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谈恋爱,又怕真谈上?你可能有“亲密恐惧”
创始人
2025-07-15 19:22:57
0

在情感的世界里,常常有人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想谈恋爱,却又怕真的谈上。这或许就是所谓的“亲密恐惧”。内心深处,对亲密关系有着强烈的渴望,渴望有人陪伴、理解和关爱。然而,当真正面临恋爱的可能时,恐惧却如影随形。害怕付出真心后受到伤害,害怕亲密关系带来的束缚和责任。这种矛盾心理让他们在爱情的门前徘徊不前,既期待着那份美好的情感,又被内心的恐惧所阻挡,陷入了无尽的纠结与挣扎之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dxl2000),作者:简单心理,题图来自:AI生成


最近我刷到一个帖子,标题叫做“想谈恋爱,又怕真谈上了”。



这简直就是我朋友小A的心声!她每次刷到“纯爱战士”的故事都忍不住感叹:“好想谈恋爱啊。”


但真要她认真考虑找个男朋友,她又马上退缩:“算了,恋爱还是看别人谈比较好。”


我们为什么一边渴望亲密关系,一边又下意识地排斥它?


这很可能是——亲密恐惧


亲密恐惧最早由Descutner和Thelen于1991年提出,他们将亲密恐惧定义为:个体与重要他人沟通重要想法、情感时产生的一种抑制性,它与个人成长经历、父母婚姻冲突等因素有关。


因此,那些你以为的“理智选择”——比如觉得恋爱没必要、单身更自由——有时候,其实是亲密恐惧在背后默默操控。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你可能没有察觉到的5个亲密恐惧的迹象。


一、认为在别人面前哭泣,是一件羞耻的事


你是不是觉得,哭给别人看是一件特别丢脸的事?


这种羞耻感,很多时候并不是你天生就有的,而是从小时候一点点学来的。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特别渴望依恋父母,尤其是受伤的时候,会想要寻求安慰。但有些父母的反应是,“这么大了还哭?不害臊吗?”


于是,长大后,我们就会觉得,向别人暴露自己的需求不仅得不到回应,甚至还是羞耻的。我们也谨慎地“收着”自己的情绪,避免展现真实的自我,害怕再次受到伤害。


但亲密关系恰恰需要的就是表达真实感受,也就是“自我暴露(self-disclosure)”,这样才有“情感的流动”。


美国婚姻研究学者John Gottman提出了“bid for connection”的概念,一个小小的眼神,也是我们向他人申请建立连接的行为。


关键是,我们不能为自己的真实情绪感到羞耻。亲密,是可以更真实地展露自己的脆弱,卸下盔甲。


二、“一旦依赖他人,我就很可能不安全了”


依赖他人,是“弱者”的行为。这么想的你,可能从小就被要求做个“独立的孩子”。


小小年纪的我们,就被要求一个人上学、一个人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却没人问过我们是不是真的不害怕。


童年的无助和委屈,依然影响着成年后的我们。虽然有时会感到孤独,渴望有个能依靠的肩膀,但是一想到要接受别人的照顾,就觉得自己又变成了那个无助的小孩。


为了回避自己内心的脆弱与无助,避免自己依赖他人,不得不表现得很独立,什么事都自己做——这种表现被称为“假性独立”,是一种因恐惧依赖他人而发展出的防御方式。倾向于回避自己脆弱的人,虽然保护了自己,却也失去了被另一个人真正看到和理解的机会。


在亲密关系中,互相依赖才能促进伴侣之间的情感融合。接受他人的好意,正是关系发展的第一步。


三、避免做冲突中的“坏人”


你身边一定有这样的人(或许就是你自己),平时有什么不满意都忍着,甚至会为了避免吵架,尽量减少跟他人的互动次数。


对我们来说,如何处理冲突,好像是一道“送命题”。


知名人际关系教练Jayson Gaddis认为,大部分人应对冲突有两步:第一步,认为自己是受害者,把错误归咎于他人;第二步,将自己对伴侣的责备,说给第三个人听,形成稳定的“责备三角”——哪一步都完全没在解决问题[3]


当我们越是缺乏处理冲突的能力,就越不想引发冲突,但越是回避冲突,就越会制造更多的冲突。


纪录片《伴侣治疗》中有一对夫妻,丈夫回避、沉默,妻子好像在面对“一扇敲不开的门”,只好敲得更大声。


影片中,伴侣治疗师对丈夫说:“你以为你藏起来了的情绪,其实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展现了出来,那会激怒你的妻子。”


面对冲突最好的办法,永远是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这一点在亲密关系中尤其重要,每一次冲突我们都在重新认识,彼此真正在意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四、“我不是不爱人,只是不想失去自己”


你可能担心,全身心地投入到恋爱中,会失去自己的独立性,变得“不像自己了”。


谈恋爱前,一个人可以自由地分配时间,自己决定要去的地方。一旦亲密关系把“我”变成了“我们”,很多事都没法自己决定了。


我们会有这种感受,是因为我们在心理上给自己设立一个安全区,叫做“自我边界”。有了它,我们可以将自己和别人区分开,让自己的需求、感受、观念有别于他人。


心理学家乔治·戴德认为,在亲密关系中,两个人的自我边界既有重合的“共享区域”,也有独立的“个人区域”。但实际生活中,两者的边界很难区分,伴侣们可能会本能地扩大“共享区域”,分不清什么东西是独属于“我”,或独属于“你”的[5]


这样一来,恋爱中的两人难免会产生一种“融合焦虑”。


问题是,认定自己一定会被共享区域吞噬,所以死守着个人区域的边界线,其实是将自己完全放在了弱势地位。


适度地让渡自我边界,并不意味着弱小,反而是内心强大的表现。


五、“只要不够好,就不是我的人”


在聊起另一半的标准时,我们经常会把心目中的那个ta称为“理想型”,但现实生活中,真的能找到完全符合“理想型”的人吗?找不到要怎么办呢?


有的人的答案是,宁愿不谈也不将就。


曾经刷到过一个网友的“吐槽”,她父母感情非常好,父亲总是以家庭为重,呵护着她和她的妈妈。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以为所有男性就应该像她父亲一样,所以不愿意将就一点,很难恋爱。


过于理想化的关系样本,拉高了我们对亲密关系的期待值,导致我们可能对恋爱和伴侣,都有一套现实中很难达到的标准。


不仅是“理想型”,很多人对亲密关系也有着完美幻想。


在一项探究“完美主义如何影响生活”的研究中,28%的学生样本和23%的网络样本,都表示ta们在恋爱关系中,存在完美主义倾向(Stoeber&Stoeber,2009)。


心理咨询师任丽认为:“有时理想化他人,是为了攻击一个人做准备的。而理想化感情,是为了体验不被爱做准备的。”


过于理想化的人,在关系中只能找到失望,因为ta们总是在索取全方位的理解与接受。


六、写在最后


即使你觉得自己很难谈恋爱,也不用感到沮丧。这篇文章正是希望让你看到,你在抗拒亲密关系时,真正害怕的是什么。


重要的不是恋爱与否,而是你如何认识自己、理解自己。


对亲密关系的焦虑和恐惧,都是在帮我们发现更深层次的自我,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


上野千鹤子在《始于极限》中写道:“在恋爱的游戏场上,人能够深入学习自己和他人……在恋爱的过程中,我们受到伤害,也互相伤害,借此艰难地摸清,无论如何都不能让渡给他人的自我防线,以及对方那条无法逾越的自我界线。”


愿我们都能在亲密关系中,找到更圆满的自己。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