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上海之夏
创始人
2025-07-17 22:03:04
0

世纪之交的上海之夏,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夏日的阳光倾洒在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外滩的万国建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诉说着往昔的辉煌。黄浦江畔,微风轻拂,江面上波光粼粼,船只穿梭往来,奏响着城市的活力乐章。街头巷尾,繁花似锦,各种花卉争奇斗艳,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抹浪漫的色彩。夜晚的上海之夏更是别有一番风情,霓虹闪烁,灯光秀将城市的夜空点亮,璀璨夺目,让人陶醉其中,仿佛置身于梦幻的世界,展现着世纪之交上海的独特魅力与无限活力。


与梅雨交接好班,上海的热浪来了。


夏天的温度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而世纪之交的上海之夏,也很热。



01


今年上海6月29日出梅。就在大家以为出梅即达36°C已属夸张的时候,39和40°C早已在后台预备上场。


在迪士尼等一众乐园,最受欢迎的是领冰块的攻略。


但更多的是,能不在室外就不在室外,只要有空调,一切都好商量。


爷叔阿姨的买菜时间一致机动到清早,再要碰见他们,就要到吃好夜饭的散步辰光。


热到一定程度,就开始“破罐破摔”。


有些人开始拿着温度计到处测量,马路、自行车座、窨井盖、石墩子,势要找到温度之巅。


视频号“上海老友出发”测了路边电动车座椅的温度


大家最期待的,是台风“丹娜丝”的救场,甚至不少人“好了伤疤忘了疼”,开始想念起了梅雨。


而回到二十多年前,世纪之交的上海之夏同样火热无比。


1990年开始,摄影师许海峰带着照相机游走在上海的街头。顶着午后的骄阳,他看到柏油马路上,梧桐树叶的投影形成一个个金色孔洞,幻化成铜钱模样。彼时的上海正在进入一个簇新的时代,热情张扬、风起云涌,展现出多姿多彩的气象。


听着蝉鸣,踩着“铜钱”,他投身于这个充斥着激情与紧张的上海街头,记录下这座城市在世纪之交际的无数切片。


当时的夏天上海市民的穿着


许海峰喜欢盛夏在户外拍照,因太阳的照射会给摄影带来独特的体验:


“太阳暴晒,热辣刺激,明暗分明,视网膜应接不暇地接收外部讯息。”


“你出去以后,太阳晒了以后,和人的那种直接对撞,是生命的一种特别的体验。”


街头摄影,一切随机,但照片中的男男女女无时无刻不散发出相似的时代气息。


我们曾经考古过《孽债》中的男装女装穿搭,剧中的90年代上海人穿着打扮讲究时髦。


许海峰的镜头也同样记录下了这一时期的市民风光,即使温度热辣,但穿着搭配一点都不马虎。


衣服是要与场合时间相适宜的:夏夜到外滩看风景就选吊带裙。



而要正式一点时,则会注重上下装的匹配一致。



各种时髦元素席卷街头:港风的高领无袖背心。



男士们的西装短裤配长袜。



02


从1990年代一直到2000年代,社会的革新显露于街头的市民生活,新旧事物的交杂与替换,表现在穿着上,就是时髦与传统共存一道。


一个空间里,有人穿西装短裤,有人穿老式对襟上衣


许海峰在更早的时候就感受到了这样的“苗头”。


他记得10岁时,一次从亲戚家所在的六合路弄堂出来,转到布满霓虹灯的南京路时,眼前的景象霎时从昏暗变为多彩的震撼。


他在新出的书籍《世纪之交的上海表情》中记录道:“那一刻我感受到此前从未有过的巨大的震撼,什么叫‘十里洋场’——花花绿绿,人影绰绰,光影虚渺,霓虹闪烁,华美人间”。


而在之后日常生活中,最能直观感受到的,是逐渐出现在人们身上的各式单品。


墨镜是一个重要代表。遮阳的功能之外,1980、90年代的人们佩戴墨镜还传达出了一种时尚感。


早在1980年代,“蛤蟆镜”就随国外影视作品和港台文化流入上海,成为一代人的时尚启蒙。


1992年开始,巴黎三城等品牌进入上海开设店铺,引进时尚眼镜的概念,南京西路、淮海路等商圈也涌现出外资商城,将国际品牌墨镜带入内地市场,墨镜逐渐转为大众消费品,成为街头常见的一种穿搭配饰。


于是许海峰开始尝试捕捉戴墨镜的人。


“我当时有个小试验,借了一个逆光的相机,然后用了连拍,我试图拍那些戴墨镜的人。我觉得,人的神情,戴了一个大墨镜在路上,特别出戏,也特别上镜。”


上海街头很多人戴上墨镜


但与此同时,老头衫也依旧存在,并高频出现在许海峰的夏日镜头里。


短袖的圆领汗衫,领口松松垮垮,颜色白里带着透明度,一些地方还会有破口,每一件老头衫都在经年累月的穿洗后成为了“私人定制”。


往前追溯,中国第一家针织厂“云章袜衫厂”在1896年就已开始生产简单的棉质汗衫。到了1930年代,开始出现民族品牌,如五和织造厂的“鹅牌”麻纱汗衫。彼时的汗衫已然走进市民家中,早早地出现在如今00后的爷爷的爷爷身上。


进入计划经济时期,这类汗衫作为“民生必需品”被纳入计划生产,又常常作为单位工厂里的劳保福利发放,成为全民标配。汗衫的“老头”属性在单位里初现端倪——小青年讲究卖相,上班要穿浅色短袖衬衫,回家才会换上更加便宜耐磨的汗衫;年纪大一点的只求舒适度,套上汗衫就能上班。


款式几十年不变,价格始终实惠,即使是在时尚潮流不断冲击的世纪之交,老头衫也是不可替代的存在。时髦是在外的“面子”,而回到屋里向、弄堂里,一换上老头衫,就能让人们切换最熟悉也最舒适的状态,为明日新一轮的热情躁动续上能量。


老头衫和弄堂很配


策展人姜纬在回顾陆元敏、许海峰、雍和等等上海摄影师的作品后,说到“上海是一个万花筒,这么多摄影师拍上海,加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拼图,并且这个拼图永远是在不断地生成,不断地在扩展”。


同样,无论是新潮时髦的街头,还是传统老派的弄堂,加在一起才构成了许海峰口中“上海味道很浓”的景象。


03


再怎么风云变幻,日子也是要一点点过的。对于上海市民来说,世纪之交的夏天既需要自己动好脑筋,又充满了随机掉落的“彩蛋”。


进入90年代,空调开始逐渐走进市民家中,只不过要真正实打实地用上,还面临着硬件和软件上的双重障碍。


1993年的夏令热线中,有居民反映自己花7290元买了冷暖空调,却因为无表位而无法安装“大火表”,只能当成摆设。


电力基础设施的相对滞后,使得此时的市民买了空调也开不了。


1994年,上海开通了第一条用电服务热线。1997年,上海电力共投入资金39.8亿元用于电网改造建设。空调普及的硬件条件这才慢慢成熟。到了1997年,上海居民每百户空调拥有量突破60台,部分新建商品房开始预留空调机位。


尽管不少人家都装了空调,也能正常使用了,但钦下遥控器按钮还需一番心理斗争。


林志桦(化名)回忆家里刚装空调的那阵子,“就装好的头几天开一下,毕竟肉痛电费,后面还是开的电风扇,要么就找机会到商城孵空调”。


空调广告做在非常显眼的位置


所以那个时候,很多上海市民欢喜到马路上乘风凉。


荷兰摄影师罗伯特·凡德·休斯特1990年到1993年来上海拍摄的时候,在南京路拍到了乘风凉的人。“11点的南京东路很热,人们住在非常小的空间里,没有空调,所以他们整晚待在那里。”


而在大名路上,他拍到的乘风凉的人更为松弛。


炎炎夏日,人们在大名路上休闲放松 ©罗伯特·凡德·休斯特, 1993


策展人施翰涛喜欢这些照片,“你就看到90年代上海人的私人生活,溢出在公共空间里面。”而这也让他想起了自己乘风凉的场景:“我一直在河南路、南京路那边住到10岁,夏天邻居经常带着我坐轮渡乘风凉。”


而在上海土生土长的许海峰世纪之交拍摄的镜头里,乘风凉的照片当然不会少。


大家自带装备出来乘风凉


各家各户的装备不一,简单的就带个小板凳,最多的是可折叠的竹躺椅,如果讲究一点,还会再带个小矮凳搁脚。


周围坐着的,是认识的街坊四邻。大家一道茄山河,苦夏就这样被一点点磨去。


现在的上海,还是有很多乘风凉的人,大家坐在梧桐区日咖夜酒馆门口的露营椅上,或是坐在滨江面朝江边的户外位子上。


只是,没有人再赤膊。


参考资料:

1. 许海峰,《世纪之交的上海表情》,同济大学出版社,2025年。

2. 施颐馨主编,《上海纺织工业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

3. 金海岸工作室,《30年,上海人愁与盼“升级换代”》,新民晚报,2022年7月18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上海市民生活指南,作者:顾筝、何怡雯,拍照片:许海峰(除署名外),编稿子:小泥巴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