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工业的命脉正被牢牢握在中国手中——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稀土管制带来的现实后果。自从中国对包括钐(Shān)、钆(Gā)、铽(Tè)等七类稀土物项实施出口管制后,欧洲的电动汽车生产线开始放慢节奏,风力涡轮机制造商不得不在夜间召开紧急会议,军工企业也翻遍仓库,发现只剩三个月的稀土库存。
这场被西方媒体称为“稀土地震”的危机,揭露了欧洲脆弱的根基:欧洲几乎没有自己的稀土资源,也缺乏稀土提炼的技术,依赖中国的稀土加工比例高达90%,其中中重稀土的依存度更是高达99%。
在过去的三十年中,欧洲通过依赖中国的稀土供应,享受到了低成本生产的红利。江西赣州的离子型稀土矿曾以每吨64亿元的利润换取380亿元的环境治理代价——矿区土地被硫酸铵和盐酸浸泡,已经不适合耕种,河流中的重金属超标程度也达到了百倍。然而,欧洲的汽车厂商只关心钕铁硼磁体的到货价格,从未为中国在环保上的牺牲支付过代价。这样的模式,随着中国《稀土管理条例》和《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条例》的落地,宣告终结。
中国的管制逻辑简单且直接:不再以环境换取发展的时代已经结束。根据2025年4月出台的出口许可新规,企业必须提供磁体的具体用途、采购方信息以及技术集成方案,审查周期长达45天。德国宝马被迫以三倍价格从澳大利亚进口稀土,丰田的电动车因磁体短缺导致产量下降,每辆车的成本激增了500美元。欧盟委员会急切发出警告称“制造业安全受到威胁”,但却不提自己在这场争斗中的尴尬处境:一方面对中国实施了长达40年的军火禁运,另一方面又抱怨稀土管制“不公”。
欧洲对中国技术封锁的态度显得更加讽刺。在荷兰,阿斯麦撕毁了与中国的EUV光刻机合同,欧盟将卫星导航、雷达技术列入禁运清单,种种举措都被冠以“国家安全”的理由。然而,当中国以同样的逻辑审查稀土的用途时,欧洲却指责中国“破坏供应链”。这种做法,实际上反映了西方的霸权思维:当技术处于领先地位时,他们掌控他国命脉;而当他们依赖他国时,却高呼“命运共同体”。
更为严峻的现实是,欧洲几乎没有有效的反制措施。瑞士的一家稀土回收工厂预计要到2026年才会投产,而其年处理量仅为800吨,远不足以满足欧洲年需求的15%。瑞典的北卡尔重稀土矿因环保争议被欧盟项目清单剔除,格陵兰的稀土开采项目也遭到当地原住民的强烈反对。回顾历史,欧洲在殖民时代曾通过掠夺南美的银矿,换取中国的茶叶、丝绸和瓷器,而如今,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即便是非洲的稀土合作,也被中国企业抢先布局。当特斯拉公开向中国申请稀土许可证、德国车企通过绿色通道获得临时供应时,欧洲终于意识到:光刻机的技术霸权正面临稀土的冲击,急速贬值。
中国并非关闭了贸易大门,而是将规则拉回到对等的基础上。商务部为企业建立了“绿色通道”出口许可机制,在这一机制下,宝马、大众迅速获得批准;中美领导人通话后,通用、福特也获得了临时许可证。这一机制的核心是透明与合规:只要稀土用途合法、价格合理,供应依然畅通。但若用于军事或其他禁止出口的高技术产品,欧洲则不会得到一克稀土。
欧洲的困境在于无法适应这一新规则。欧盟的《关键原材料法案》要求到2030年,欧洲本土的稀土加工比例要超过40%。然而,稀土分离技术的专利墙被中国牢牢把控,全球67.5%的相关专利属于中国;而且在本土建立稀土加工厂的成本比中国高出四倍,且还面临工人防护和尾矿处理等环保问题。尽管欧盟试图通过世贸组织对中国施加压力,但却被中国反问:“当年光刻机禁运时,是否曾考虑过我们承受的痛苦?”
稀土战争的最终结果并非资源的简单争夺,而是技术主导权的重新分配。中国正推动稀土产业从“挖土卖矿”向“标准制定”的转型。中国的钕铁硼磁材出口订单逆势增长,甚至通过工业废料提取稀土,纯度达到99.99%,相当于少开采了2.5万吨原矿。此外,稀土掺杂晶体成为量子比特的新载体,抢占了下一代计算材料的制高点。
而欧洲则仍然困于存量博弈的泥潭。法国提出用刚果钴矿交换中国稀土,却被中国拒绝,因为钴提取技术早已被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垄断。当人形机器人催生出20万吨的新增稀土需求时,欧洲可能连“填表申请”的资格都没有了。
如今,欧洲站在十字路口:是继续坚持光刻机禁运的殖民思维,还是承认在多极化规则下的新现实?中国的稀土管制深层次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打破了西方“规则由我定,代价由你担”的霸权逻辑,也揭示出一种新的全球秩序。在这种秩序下,德国经济部长所称的“减少对中国依赖”或许会引发中国稀土行业的反问:“我们治理污染三十年时,你又在哪里?”
从光刻机断供到稀土审查,这场博弈的核心,是全球产业链权力的重新平衡。当欧盟焦虑地翻遍家底,却找不到有力的反制筹码时,欧洲的高技术与制造业前景将愈发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