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毕业季:那些逆势就业者做对了什么?
创始人
2025-07-17 21:08:51
0

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1222万名高校毕业生,从“顺利就业”迈向“高质量就业”,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匹配,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文|《财经》实习生 闫嘉仪

编辑丨王延春

每逢毕业季,就业总会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202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1222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宏观经济增速换挡、产业结构调整、用工需求趋于收缩,今年的就业市场显得尤为复杂。

“工作不是找不到,但不是我想要的。”林雪就读于河南省某综合性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她从大三下学期便开始投入求职准备,几乎每周都在投递简历、参加宣讲会,但始终未能敲定一份真正满意的工作。林雪告诉《财经》, 一些岗位虽然听上去“对口”,如“外贸业务员”或“跨境电商运营”,但实际工作内容多为电话销售、客户服务或平台内容搬运,与她所学的国际贸易实务、跨境结算等课程几乎没有关联。

“我们花了几年时间学政策、做案例分析,结果面试时对方只关心我会不会剪视频、做数据表。”在林雪看来,尽管她尝试通过自学补齐技能短板,但依旧难以满足企业对“即插即用型”人才的要求。与此同时,不少岗位给出的薪资远低于她的心理预期。几番权衡后,她决定暂停求职,转而准备出国读研。“ 延迟就业对我来说,是一种缓冲,也是一种重新规划。”林雪身边,不少同学因校招不顺而选择考研、留学,或继续实习观望,“大家都在寻找一个更合适的出口。”

刘锐毕业于四川省某职业高校酒店管理订单班,则有着完全不同的求职经历和就业感受。毕业前,他便通过校企合作项目顺利签约了一家国际连锁酒店集团,毕业后直接入职担任前台接待。

刘锐告诉《财经》,他所在的订单班由学校与企业联合开设,从课程设置到实训安排均由企业深度参与,教学内容紧贴岗位需求,实践课程占比约为40%。在校期间,通过参加学校安排的实习,他对接待流程、客户服务及酒店运营已有充分了解。“因为提前实习过,上手比较快,入职后没多久就能独立排班,也清楚自己未来的晋升路径,比如先做前厅经理,再往前厅主管的方向发展。”刘锐说。

工作内容熟能生巧,毕业后,他迅速适应了职场节奏。虽然目前薪资不高,但校企对接早一步,免去了四处投简历、赶双选会的烦恼,也不用担心专业与岗位不匹配,刘锐心里踏实很多。

就当下的就业问题,《财经》采访了浙江工业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刘晓。在刘晓看来,就业问题的背后并不仅仅是“人太多、岗太少”的总量矛盾, 更深层的是结构性的错配与不适应。“首先是专业与产业的脱节。部分高校专业设置未能及时响应新兴产业的发展,造成‘学非所用’;其次技能供需错配,雇主普遍反映毕业生解决复杂问题、批判性思维等核心能力不足;第三是大学生就业预期与现实的落差,约23%的毕业生期望薪资与实际签约薪资差距显著。”此外,刘晓还指出,区域与行业间的岗位“冷热不均”也进一步加剧了匹配难度。

《财经》调查发现,在部分“非传统热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节奏非但没有放缓,反而出现“提前签约”“岗位匹配度高”等现象。求职市场承压,这些“逆势就业样本”的出现抛出了值得追问的问题:究竟哪些专业是社会所需?顺利就业的毕业生所接受的教育、匹配的行业、拥有的能力结构,或许是值得深入反思的。

订单班培训,毕业即上岗

《财经》调研中了解到,职业院校以及应用型高校的就业表现尤为突出。以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近三年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率在98%以上,显著高于同期全国本科毕业生的平均水平。

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官网介绍,该校在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上尤其重视与用人单位的协同发展。近年来,学校与石家庄市轨道交通集团等企业联手开设订单培养班,围绕企业实际需求定制课程内容与技能训练路径,学生在校期间毕业即可入岗。

职业院校与应用型高校的“逆势突围”并非偶然。《财经》调研发现,多所应用型高校与职业院校在秋招阶段便已完成大部分学生的签约流程。这类院校通常围绕区域产业或岗位需求设置专业,毕业生求职路径清晰,与企业的对接也更为顺畅。

这类“毕业即上岗”的路径,也吸引了部分本科毕业生。李康(化名)是江西一所普通本科高校新能源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毕业后准备参加一个为期半年的订单班。李康告诉《财经》,这是朋友推荐的项目,主要面向某大型国企的外包技术岗位。“听说通过项目考核后可以直接进企业上岗,虽然一开始是外包身份,但做得好有机会转正。”

李康表示,在他所在的班级里,40名同专业同学中大约有6人已经决定试试这条路。他坦言,尽管大学期间学了不少专业课程,但真正动手实践的机会有限。“像订单班这样从实操入手的项目,可能就是我们这种普通院校学生快速进入行业的一种现实通道。”

刘晓认为, 这些学校的就业数据之所以“逆势上扬”,因为它们在培养逻辑上更贴近市场需求,更具“响应速度”与“实用密度”。职业院校和应用型高校普遍以“培养面向产业一线,具备解决复杂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导向。这些院校的部分专业设置紧扣区域经济脉搏和前沿技术趋势,人才培养方案由校企共同制定,课程以真实项目和情境化实训为核心,并依托“订单班”“现代学徒制”实现人才定制化输送。

不愿意一毕业就被“用坏”

伴随就业”的稳定,就业的“质量”也逐渐成为关注重点。

在《财经》与部分在读学生和毕业生的交流中,有人坦言,虽然“订单班”就业顺利,但入职后的岗位晋升空间有限,工作内容较为单一,缺乏成长性和挑战性。也有学生提到,尽管专业“对口”,但与自身兴趣或长期发展目标并不一致,难以产生真正的职业认同感。

《财经》注意到,围绕“就业质量”的讨论已不再局限于是否找到工作本身。 毕业生同样关心所从事的岗位是否具备成长空间,是否能够体现个人价值,是否属于一个值得长期投入的职业路径。

张强向《财经》表示,他对学校的课程安排和企业合作质量仍持保留态度。他正在山东省一所职业高校就读跨境电商专业,目前是大三的学生。张强曾在假期前往学校推荐的企业进行短期实习,但实际体验与预期存在较大差距。“目前为止,感觉没真正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对于是否选择学校推荐的就业路径,张强仍在观望,“如果后续课程和安排真的能教一些实用的东西,我可以先去试试看;但如果和以前一样,我可能会考虑另寻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王一帆毕业于北京某211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在完成实习后,获得了一家头部互联网平台内容编辑的录用通知。然而她最终选择拒绝这份工作。“每天写十几篇‘种草软文’,绩效要求很重,几乎没有内容创作的空间,也看不到未来的成长方向。”她告诉《财经》, 她更愿意选择一个可能“慢一些但不内耗”的岗位,“哪怕去读研,或者先去小机构积累经验,也不愿意一毕业就被‘用坏’。”

王一帆表示,学校并不缺少招聘资源,名企宣讲会常年不断,但同学们最纠结的不是“能不能找”,而是“值不值得接”。“大家其实都在比较:现在接受一个高压力、低成就感的岗位,还是等待一个更契合自己价值观的方向

用人单位则反馈,学校教育不匹配岗位实践要求。一家LED企业的负责人在接受《财经》采访时直言:“我们每年都招不少清华北大的毕业生,但说实话,不太好用。他们习惯标准答案、标准流程,可到一线实践中,问题没有标准答案,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刘晓认为,“高质量就业”的内涵已经超越单纯的“找到工作”层面。核心在于实现人才价值、产业需求与社会发展的三重契合。毕业生不仅要能顺利进入职场,更要能在符合自身专业背景、能力特长和职业期望的岗位上,获得与其价值贡献相匹配的薪酬回报、清晰的职业发展通道,从事具有可持续性和成长性的工作。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与有效增值,最终服务于个人的长远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创新活力。

刘晓认为“高质量就业”需要满足四大维度: 人岗相适、劳有所值、未来可依、人职和谐。首先,“人岗相适”,岗位与所学专业、个人能力是否高度匹配,是否具备实际操作能力与岗位胜任力。其次,“劳有所值”,反映人才价值的合理起薪、完善的福利保障和清晰的职业成长通道。 未来可依“则强调岗位所在行业是否符合国家战略与产业升级方向,具备发展可持续性。“人职和谐”则指工作内容、环境与文化带来的职业认同感与满意度,以及规范的劳动关系保障。

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1222万名高校毕业生,从“顺利就业”迈向“高质量就业”,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匹配,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林雪、刘锐、张强、王一帆为化名)

责编 | 要琢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