和谨慎性相关。
因此,高精力的孩子往往拥有更活跃的多巴胺系统,这让他们在运动和新鲜刺激中更容易获得快感,形成正向循环。
■多巴胺能带给你快乐,也会促使人一遍遍去做看起来很困难的事
2. 昼夜节律系统
2018年一项由英国埃克塞特大学主导、涵盖697,828人的大规模研究发现,351个与晨型人特征相关的基因位点中,许多都参与昼夜节律调节、cAMP信号传导和胰岛素信号通路。
这意味着有些孩子天生就是“早鸟型”,早晨精力充沛;有些则是“夜猫子型”,在傍晚和夜间更有活力。
3. 大脑能量代谢系统
研究发现,儿童期孩子们的大脑使用了身体近一半的能量。但每个孩子大脑消耗的能量,还是有很大差异的。
高精力儿童的大脑往往具有高效的能量利用机制,他们能够快速调动和分配能量资源,大脑在高负荷运转时仍能保持稳定供给,因此表现出持续的活跃状态和强烈的探索欲望。
低精力儿童的大脑则采用了不同的代谢策略。
他们的神经系统更倾向于精细化的能量管理,优先保障核心认知功能,在处理复杂任务时需要更多的能量储备和恢复时间。
就像汽车有“省油型”和“性能型发动机”的区别一样,每个孩子的大脑也有天生的代谢差异。
这也提醒我们家长,与其照搬网上的各种日程表,不如根据每个孩子的“功耗特点”,来理解和支持他们的成长需求。
■到了成年期,大脑的能量消耗就占到每天的20%
精力也是可以改变的
但别担心,精力水平依然可以在后天发生改变。
一个重要因素是“如何使用大脑”。
大脑就像肌肉一样,能量系统也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高精力的孩子通过不断的活动刺激,让大脑的唤醒系统变得更加高效。
而长期缺乏刺激的孩子,可能会进入一种“节能模式”,表现出低精力的特征。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原本活跃的孩子,在长期的学业压力和缺乏运动后,会越来越蔫——不是他们天生低精力,而是大脑适应了低刺激的环境,越来越缺乏活力。
即便在升学压力之下,也不要忘记让孩子回归真实生活,哪怕是用做家务、压马路或去大自然中放空,也能给孩子更多元的刺激。
■有很多研究发现,哪怕只要30分钟运动,都能显著提高精力水平
到了青春期,精力水平也可能发生颠覆性变化。
一些原本安静的孩子可能突然变得精力旺盛,而一些高精力的孩子也可能进入相对平静期,这都是正常的神经发育过程,主要源于大脑内部的深层重构。
一方面,青春期激素(如睾酮、雌激素和生长激素)会急剧波动。多巴胺系统在青春期变得异常活跃,这不仅驱动了对新奇体验的渴求,也重新定义了什么能让孩子感到兴奋和有动力。
另一方面,大脑正在经历一场“大装修”。
前额叶皮质(负责冲动控制和执行功能)仍在缓慢成熟,而边缘系统(情感和奖赏中心)却已经高度活跃。这种发育的“错位”进一步导致情绪和精力大波动。
此外,青春期的褪黑素分泌模式发生偏移,导致睡眠-觉醒周期重新调整,进一步影响了日常的精力分配模式。
正如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神经科学家埃里克·坎德尔说的,“大脑最神奇的地方不在于它的复杂性,而在于它的可塑性,每个孩子都有重新塑造自己的可能”。
■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就写过一篇科普:青春期的大脑缺乏理智,就像被人偷走了一块大脑
此外,生活环境也有可能导致精力类型改变。
根据2020年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研究,气质的遗传度约为25%左右,而独特环境因素约占75%,这也说明了一个更复杂的真相:
基因提供蓝图,环境决定表达。
比如在不良环境中成长的儿童(如虐待和暴力环境)中,增加冲动气质特征风险的基因可能被激活。然而,在积极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可能拥有更平静的气质。
由于不同环境激活了不同的基因组,所以同样是高精力的孩子,有些表现为积极探索,有些则显得冲动易怒。
而根据哈佛大学2020年的发展心理学研究,养出积极探索的高精力孩子,生活环境最好是这样的:
1. 提供充足但有边界的自由空间
2. 积极回应孩子的好奇心
3. 将精力导向有意义的挑战
4. 建立“失败友好”的氛围
5. 提供丰富的感官体验
最关键的,在于给孩子蓬勃的生命力找到“正确”的出口。
就像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说,“孩子的精力不是用来被消耗的,而是用来被引导的”。
暑假如何做好精力管理?
在科学界,已经有大量书籍和理论,教成年人如何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做好精力管理,而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更重要的其实不是“管理”。
需要先认可精力配置是天赋的一部分,再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最大化发挥每个孩子的潜能。
对于高精力孩子,引导而非压制。
根据昼夜节律研究,大部分高精力孩子都是晨型人。安排上午进行游泳、跑步等高强度运动,下午可以转向需要专注力的活动,如阅读、画画或练字。
动后,建议直接用脑。
斯坦福大学2019年的研究表明,运动可以促进海马体产生更多新的神经细胞和连接,让大脑变得更加灵活聪明。安排孩子运动后立即进行学习活动,效果事半功倍。
此外,在一定的自由选择下,框定每日的日程安排。根据2016年美国儿童心理研究所的建议,所有孩子在有结构和例行公事时都表现更好。
而对于低精力孩子,建议“激活而非勉强”。
如果孩子是夜猫子型,不需要强迫早起。可以安排上午为休息恢复时间,下午开始活动,傍晚进行学习。
每天的日程安排,可以从孩子感兴趣的低强度活动开始,如散步、瑜伽或园艺,逐步增加活动量。低精力的孩子需要能够为他们注入精力并增加活动水平的活动。
对于这类孩子,确保充足的睡眠时间很重要(9~11小时),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因为很多看似低精力的表现其实是睡眠不足导致的。
■缺乏睡眠会影响记忆力
如果孩子是中等精力,动静结合,平衡发展。
大部分孩子属于这一类型,精力水平居中,适应性较强。
暑假期间可以动静结合,上午安排户外活动,下午进行静态学习,晚上可以有家庭互动时间,利用孩子的兴趣点,设计项目制学习。
当然,无论哪种精力类型的孩子,都需要稳定而充足的睡眠,避免血糖剧烈波动的均衡饮食,以及有节制的电子产品使用。
这些关键要素,都能保证每个孩子在自己的精力配置范围内,找到最佳节奏。
当然,我们也希望以上的科学事实,能打破“高精力人群更优秀”的刻板印象——低精力孩子的大脑更“节能”,为核心认知功能争取了更多能量,也善于在平稳运行中观察自我和世界。
就像爱因斯坦所说的,“每个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树的能力来评判一条鱼,它会终其一生认为自己是个笨蛋”。
在这个充满比较和焦虑的时代,科学研究会让我们做那个真正懂得欣赏“鱼之所长”的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谷雨星球,作者:卷卷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