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不起上万高考奖励,这届父母“不配生孩子”?
创始人
2025-07-15 17:22:26
0

“给不起上万高考奖励,这届父母‘不配生孩子’?”这样的言论引发了诸多争议。高考对于孩子而言是重要的人生节点,父母希望通过奖励激励孩子努力学习本是一片苦心。然而,不能仅仅以物质奖励的多少来评判父母是否称职。有些家庭经济条件有限,无法给予高额奖励,但他们在精神上的鼓励、生活中的陪伴以及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同样不可或缺。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不能用单一的标准去衡量父母的爱与付出,父母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为孩子的成长助力。


高考正式落下帷幕。


“给不给高考奖励”、“该给多少高考奖励”成了目前互联网上争执不休的话题。孩子和父母以身份为界,各自结成阵营为自己辩护。


孩子们在互联网上抱怨:为什么别人都有,偏偏我没有;钱在哪里,爱在哪里,不给高考奖励就是不够爱我。家长们在下面追着教育:攀比心不要那么重、钱和爱不能一味划等号。 


社交平台上关于高考奖励的讨论


更有孩子看到同学晒出的高配版苹果全家桶,直接在互联网上破防“没有钱就不要生小孩”。


人生的参差本就存在,而孩子用标准化的高考奖励来对抗父母标准化的成绩要求,怎能不是一种换位的反讽?


一、索要上万高考奖励,被互联网模糊的人生参差


6月9号高考结束当天,王秀荣身穿旗袍手捧鲜花站在学校门口,激动地等待考试归来的儿子。在她周围,几乎所有家长人手一捧鲜花,鲜花上插着题写“金榜题名、前程似锦”的卡片。


送花,成了互联网上高考考生的专属仪式感。


儿子特意叮嘱王秀荣要带鲜花来接他,因为同学们都有人送花,他不想当那个特例。一束鲜花80~200元,王秀荣爽快地答应了儿子,毕竟埋头努力三年,这点仪式感还是应该有的。


令王秀荣没想到的是,送鲜花只是高考仪式感的开胃小菜,重头大戏还在后头。


高考结束后,儿子问王秀荣要不要给自己高考奖励。本就有此想法的王秀荣一口答应:“当然,你努力了三年应该适当给一些奖励。”


可是儿子拿出来的高考奖励清单,让王秀荣大吃一惊,她恨不得穿越到几分钟前收回自己刚刚说的话。


高考奖励清单:苹果全家桶,包括苹果电脑、平板、手机、手表;长途旅游经费1~2万,加起来竟然高达5万,这抵得上王秀荣半年的工资。


看着儿子期待的眼神,王秀荣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太贵了,给不起,顶多给你买个电脑和手机这两样必需品。”


儿子的眼神瞬间冷却下来:“我们班好多同学都有,咱们家条件有这么差吗?”


儿子甚至把母亲不给他高考奖励的原因归结于13岁的妹妹,因为妹妹这个暑假要花2000块钱去学游泳。他直接说出那句:“没有钱就不要生那么多”,然后砰地一声关上卧室门。


这一举动让王秀荣直接呆愣在原地,往日并不过分追求物质的儿子什么时候变成了这样。


很快,王秀荣找到了答案。儿子刷视频时的外放音点醒了王秀荣,这一届孩子是在消费主义侵袭下成长起来的一代。短视频平台上的各种“精致日常”让孩子们陷入光鲜的假象,似乎只有买买买,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在王秀荣看来,消费本身没有什么问题,满足自身需要的消费是正常的,但短视频输出的价值观会让人不自觉陷入消费内卷中。


王秀荣提醒儿子,让他想想自己是否真的需要那些电子产品。儿子列举出自己用电子产品的场景,比如电脑用来做作业、手机用来娱乐、平板用来学习或者看电视、手表用来运动的时候看时间。


在王秀荣看来,平板、手表的功能与电脑和手机的功能重复,前者完全可以被后者替代。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了一下午也没有说服对方。


更可怕的是,在这次争论中,王秀荣发现儿子的观点是:无论什么条件的家庭都应该给孩子配备上万元的高考奖励,如果做不到就是没有钱,没有钱就不应该生孩子来世界上受苦。 


没钱就不该生孩子成为这一届孩子共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一届孩子心里有了一个“养育标准”,达不到这些标准就不应该生孩子。一旦问他们这些标准怎么来的,回答大概率是从网上看的。


但很多孩子没有意识到,每个家庭的资源继承不同、父母收入不同,这意味着每个孩子的起跑线不同。如果用统一的“养育标准”来划分,未免有些太过偏颇、强人所难。


王秀荣问儿子,那个拥有苹果全家桶的同学家境怎么样。儿子说,从平时就能看出来他家庭条件不错。王秀荣和儿子仔细分析了这个同学的家庭,从细节中可以看出这个同学父母的每月工资加起来应该能达到5万左右。


这意味着高考奖励套餐不过是其父母一个月的工资,而王秀荣夫妇一个月工资加起来不到一万五,除了儿子还要养育一个正在上初中的女儿。


王秀荣告诉儿子,每个孩子的起跑线不同,但是短视频的出现把不同起跑线的孩子放到同一个“养育标准”去衡量,甚至直白地告诉孩子:达不到这个养育标准,你们的父母就不爱你们。


可是这些标准究竟是谁定的,钱等于爱这个观点是谁说的,难道短视频上的观点就一定是正确的吗?


儿子听完王秀荣的这番话陷入了沉思,最后王秀荣并没有满足儿子的愿望,而是给儿子买了其他品牌价格适中的电脑和手机,答应会带他去城市周边游一次。


高考毕业生已经是成年人,走出学校这座“象牙塔”,他们要知道这个世界太大了,每个人所拥有的资源不同。


高考奖励的悬殊,不过是人生参差的一次显影。它原本就存在,只是此刻被聚光灯照亮。


二、不被人生样本裹挟,直面背景参差


高考结束后的第三天,两个班级好友约郝悦去云南玩。各种攻略做下来,整趟旅行预计需要近1万元。


郝悦待的这所高中是她们县城最好的高中,里面的同学大部分家境殷实,一小部分是像郝悦这样来自城边村靠降分录取考中的。


这1万块对于好友来说并不多,但郝悦是普通家庭长大的孩子,爸爸是一个木工,每月工资7000到1万;妈妈在县城一家私立小学后厨当打饭阿姨,每月工资2500到3000。


这趟旅行费用相当于要花去父母一个月的工资,而这个月郝悦还希望让父母在开学前给自己配备一部手机。如果再加上去云南旅行,相当于本月家里要有14000左右的支出,很显然对于郝悦家来讲负担不小。


看着两个好友在群里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打卡哪些景点,郝悦拒绝的话迟迟没有说出口。


在学校里,老师要求每天穿校服,这极大地保护了像郝悦这样家庭普通孩子的自尊。但从两个朋友的鞋上看,就能看出她们家庭条件不错,几乎隔两个礼拜就会穿新鞋。


在高中这个象牙塔里,大家都沉浸在学习中,鲜少有人通过同班同学的吃穿用度来揣测对方的家境。统一的校服下,青春的底色不分深浅。


郝悦因为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很快和两个朋友玩到一起。那时候她们的目光只追逐成绩和梦想,家境并不在友谊的考虑范围之内。但是郝悦从她俩课间讨论的演唱会、追星还有labubu,便知道她们的起跑线和自己本就画在不同的地平线上。


郝悦最终还是拒绝了两位好友的盛情邀约,好友见状识趣地拐过“旅游”这个话题。


郝悦心中现在已经有了别的打算来度过这个暑假——送外卖。


郝悦全副武装送外卖(受访者供图)


在互联网平台上,郝悦看到一种说法:送外卖是一种越来越上瘾的工作,因为这种工作简单易得,而且有明显的成果,能给人现实物理意义上的即时反馈,会让人拥有很大的成就感。而且送外卖时间灵活,郝悦不想送了也可以及时停下去干别的事。


看着朋友圈里同学们断断续续po出的高考奖励、旅游靓照,郝悦也有过片刻的羡慕,手机上“您有新的外卖订单”及时把她拉回到现实中。


在分数构筑的象牙塔里,人生的参差被暂时折叠,家境只是隐藏的背景音。高考毕业后,分数不再是唯一的标准。


早点面对真实的世界,面对物质上的落差,或许是上大学前最需要上的一课。这样总比入学后再看见巨大的参差缓不过来,用漫长的时间治愈精神内耗来得强。


三、“富养”孩子的家长,开始自食恶果


凌晨1点,冯雪看着女儿发给她的近7万高考奖励清单,迟迟无法入睡。


因为没有及时答应,女儿在前天傍晚摔门出走,冯雪也赌气两天没有联系她。女儿已经是成年人身上有钱,之前也有过彻夜未归的经历,冯雪并没有过多担忧。


只是她不知道,女儿是从什么时候变成了这样。


她和妹妹还有父母一起讨论,同时也问了很多AI软件,AI小助手告诉冯雪,女儿变成这样很可能是因为“富养”,那一刻很多回忆涌上心头。


冯雪和丈夫一直坚信网络上“女儿要富养”这样的理念,宁愿夫妻俩省吃俭用,也要给女儿用最好的。当时一架钢琴当时要花去冯雪和丈夫一年的工资,夫妻俩还是咬咬牙给女儿买了。毕竟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


冯雪很清楚自己和丈夫就是普通职工,家庭收入也是普通的工薪阶级,但她一直想把世界上最好的东西都给女儿,有时候月工资花完还会开花呗。


每月花销这么大,主要是因为冯雪从小就用物质奖励来激励女儿进步。7岁女儿不想练钢琴,冯雪告诉她,只要今天练完钢琴就带她去吃必胜客;13岁女儿期中考试,冯雪说只要这次考试进步5名就带她去城市周边游;15岁中考,冯雪说只要考上重点初中就带她去新疆旅游一趟。 


冯雪女儿教小学生钢琴(受访者供图)


女儿在这样的物质激励下成绩越来越好,这次高考也顺利考上了一所211的理工科专业,目前是整个家族里考得最好的小孩。冯雪自觉自己的教育没有任何问题,女儿的成绩就是最好的证明。就连妹妹都主动过来询问怎么教育小孩。


直到女儿将近7万的高考奖励清单甩到冯雪面前,她才彻底醒悟过来,这么多年的富养早已经模糊了女儿对自己背景的认知,让女儿误以为自己是个富二代。毕竟拥有富二代的生活水平,怎么不算个富二代呢。


而这种物质式奖励最可怕的结局便是让孩子认为:所有的付出都必须立刻兑换成物质回报。甚至让孩子将亲子关系物化,认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是建立在物质回馈基础上的。


冯雪回想起和女儿相处的点点滴滴,其实这种现象早已经出现,只是冯雪当时并没有把它当回事。


高中有次考试,女儿并没有如约考到应有的成绩,冯雪就没有给女儿奖励。女儿没有说什么,但是长达两个月没有和冯雪与丈夫说过一句话。她用冷暴力让父母屈服,最终冯雪还是答应了女儿的要求。


随着年纪增长孩子的胃口会被富养地越来越大,一旦父母无法满足,他们会陷入对父母的愤恨中。


冯雪明显感觉到女儿这次对自己的对抗性很强烈,女儿不停地强调“别的同学都有”、“为什么以前都可以满足,现在不行了”、“是不是重男轻女”等,哪怕冯雪和丈夫只有女儿这一个孩子。


冷战两天后,冯雪觉得势必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真正的起跑线,她把和丈夫每月不到一万五的工资清单给女儿发过去。女儿看到后,没过多久回了家。


冯雪冷静地对女儿说,她只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过往的富养都是建立在父母省吃俭用的基础上,女儿听后久久没有说话。


冯雪没有过多苛责女儿,因为她明白原因大多出现在自己身上。


认识到人生的参差和起跑线不同,不仅需要孩子学习,父母在教育过程中更要学习。不要无条件、超限度地富养孩子,真正的富养是教会孩子与现实世界对话的能力。


你无法为他铺平一生的路,不如早早给他一双踏过荆棘的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纵向青年,作者:刘曳,编辑:子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