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与实践:深化产教融合,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
在城市发展的征程中,深化产教融合成为关键之举。通过紧密连接产业与教育,学校得以精准把握市场需求,为现代化产业培养专业人才。企业则获得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与智力支持。在实践中,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提升技能;开展订单式培养,使毕业生无缝对接企业岗位。这不仅提升了城市的产业竞争力,也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产教融合如同一座桥梁,架起了产业与教育的紧密联系,推动城市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彩。
施火结
福州通过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和产业升级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民生保障和区域协同夯实社会基础,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城市发展过程中,人才是核心要素,而产教融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近年来,福州以“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为突破口,以全市9个千亿产业群和区域重点产业需求为导向,建设100个以上契合福州产业实际的产教融合特色专业群,实现“一校一群一产业”,以系统性改革创新载体建设,包括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等,截至2025年已建成3家市级产教联合体,实施“双师型”教师培育计划、榕台师资引进计划,吸引台湾高层次教师参与职教改革,构建起“政校行企研”五位一体的协同发展生态,为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面对产教融合存在的资源分散、企业参与动力不足、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错位等问题,如何破解?需以系统性思维推动机制创新,构建全链条协同生态,为福州发展“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更强动能。
构建“四链”融合的市域产教联合体
为破解产教融合“碎片化”问题,建议以市域产教联合体为抓手,以福州高新区、福州软件园等科创平台为依托,从组织架构、运行机制、要素保障等3个维度,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深度融合。
在组织架构方面,成立涵盖政府部门、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的联合体理事会,设立产业需求对接、技术攻关、人才培养等3个专委会,选聘产业总工程师和教育总规划师。
在运行机制方面,建立“产业出题、院校解题、企业用题”的协同攻关机制,通过“季度联席会+月度专班”的方式推进。
在要素保障方面,整合好、用好产学研资源,如,建设产业链图谱数据库、技术需求清单库、人才能力矩阵库、产学研资源共享平台、公共实训平台等“三库两平台”。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七位一体的生态系统,确保技术发展与育人方向同频共振,形成“教育赋能产业升级—产业反哺教育创新”的良性循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创新“复合型激励”的政策工具箱
为破解校企合作“校热企冷”、企业参与动力不足的问题,建议福州推动形成“教育供给—产业需求—创新转化”的价值闭环,为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四大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强化政策引导与利益共享,构建“政策激励+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激励体系,细化政策工具箱。
构建梯度化政策激励包。对参与联合体的企业按产教融合深度精准分级,实施“多档税收优惠”;对校企共建的现代产业学院、教学工厂等产教融合项目,优先纳入用地指标,给予土地要素定向倾斜;设立产教融合专项基金,对设备投入、技术落地配套等进行财政补贴。
创新市场化利益共享机制。建立技术成果第三方评估机制,允许院校教师以职务科技成果作价投资且提高所有权分配比例;推行“基础分成+超额提成”等多元收益分成模式。
设立风险补偿金账户,兜底校企合作研发失败项目。
打造全景视频“数字孪生”的职教新范式
数字化转型是突破产教时空壁垒的关键。数字孪生技术虽能构建物理实体的虚拟镜像,但因缺乏实时实景感知与动态数据联动,难以满足复杂工业场景的远程沉浸式高保真交互需求。建议采用全景视频数字孪生技术与云计算融合的创新框架,通过融合全景视频流、工业物联网数据与云边端协同计算技术,搭建具有动态同步能力的虚实交互系统,实现“教学场景即生产现场”,为智能制造、新能源交通、能源电力等多领域提供高保真沉浸式孪生环境,构建起产业与科教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技术平台。
同时,试点“当量学分置换”,有关部门举办的培训课程经严格考核通过的,按一定比例折算学历教育学分;推广“学分银行”制度,建立技能人才终身学习账户,打通职业培训与学历教育互认通道,打通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纵向贯通路径,助力劳动者适应产业迭代需求。
建立“动态适配”的专业调整机制
针对专业设置滞后于产业发展的问题,建议深化机制设计,建立“需求预警—动态调整—效果评估”机制。
在需求预警方面,在现有《重点产业人才需求白皮书》的基础上,依托福州市“344”产业体系,整合工信、人社、统计等部门的数据,形成产业人才供需指数。从岗位缺口率、技术迭代速度、薪资溢价水平、企业投资强度等多个维度评价人才需求状态,并设置三级预警信号。
在动态调整方面,引导院校调整就业率末位的专业,对连续多年就业率低且薪资不理想的专业定向升级,同时新增契合人工智能、低空经济运维、海洋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的专业。
在效果评估方面,完善专业调整的量化决策机制,建立“短、中、长”全周期调整效果评估体系,设置调整专业“回头看”制度,对岗位需求反弹专业启动快速复办程序。
近年来,微专业的办学以“需求导向、技术赋能、产教融合”为核心,为学习者提供更高效、更具针对性的教育教学。随着教育数字化改革的推进、终身学习理念的普及、产业升级的加速,微专业有望成为连接教育与职业发展的重要桥梁,建议鼓励院校积极探索微专业办学。
构建产教深度融合出海机制
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州要大力拓展产教深度融合边界。一方面推动“职教出海”,联合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共建“海丝学院”。优先选择与福州产业关联度高的东南亚国家和匈牙利、波兰等中东欧国家,围绕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四大经济”领域开设海外“订单班”、设立海外分院。依托全景视频数字孪生云平台,开发多语言版实训资源包,实现“产业行业+职教培训+售后运维”一体化“出海”。
[作者单位:福州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系“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与‘五育并举’育人体系的融合与实践研究”(ZJS2024YB319)的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夏一站,趣福州”研学旅游季启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