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徐 来
编 辑 | 徐 来
美国与14国谈判破裂后,转而向中国伸出橄榄枝。尽管特朗普嘴上依旧强硬,实际行动却显现出明显松动。关税这根杠杆已用尽,却未换来任何实质妥协。
我认为,这次是贸易博弈中的一次突然反扑,可中国会愿意接招吗?
白宫连发多封函件,给这14个国家下达了“最后通牒”,时间紧迫,仅有24天的回应期限。
这份命令中规定,对日本、韩国、泰国、印尼、越南、孟加拉国、柬埔寨、老挝、缅甸、南非、波黑、塞尔维亚、哈萨克斯坦和马来西亚等国的产品征收25%至40%不等的惩罚性关税。
这些国家此前都被纳入了“对等关税”谈判名单。
早在今年4月,美国政府便宣布对全球主要贸易国实施最低10%、最高达40%的惩罚关税。
当时不少人以为,特朗普此举只是为了制造“吓阻效果”,但三个月过去,几乎没有哪个国家让步。
欧盟的谈判破裂,法国公开批评美国强硬无理;韩国毫无妥协,首尔与华盛顿的外交氛围冷若冰霜;日本态度更是激烈,防卫省和产业省联合发布声明,指责美国“干涉内政、强取豪夺”。
东盟国家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一致性,贸易代表会议后明确表示绝不接受单边关税威胁。
我个人觉得,特朗普明显误判了局势。他原本想利用“联盟瓦解”策略,各个击破对手,结果这14国虽然来自不同阵营,却被逼迫走向了统一战线。
本就棘手的日本,如今又携手泰国、韩国和印尼,使得整个局势彻底改变。
从结果来看,美国目前仅与英国和越南达成了框架性共识,其他国家的谈判全部告吹,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的态度,让华盛顿陷入尴尬境地。
原以为越南会率先妥协,结果越南仅是象征性表态,关键协议未签署,关税率尚未确定。
于是,7月7日,美国发布了那份“集体征税函”。
特朗普翻脸快得像翻书,信中明确写道:自8月1日起,这14国产品将全面提高关税,如果期限内不接受谈判方案,美国将暂停一切减税优惠。
这场带有倒计时的经济胁迫,令人联想到当年制裁伊朗的做法。
但这些国家并未表现出恐惧。日本媒体率先分析,美国对亚洲制造业的依赖极深,高关税会推高国内通胀;泰国副总理披猜直言,“我们没有退路”;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紧急召开会议,强调将通过WTO渠道申诉。
一边是这14国集体拒绝谈判,另一边美国国内开始焦躁。加州、密歇根多地工厂联盟致信商务部,警告若提升亚洲零部件关税,美国本土工厂将不得不裁员。特朗普一方面施压,一方面国内压力却已达顶峰。
在我看来,这正是美国破局失败的信号。
美国本想扔出“关税核弹”,却没能引发对方屈服。特朗普可能没料到,这些国家对中国的崛起既忧虑又警惕美国的霸凌。
时代已经变了,不能再靠印钞机决定话语权。
当针对14国的谈判陷入全面停滞时,特朗普突然改变口风。
他在X平台上发文称,“我与中国关系非常好,贸易问题可以谈。”这短短一句话,迅速成为各大媒体热议焦点。
对比几个月前美国强硬的口吻,这无疑是首次明显软化。
4月时,美国财政部曾在针对中国的贸易文件中用“结构性不平衡”“必须调整”等措辞,如今改为“可以谈”。
有趣的是,特朗普此话一出,美国商务部也开始频繁动作。
不久后披露,正筹备8月初与中方进行技术性磋商,派遣经验丰富的助理部长贝森特率团。
这位老资格谈判官曾参与美加墨协定的修订,代表的是“既能谈判也会施压”的路线。
我分析,美国此举既是试探,也是策略转向。14国谈判破裂表明强硬推动无效,华盛顿开始认真计算中国庞大的制造出口和市场优势。
一方面,中国始终未卷入这14国的谈判序列,采取冷处理态度。
这份克制被美方解读为“可以沟通”的信号;另一方面,美国国内产业也撑不住了。
从加州汽车制造到宾夕法尼亚化工企业,多个工会联合警告政府,继续关税战将严重破坏供应链。
美国高度依赖东亚零部件和低成本原料,根本无替代方案。
而中国在这些国家的产业链中处于枢纽地位,中美不谈,其他国家也难以单独谈判。
因此,特朗普改口软化,口风放松,动作紧随其后。
商务部已秘密提交建议,拟豁免部分中国产品关税,涵盖电子元件、药品活性成分、太阳能组件等,这背后是产业资本直接游说的结果。
美国姿态虽有所变化,但底气依旧不足,表面柔和,内里依然强硬。
但这种矛盾分裂的语言,只反映了内部的压力和困难。真正的转折不在言辞,而在行动。
最明显的例子是,特朗普软化后,财政部竟然半年多来首次不再对中国出口数据发表评论。
那么,中国会接受这次转变吗?
回顾此前的关税战,美国四面树敌;如今想拉中国补位,未必那么简单。
中方态度明确:不愿意打但不怕打,愿谈则谈,需回绝时也坚定回绝。贸易谈判不是美国说变就变。
中美关系的谈判已超出技术层面,背后涉及产业结构重塑与规则秩序再平衡。
特朗普的“边打边谈”手法或许能骗骗国内选民,但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失效。
中国显然不接这套,特朗普示好几天后,外交部发言人冷静回应:中方反对单边主义和关税胁迫,始终主张通过平等协商解决贸易分歧。
既无直接表态是否谈判,也未理会特朗普个人化的友好言辞。
中方的克制和冷静传递了明确信号:合作必须基于相互尊重,敲打桌子是不会带来磋商的。
在我看来,这等于把球踢回了美国。
你要谈,先收起制裁的棍子;你想缓和,就不能一边拉拢一边威胁。中国看透了美国算盘,也明白这回不能再被牵着鼻子走。
回顾过去的贸易战,中国曾多次妥协,结果换来的却是不断升级的惩罚。
这回中方不急躁,耐心十足,决不示弱。
与此同时,14国的反应愈发强硬。
日本经济产业大臣在东京召开记者会,直言“美国的做法损人不利己”;
韩国驻美大使递交抗议照会,明确表示“韩国不会参与美国的不对称谈判框架”;
泰国官媒则公开评论称,这是一次“失败的剥削实验”。
美国原以为各国会急于自救,结果却激发出东亚和南方国家的协同抵抗。
局势愈发明朗:美国想制造分裂,反而促成合纵连横,而国内则陷入更深的困境。
底层制造业怨声载道,全国中小企业联合会调查显示,75%的加工制造商担心关税将迫使他们转移生产基地或裁员。
特朗普嘴上依旧强硬,财政部和商务部却开始暗中拆台。
财政部推迟了部分亚洲进口商品加税生效时间,商务部主动与多个国家私下磋商,实则是“表面硬,背后找补”。
我要说,这样的做法不仅无力威慑,反而传递出信号混乱、立场摇摆。
中国不接招,14国顶住压力,美国原本打算的“连坐谈判”彻底失败。
棋局仍在进行,主导权正在悄然转移。
美国这轮对等关税政策,意图明确:重塑全球产业链,剥夺中国、东南亚及日韩的成本优势,逼迫企业回流美国。
但全球分工非一纸行政命令能左右。
产业配套、原材料、人力成本、物流效率等多重因素构成复杂体系,无法轻易打破。
日本汽车零件依赖中国,韩国半导体设备采购自东南亚,东盟国家的中转及集装箱运输离不开中国港口。
这一整套系统无一孤立,美国的关税政策难以撬动如此复杂的产业链。
更何况美国自身制造能力尚未恢复,资本观望,工厂未建,劳动力缺口明显,这时若断别人的饭碗,反倒可能是自断生路。
在我看来,美国这套策略已经暴露短板。
接下来,美国要么真和所有国家全面贸易战,要么就得撤回威胁重新谈判,但无论哪条路,主动权不在美国手中。
中方的克制、14国的团结、美国国内的反对,共同构成这场博弈的三股力量。
大家心里清楚,这次比拼的不是声音大小,而是谁更稳、更持久。
回到特朗普那句“我和中国关系很好”,这话说给谁听?外交圈无动于衷,经济圈半信半疑,媒体圈则当成选举噱头。
那么,到底要不要谈?我看,中方不急于表态,已含蓄给出答案。
美国现在既打不动,也谈不下,拉拢不了人,也压制不了对手,这才是真正的尴尬局面——一场自设陷阱,自食其果的较量。
参考资料
人民日报客户端,2025年7月8日:《美国对14国下“最后通牒”,中方回应亮明态度》
新华网,2025年7月10日:《美对华政策释放“谈判”信号,外交部回应平静有力》
澎湃新闻,2025年7月11日:《特朗普称与中国“关系很好”,多国强硬表态不买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