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拓:铅字与烽火的传奇
创始人
2025-07-18 10:10:58
0

邓拓,一位在铅字与烽火中书写传奇的人物。他以笔为刃,在那动荡的岁月里,用一篇篇文章在铅字间传递着思想与力量。在烽火连天的战争时期,他的文字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激励着无数人投身到革命事业中。他以卓越的才华和坚定的信念,在铅字的世界里构筑起一座精神的堡垒,让人们在艰难困苦中坚守希望。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字的艺术,更是历史的见证,他用铅字与烽火铸就了一段不可磨灭的传奇,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璀璨星辰。


抗战期间的邓拓 (资料图片)

他是诗人,是学者,更是战士。

从创办《野草》的热血少年,到马兰村窑洞里的总编;从《中国救荒史》的作者,到《毛泽东选集》的编纂者,邓拓始终以笔墨为武器。民族危亡之际,他挺身而出;战火纷飞中,他坚守舆论阵地,铸就了一段铅字与烽火的传奇。

书香门第走出的革命少年

福州乌山北麓天皇岭东北坡下,第一山弄7号,一栋两层木楼静静矗立。

1912年2月26日,邓拓出生于这座依山的小院。幼年的他,黎明即起,洒扫庭院,继而早课晨读。家务之余,大部分时光都用来阅读。在父兄熏陶下,他饱览中国古代典籍,深植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书香门第严谨的家风,不仅塑造了邓拓知书达礼、勤奋向学的品格,更奠定了他未来人生坚实正直的步履。

五卅运动后,《新青年》《新潮》等进步刊物为邓拓打开了新思想的窗口。

1926年冬,邓拓与同学共创“野草社”,编发《野草》刊物。少年的笔锋虽显稚嫩,却已直指社会问题,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批判锋芒。

1929年夏,邓拓考入上海光华大学政治法律系。彼时上海,左翼文化运动风起云涌。1930年,他加入“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冬,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不久,因组织纪念广州起义活动被捕。狱中,这名20岁的青年以“头可断,志不可屈”的铮铮铁骨面对威逼。

出狱后,他投身福州“福建人民政府”的抗日反蒋斗争。白天深入工人家中宣传,参与群众集会;夜晚则伏案疾书,以笔名“邓云特”发表《形式逻辑还是唯物辩证法》等文,充分显示出他捍卫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立场。

“闽变”失败,1934年秋,邓拓转至开封。随着“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席卷全国,1936年,他在开封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投身动员民众救亡图存的事业。

在此期间,他在给同学的信中写道:“目前困难当头,我们应该做一件扛鼎的工作,不是在战场上和敌人进行生死搏斗,就应该在学术上有所贡献,写一、二种大部头的学术著作,发扬祖国的文化。”

言出必行。这一时期,邓拓以历史唯物论为指导,孜孜不倦钻研中国社会经济史,完成了25万字的《中国救荒史》。这部著作以翔实的史料、缜密的分析、科学的历史观和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将中国救荒史研究推向全新高度。

邓拓故居的纪念铜像。(资料图片)

硝烟中的游击办报

七七事变后,邓拓毅然奔赴晋察冀边区,决心在战火硝烟中用笔开辟新的战线。

1938年4月,26岁的邓拓被任命为《抗敌报》(后更名为《晋察冀日报》)主任,后任社长兼总编辑。直至1948年6月终刊,在极端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他率领一支年轻的红色新闻队伍,坚持游击办报10年之久。

日寇视这张传播边区抗日声音的报纸为眼中钉,不断追踪报社踪迹,妄图剿灭。报社常在转移中办报,往往前脚刚脱险,后脚追兵又至。

即便如此,邓拓立下一条办报宗旨:无论敌后游击战何等艰苦,只要获得连续24小时的工作间隙,就必须保证一期报纸如期出版。

当时,“八头骡子办报”与“三千字内做文章”的佳话在报社广为流传:初创时期,为应对频繁转移,邓拓提出印刷设备轻装化。印刷工人牛步峰将笨重的石印机改造成轻便铅印机,缩小铅字字身,字架改为可拆装式,字盘装入特制箱子。最终,全套印刷设备,仅需八头骡子即可驮运。为克服铅字种类有限的问题,同时减轻辎重、便于行军,邓拓要求全体编辑记者,无论学问多大,文章必须在3000个常用字内完成:“报纸的文章要通俗易懂,让识字的老百姓能看明白,不识字的也能听明白。”

邓拓身兼总编与指挥。在日军“铁壁合围”的险境中,他带领队伍背负印刷机翻越太行山,确保了报纸从未间断。“一手拿笔,一手拿枪”正是这支新闻队伍在峥嵘岁月里的真实写照。

敌机低空盘旋,他镇定自若,突击写稿,抢印新报;大雨滂沱,夜风呼啸于草棚,他仍奋笔疾书社论、编辑新闻,分析战局,鼓舞人民斗志。他的许多社论构思于马背,腹稿即成,抵达驻地便一挥而就。在主办《晋察冀日报》的十年中,邓拓发表了1000余篇社论,几乎每两三天就撰写一篇,《一党专政还是民主宪政》《论民族自尊心和抗战胜利的自信心》《一致行动起来,坚决粉碎敌寇的大“扫荡”》等文章,敏锐捕捉重大理论问题,坚定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发声,展现出邓拓深厚的理论素养与政治敏感。

在残酷斗争中,《晋察冀日报》成为鼓舞动员人民的有力思想武器。聂荣臻赞其为“民族的号筒”,并指出“大批革命的新闻工作者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进行了大量的工作。晋察冀日报社的邓拓同志,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个”。

从1937年12月11日《抗敌报》创刊,到1940年11月7日更名为《晋察冀日报》,直至1948年6月14日与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为华北《人民日报》,在邓拓的带领下,这份报纸顽强战斗了10年6个月,出版2800余期。它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创刊最早、连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创造了中外新闻史上罕见的奇迹。

青年时期的邓拓。(资料图片)

理论创新的先行者

1944年初,抗战进入新阶段前夕,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后为北方分局)为系统宣传毛泽东思想,加强对整风运动的思想领导,决定出版《毛泽东选集》。

重任落在了邓拓肩上。

邓拓早年便熟读马列著作。抵达晋察冀边区后,斗争实践更让他深感马列主义宣传的迫切。即使在紧张的战斗间隙,他也多次为报社同志讲授马列理论。

1938年,毛泽东《论持久战》发表,邓拓即安排报社以“七七出版社”名义刊印发行。此后,毛泽东的重要新作,均由《晋察冀日报》出版单行本。

1942年,邓拓在《晋察冀日报》发表著名社论《纪念七一,全党学习掌握毛泽东主义》,文中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共产党在二十一年的斗争中已经把马列主义民族化、中国化了。马列主义的中国化就是毛泽东主义。”这是该报首次系统评价和论述毛泽东思想,也是探索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的最早篇章之一。

受命后,邓拓立即主持编选出版工作。然而,日寇经济军事封锁严酷,物资极度匮乏,连印刷用的白纸都难以购得。为节省宝贵物资,报社自力更生造纸印报,将省下的白纸用于印刷《毛泽东选集》。

尽管困难重重,1944年5月,首版5卷29篇的《毛泽东选集》终告问世。邓拓撰写的《编者的话》中,深刻阐述了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进程的指导作用。这部选集的出版,是根据地出版史上的里程碑,翻开了毛泽东著作出版的新篇章,为新中国成立后编辑出版《毛泽东选集》提供了最早的蓝本,对系统宣传毛泽东思想,推动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国革命史及党史研究,具有不可磨灭的重大意义和价值。

这份从抗日烽火中锤炼出的坚定信念与赤诚,贯穿了邓拓生命的始终。1949年,他肩负起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总编辑的重任;1961年,他仍以笔名“马南邨”在《北京晚报》“燕山夜话”专栏撰写杂文。

邓拓的一生,始终与党的新闻事业血脉相连。正如他在《谈我们的报纸和报纸工作》中所言:“我们的报纸必须具有明确的党性。它和人民性、民族性是一致的。”这掷地有声的话语,正是他毕生实践最好的注脚。

记者手记

做永不熄灭的传灯者

山河破碎、国家危亡之际,邓拓选择投笔从戎,奔赴最艰苦的晋察冀前线。

一句“报纸一日不停”,是他对舆论阵地寸土不让的誓言,更是将新闻工作视为战斗、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崇高信念与使命担当。“八头骡子办报”“三千字内做文章”,是他在绝境中的锐意创新,也是他克服困难、坚持斗争的生动写照。

昂头追逐着革命的理想,俯身倾听着人民的声音。穿透烽烟,邓拓诠释了什么是知识分子的风骨,什么是文化战士的担当,他的精神是铅字在战火中淬炼出的真金。也许时间会冲淡记忆,但根植于血脉的精神能够永远岿然屹立。

今天,重读邓拓的故事,我们不仅是在缅怀一位抗战先驱,更是在汲取一份面向未来的力量。传承邓拓精神,就是要将那份为真理、为人民、为民族而战的赤诚融入我们的血脉,化作坚守信念的定力、攻坚克难的智慧、改革创新的锐气,做永不熄灭的传灯者。在历史的每个路口,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生生不息、辉映未来。

(记者 郑昭)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