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_thinking': \"当今欧洲的“脑回路”究竟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面对特朗普提出的关税政策,欧盟选择了低头屈从,不仅撤销了“数字税”,在多个领域也做出了妥协。可令人感到困惑的是,当面对中国的稀土禁令时,欧盟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突然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要求中国“无条件”提供稀土。更为讽刺的是,连美国在稀土问题上都未曾敢如此对中国发号施令。那么,欧盟为何敢如此放肆地对中国提出这类要求呢?
事情的起因是特朗普曾威胁从8月1日起对欧盟商品征收高达30%的惩罚性关税,这一威胁让欧盟感到了极大的压力。2023年,欧盟对美出口的商品总值高达5020亿欧元,占欧盟经济命脉的关键部分,若遭遇高关税的压制,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在特朗普今年四月公开表明关税政策后,欧盟迅速选择了“低头”,不仅马上撤回了对美国科技巨头征收的“数字税”,还与美国展开了多轮低声下气的谈判。可以说,这种“光速妥协”背后,是欧盟在硬实力上的无奈。
欧盟深知,它在能源和军事上的高度依赖美国。特别是在俄乌冲突引发的能源危机之后,美国已成为欧盟能源安全的“救命稻草”。到2024年,欧盟从美国进口的液化天然气占其总进口量的40%以上,一旦美国切断供应,欧洲的能源系统将面临崩溃的危险。此外,欧盟与美国的高端市场有着高度重合,汽车、航空和科技产品等领域如果其他国家通过谈判获得对美“零关税”待遇,欧盟的出口竞争力将遭遇重创。因此,面对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所谓的“欧洲战略自主”不过是空中楼阁。
然而,就在欧盟对美“低头认怂”的同时,它却在对待中国稀土出口问题上展现出了令人吃惊的傲慢态度。2025年4月4日,中国宣布对包括钐、钆、铽、镝、镥、钪、钇等七类中重稀土及磁铁实施出口管制,以回应美国的高额关税。这一决定,无疑是中国为了保护自身利益所做的合理举措,但却引发了欧盟的强烈反应。2025年7月10日,欧洲议会通过决议,谴责中国限制稀土出口,声称这一举措“没有正当理由”,并要求中国“无条件”取消稀土出口管制,否则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将取消访华行程。
稀土作为高科技产业中至关重要的材料,其全球约61%的开采和92%的提炼都由中国主导,而欧盟几乎没有自己生产稀土的能力,极度依赖中国的供应。例如,钕用于制造电动汽车和风力发电机中的强力磁铁,铽和镝则在国防工业中不可或缺。欧盟汽车供应商协会(CLEPA)也曾指出,中国的稀土出口限制已经导致多家欧洲汽车供应商工厂停产,凸显了欧盟供应链的脆弱性。
然而,欧盟不但没有平等合作的姿态,反而采取“命令式”的语气要求中国“无条件”供应稀土,甚至对中国的决策进行了恶意解读,指责中国“利用稀土迫使欧盟做出让步”。这种“对强低头、对弱横行”的态度,显得格外不合时宜,也暴露了欧盟在国际博弈中的战略短视。
欧盟在稀土问题上的傲慢,根源在于其对自身国际地位的错误认知。与美国低头,是因为在能源、军事和市场准入等方面,欧盟实实在在受制于人。而对于中国,则表现出强硬态度,这一姿态源自过时的“西方中心论”。可以说,欧盟似乎还沉浸在“殖民时代”的幻觉中,以为凭借“国际规则”或“道德高地”就可以对中国指手画脚。然而,现实却无情地告诉它:中国在稀土领域的全球主导地位,非任何国家能撼动。即便是美国,也必须谨慎应对,通过谈判与中国寻求合作,而欧盟的“命令式”态度显然缺乏现实依据。
除此之外,欧盟几乎没有稀土的生产能力,其内部决策复杂,想要迅速建立替代供应链也极为困难。2024年,欧盟曾尝试与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合作开发稀土资源,但由于技术、资金和环保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相比之下,中国在稀土的开采、提炼及加工领域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技术优势。
如果欧盟继续采取威胁和胁迫的方式对待中国,极有可能导致稀土供应进一步收紧,严重影响到欧盟的汽车、能源和国防等产业。更重要的是,欧盟的“双标”策略暴露了其战略上的失误。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迫使欧盟在贸易谈判中做出巨大让步,而在稀土问题上的强硬态度,则让欧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在中美贸易战和全球供应链重构的大背景下,欧盟如果不能调整其心态,摒弃“指手画脚”的态度,改为平等合作,未来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危机。实力决定话语权,欧盟若不能以平等的姿态与中国对话,面临的将是稀土供应的断裂和全球产业链边缘化的风险。只有重新审视自身定位,务实合作,才能在国际博弈中保住一席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