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一名 11 岁女孩竟遭遇 6 万元被骗的惨痛经历。在诈骗过程中,诈骗者嚣张地威胁女孩“不配合就把你爷爷、奶奶抓起来!”这一恶劣行径令人发指。11 岁的孩子本应在校园里快乐成长,却遭此恐吓与欺骗。诈骗者利用孩子的单纯与恐惧,肆意妄为地进行违法活动,给女孩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损失。这警示我们,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同时也应严厉打击此类诈骗行为,让社会充满安全感。
7月15日,福州的俞女士向海峡教育报记者求助,称自己女儿在小红书平台“追星”时,误加骗子微信,且被骗转账6万元。目前她已报警,希望能挽回被骗钱财,也提醒其他家长关注孩子暑期在家情况,谨防上当。
11岁女孩“追星”,被骗转账6万元
俞女士介绍,自己女儿今年11岁,即将就读六年级。暑假期间,孩子和爷爷、奶奶在家里。“我女儿是用爷爷的手机玩,她在小红书上看到一张图,说可以添加某当红女星的微信。”俞女士说,女儿很开心,觉得可以加到“明星”的微信,添加后,最开始她还有点警惕,还问对方是不是真的是。
但对方没有明确回答,而是发来一份“通知”。通知称由于有人恶意泄露女星微信号,严重影响了其正常生活。现在怀疑是私生饭、黑粉,以及恶意博取流量的人所为。目前已报警处理、联合公安机关将主犯抓捕,主犯已被判刑,现在需要对其微信好友逐一进行排查。
跟随着通知一起来的还有警官证、李凯“警官”的微信。
此时,骗子称请你们配合调查,请添加李凯警官微信进行嫌疑排除排查。随后让孩子添加李凯微信,组成微信小组三人群。俞女士告诉记者,加入群里后,女儿接到视频电话,对方称如果孩子不配合调查,就把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抓起来。
听到“警察”会把家里人抓起来时,女儿慌了。在骗子的一步步引导下,开始操作。俞女士说:“还好爷爷叫她出来吃饭,不然估计还会在房间里继续给骗子转账。”
这件事是如何被发现的呢?俞女士想想就后怕。“我女儿晚上要去上培训课,爷爷准备打车时,发现手机里有一条漏删的短信,是关于银行金额变动信息,消息显示银行卡被转走了几千块。爷爷觉得可疑。不过当下,奶奶以为孩子是淘宝买东西了,没有特别在意。”好在爷爷不放心,去查看了下银行卡,发现余额少了6万元。
俞女士坦言,平时很少会去登录银行APP去查看余额,这次也是万幸。“骗子真的非常聪明。在转账的过程中手机都有收到短信,他们就远程操控,后续删除。”
未成年人被诈骗分子盯上!民警提醒
记者梳理发现,未成年被诈骗在多地均有发生,且多为追星与游戏诈骗。
前段时间,郑州13岁女孩小萱为领取某明星签名照,经抖音进入一个QQ群。进群不久,一名自称北京市公安局的人员称该群群主因涉嫌诈骗已被依法控制,要求群内所有成员配合调查,在对方指引下,小萱父亲银行卡被异地消费9194元。
今年5月,衡阳祁东市民李女士称自己16岁女儿在家玩手机的时候,在快手上加了一个骗子的联系方式,说是给她时代峻峰的周边。骗子称是时代峰峻官方授权活动,要求女儿发送电话地址姓名,用以收货。最终被骗转账14000元。
随着网络的普及
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接触“饭圈”
而诈骗团伙正是瞄准
“追星族”及未成年人团体
对偶像的狂热心理
且大多涉世未深
缺乏诈骗行为辨别能力
进而实施诈骗
那么,暑假期间
学生和家长如何提高防范?
据公安部网安局微信号发布的消息,民警提醒:追星不盲目防骗有招数。
1.提高反诈意识。多多了解反诈相关案例、知识、科普等,只有“知己知彼”,才能一眼识破诈骗的伪装。
2.不轻信、不转账。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足够的警惕心,涉及转账方面一定要谨慎,发现不对劲时,切勿转账给他人。
3.不盲目追星。追星是一种正常现象,但要做到理智追星,不被“狂热”冲昏头脑,不被伪装成“明星”的诈骗团伙所蒙骗。
4.家长们保管好支付密码等支付信息,守好钱袋子。家长们的支付信息是一道重要防线,能有效防止未成年人转账进而被诈骗。
5.意识到遭受诈骗,第一时间报警。意识到自己遭受诈骗时,应立即报警,保持冷静,不要因为害怕而隐瞒不报或拖延时间。
此外
家长们还需要提醒孩子——
√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严防隐私泄露
在网络活动中,个人信息泄露是最常见的安全风险之一。暑假期间,大家可能会在社交平台分享旅行照片、生活日常,或者参与各类网络活动、注册会员等,这些行为都可能导致个人信息的泄露。以下行为请注意:
谨慎分享个人信息
不在非必要场合(如陌生群聊、不明网站、非正规问卷)透露真实姓名、身份证号、家庭住址、学校班级、手机号码等敏感信息。晒假期生活时,避免暴露定位、家庭环境细节。
强密码是基础防线
重要账户(支付、社交、邮箱)要设置复杂且唯一的密码(字母+数字+符号组合),避免使用生日、简单数字序列等易猜密码。定期更换密码,不同平台使用不同密码。
验证码是最后屏障
任何索要短信验证码的行为都极其可疑!银行、支付平台、公检法机关绝不会通过电话、短信索要验证码。坚决不说验证码!
√健康文明上网抵制不良信息
网络空间并非法外之地,与现实社会一样需要遵守规则、承担责任。暑假期间,孩子们在社交平台、游戏社区等网络空间活动时间增多,更需提高警惕,自觉践行健康文明上网。以下行为请注意:
识别并拒绝有害信息
自觉抵制暴力、恐怖、色情、赌博、迷信等违法和不良信息。不浏览、不下载、不传播。发现后立即关闭页面,并向平台举报。
警惕网络欺凌
不在网上侮辱、诽谤、威胁他人。遭遇网络欺凌时,保存证据(截图、录屏),及时告知家长、老师或向平台投诉举报,必要时报警。不做欺凌者,也不做冷漠的旁观者。
谨防网络交友陷阱
网络交友需谨慎,不轻信网友身份,不轻易透露个人信息或进行经济往来。对涉及金钱、见面等要求务必提高警惕,及时与家长沟通。线下见面务必告知家长并确保在公共场所。
√警惕网络诈骗陷阱捂紧“钱袋子”
暑假期间,网络诈骗手段层出不穷,不法分子利用人们放松警惕的心理,通过游戏交易、钓鱼网站、兼职刷单等方式实施诈骗。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网络诈骗类型及防范措施:
游戏交易诈骗
警惕低价出售游戏道具、账号、代练服务的信息,切勿私下交易或点击不明链接支付。牢记:官方平台交易才安全!不轻信“客服”索要账号密码、验证码。
“免费福利”诱惑
对“扫码领红包”“点击链接免费领游戏皮肤/道具”等噱头保持高度警惕,这些往往是钓鱼链接或恶意软件的伪装,目的就是窃取个人信息或账户资金。
兼职刷单诈骗
“足不出户、日赚千元”?此类信息多为诈骗!前期小额返利是诱饵,后期会以各种理由(如“任务未完成”“系统故障”)要求你持续投入,最终血本无归。要求兼职的垫资极有可能涉嫌诈骗!
网络安全无小事
防范意识记心间
希望每一位同学
都能在享受假期乐趣的同时
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远离网络风险
家长们也请切实履行监护责任
守护孩子们清朗的网络空间
和快乐的暑假时光
(海峡教育报记者 郑琳琳)
上一篇:四川银行获批入股长城华西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