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过去的银行取现、换虚拟币,到现在餐饮店、小吃店、花店、金店进行大额消费套现,诈骗团伙的洗钱方式正在不断演变升级,无论是实体店商户还是消费者,很有可能一不小心就成为了“洗钱帮凶”。
近期,多家银行发布风险提示,提醒实体店商户要警惕“线上诈骗+线下洗钱”新型骗局,避免成为洗钱“工具人”。
“诈骗分子通过获取餐饮店经营者的联系方式,以订餐为由加微信。后借口支付限额和急需用钱,将钱从线下转给店主,再让店主转至指定账户。”大连银行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商户协助转账就成为了“洗钱帮凶”,导致账户被冻结,甚至出现经济损失。
近两年来,有不少犯罪分子在实体店进行大额消费、大额转账,或者通过预订“现金花束”“现金蛋糕”等方式完成洗钱操作,让商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了诈骗洗钱的帮凶。
根据宁夏银川警方发布的通报,2024年2月,在银川市经营花店的李女士接到一个“现金花束”订单,客户要求李女士用百元人民币为其女友制作花束礼盒。次日,李女士的银行卡便收到了对方转账的2万元,她去银行取出后,按照对方要求将2万元人民币制作成“现金花束”礼盒并送到指定地点。实际上,李女士收到的用于制作现金花束的资金,就是涉嫌诈骗犯罪的赃款。
“不法分子往往利用部分群众法律意识淡薄、防范意识不足,以及乐于助人或贪图小利的心理,精心设计陷阱,诱使当事人在不知情或半知情状态下,参与非法资金转移,从而沦为洗钱犯罪的‘工具人’。”建设银行桂林分行表示。
在风险提示中,建行桂林分行将常见的洗钱“工具人”陷阱分成了三种类型,一是借卡或借收款码帮忙型:不法分子以账户异常为由,借用他人账户或收款码进行资金收付,并承诺给予辛苦费或红包作为酬谢;二是高薪兼职型:打着轻松日结兼职的旗号,要求参与者提供银行卡、支付宝或微信账号,协助进行取现或转账操作,并许以高额日薪;三是送货跑腿型:要求当事人前往指定地点收取现金、贵重物品,或购买特定商品,并给予丰厚报酬。
如果不小心成为了洗钱“工具人”,将面临哪些严重的后果?
首先会被追究法律责任:若被认定参与洗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91 条,当事人可能构成洗钱罪,不仅将面临刑事处罚,还需承担赔偿受害人损失的民事责任。
其次个人金融信用将受损:涉案的银行账户、支付账户将被公安机关依法冻结,对个人金融信用造成严重影响。
遇到这种“洗钱”新套路,广大商户或消费者应该如何有效防范?
“不要用自己的微信二维码、银行账户替他人提现,也不要随意提供自己的银行账户或收款二维码过账。”河北银行提示实体店商家,“要谨慎接收网络订单和大额线下订单,规范收款流程,拒绝来历不明的货款,尽量通过公对公转账,不给骗子可乘之机。”
“随着技术升级和监管加强,公安机关对洗钱犯罪的打击力度越来越大,诈骗分子实施诈骗洗钱的手法也在不断演变升级。”邢台农商行提醒消费者要警惕“高薪兼职”“稳赚不赔”等宣传口号,拒绝陌生人线下取现、购买黄金等贵重物品并进行转移的要求,金店、鲜花店等实体商家要核实大额订单购买者的身份与支付合理性,如遇拆分支付、频繁更换账户等异常行为立即报警。
转自:金融时报微信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下一篇:香港的水太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