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路透社的报道揭露了泰国和墨西哥的稀土转运生意正接受多国联合调查,部分企业惊慌失措,纷纷退出市场。美国军工企业则急于寻求本土替代方案,以摆脱对外国稀土的依赖。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加强了内部自查,严防出现任何问题。 全球稀土市场风云变幻,人人自危,再无松懈之机。美国能否长期依赖第三国获取稀土供应,依然是未知数;中国则必须同时守护资源和技术优势。稀土产业链的隐秘角落暗流涌动,各国加强监管,黑市与灰色地带的博弈持续不断,这盘全球稀土产业的棋局,每天都在演变。
2025年6月,中国海关严厉打击了大量涉及锑、镓等稀土元素的走私案件,多家公司被查处,并得到泰国和墨西哥政府的协助调查。业内普遍认为,这标志着稀土贸易的灰色通道将逐步收窄,行业流通方式将面临巨大变革。与此同时,中国商务部在5月宣布对锑、镓、锗等关键金属实施出口管制,此举引发全球金属市场价格暴涨,锑价上涨近六成,各国企业纷纷抢购稀土资源,贸易中的规避行为也日益增多。《华尔街日报》6月报道称,西方多家军工企业已设立专门采购团队,通过第三国迂回购买稀土资源,而中国企业及其海外分支机构则在灰色地带游刃有余。全球监管机构则面临严峻挑战,数字审查公司甚至发出警告,全球稀土贸易监管体系面临崩溃的风险。
美国本土的锑矿项目“Stibnite”因环保审核和技术难题迟迟无法实现批量生产,使得美国对进口稀土的依赖程度居高不下。F-35战机、反导系统等高端装备的生产都将受到影响。欧洲的处境与美国相差无几,欧盟年初将锑、镓列为一级战略物资,并积极寻求与澳大利亚、非洲等国的合作,但实际产能和技术瓶颈依然限制了其发展。业内人士指出,欧美国家最大的短板在于缺乏自主提纯和深加工能力,即使获得原材料,也难以充分利用。
中国在稀土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全球90%以上的高纯度稀土氧化物都由中国企业生产。即使西方国家通过第三国获得稀土原料,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也难以实现有效利用,高端制造业将继续受制于人。
2025年一季度,全球稀土领域的并购交易激增近75%,美欧科技公司纷纷与东南亚和非洲矿业巨头洽谈合作,意图分一杯羹。然而,这种行为反而加剧了稀土贸易的灰色空间,监管部门的压力也随之增大。
中国积极推进稀土产业升级,2025年出台的政策规划着重优化出口结构,鼓励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致力于打造“技术-资源-市场”三位一体的新型产业体系。中国龙头企业积极布局稀土永磁材料、动力电池新材料和第三代半导体等领域。
2025年6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稀土项目终于实现量产,成为少数能够向美欧出口高纯度稀土的地区之一。然而,与中国相比,其产能和技术水平仍存在显著差距。
美国在2025年4月突然进口3834吨锑产品,数量惊人,远超过去三年的总和,是去年同期的27倍之多。这批货物分别从泰国和墨西哥进口,但调查显示,泰国和墨西哥的锑矿资源极其匮乏。深入调查发现,泰国企业背后实际控制人是中国化工公司,墨西哥企业也与多家中国出口商关系密切,这些锑产品实际上源自中国,只是通过中间商进行了包装和身份转换,最终以“泰国产”和“墨西哥产”的名义进入美国市场。
美国军工和高科技企业对锑的需求日益增长,导弹、通信设备和特种合金等产品的生产都离不开锑。美国国防部已将锑列为战略物资,但由于国内锑矿资源匮乏且技术落后,不得不依赖进口。绕道进口增加了成本,据估计,成本上涨了40%,但军工厂仍需高价囤货以避免断供。 这批锑的运输和报关手续异常复杂,泰国和墨西哥新成立的公司充当中间商,负责对原料进行身份转换,甚至连报关单据也重新制作。物流公司和贸易中介因此承受了巨大的工作压力。即便美国科技企业明知价格高昂且风险巨大,仍然不得不高价抢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