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却的名字——从三封信看一个美国家族的抗战记忆与世纪守候
创始人
2025-07-15 08:03:37
0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个美国家族,他们的故事令人动容。从三封信中,我们看到了他们的抗战记忆与世纪守候。这些信件仿佛是时光的纽带,将过去与现在紧密相连。信中充满了对中国抗战的关注与支持,家族成员们以不同方式参与其中,有的奔赴战场,有的捐款捐物。他们的坚守与付出,展现了跨越国界的情谊。这些名字不应被忘却,他们的精神将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共同为美好的未来而努力。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人性的光辉,成为了历史中璀璨的星辰。


点起长明火,“鼓岭之友”穆言灵用白帕子仔细擦拭着墓碑上的刻字,郑重贴上“思念星”,握着铅笔在专用纸沙沙地翻拓,一个名字渐渐浮现——穆蔼仁。

14日,在三山人文纪念园,穆蔼仁儿媳穆言灵,与穆蔼仁学生陈世明白首相聚。两位跨越太平洋的亲人并肩站在福州抗日志士纪念墙下,指尖同触那方石刻,将一段浸透着烽火情谊、延续着世纪守候的往事,从时光深处轻轻唤醒。

“是什么让他万里迢迢奔赴中国”“是什么让他甘愿为这片土地直面硝烟”“又是什么让这份牵挂流淌成家族血脉里的永恒承诺”……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次次走近陈世明与穆言灵,在他们珍藏的三封书信里,触摸到一个美国家族的抗战记忆与世纪守候。

陈世明(左)和穆言灵再次重逢,欣喜万分。记者 包华 摄

第一封信

念念不忘烽火中的师生情

101岁的陈世明看到穆言灵时,眼睛霎时亮起来,紧走几步和她拥抱在一起。他随后拿起手写的“友谊永存”字幅赠给穆言灵,这也是穆蔼仁在2004年写给他的信中的标题。

“那时正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教会办的英华中学从福州转移到顺昌洋口镇。那年我从美国长途跋涉、历经艰辛,来到英华中学任英语老师……”这封来自穆蔼仁的书信,陈世明几乎能背下全文。

1941年,穆蔼仁这位20岁的美国年轻人不远万里来到了烽火正浓的福建。之前,他在美国听了英华中学首任校长陈芝美的演讲,对中国抗战处境深表同情。他跟着第二批内迁的英华学子,从霞浦到福州,又转至顺昌洋口,只为点燃教育的希望之火。

“这一路缺衣少穿,我们走了六天六夜。”84年前的回忆依然清晰如昨,陈世明仿佛一下回到了学生时代。在洋口,穆蔼仁担任惊涛级的英文教师。他比学生大不了多少,很受学生青睐,而陈世明是他“favorite student(最喜欢的学生)”。

当时的中国恰似惊涛之中的一叶扁舟,但深沉的夜色里,蓄积着黎明的曙光。穆蔼仁在洋口写下了150余篇日记,并拍摄了大量洋口师生的照片,其中一张照片被美国《LIFE》杂志刊发在封面。

在陈世明的住处,一个方形的纸盒被塞得满满当当,里面放的是他与穆蔼仁家族的来往书信等物件。陈世明小心翼翼打开纸盒,翻出这张封面的复印件——照片里,一群穿着黑色制服的学生正在阅读《LIFE》杂志。“当时学生们对英语充满浓厚兴趣,老师非常希望能进一步巩固两国的深厚友谊。”

在寄给陈世明的一封信中穆蔼仁回顾道——那年我作为年轻美国人,不能不感到孤独和艰苦,但却是决定了我一生方向的难忘一年。

穆蔼仁有许多身份,但他最珍视的无疑是教师——他先后在英华中学、福建协和大学支教,去世前一年还在中国教书。穆言灵说:“公公最常提及的就是他的中国学生。”

第二封信

联名写信让穆蔼仁登上志士墙

志士墙前,鲜花向英雄诉说着思念。大片的蓝菊、白菊中点缀着康乃馨——蓝色,正是为了纪念曾经翱翔于天空捍卫和平的“飞虎”们。

在镌刻了8000余位抗日英雄芳名的志士墙上,穆蔼仁是迄今唯一的外国人,这和陈世明写的一封简信有关。陈世明回忆,2018年三山人文纪念园通过《福州晚报》等公开征集抗日志士,陈世明联合穆蔼仁的其他英华学生,发来了一封简信,讲述了穆蔼仁在抗战期间无私帮助中国人的往事。经过详尽考证,穆蔼仁成为镌刻在志士墙上的第一位外国人。

穆蔼仁第二次回到中国,是以飞虎队中尉的身份。1941年8月1日,“中国空军美国志愿大队”成立,返美不久的穆蔼仁报名加入“飞虎队”。

穆言灵将穆蔼仁比作“飞虎队地下的眼睛”。她分享说,1945年,穆蔼仁主要担任海岸巡视员,他与中国队友沿着厦门周边海岸线侦查。当日本军舰侵入时,他们迅速通过无线电向昆明报告坐标,随后轰炸机会飞往日舰所在位置。“飞虎队与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他们的英勇事迹不应被遗忘,这种跨越国界的并肩战斗正是国际友谊与合作的生动例证。”

“其实,志士墙上也有两人同为英华的学生,其中一名还是飞虎队的中方飞行员。”三山人文纪念园工作人员杨继忠在志士墙上找到了名字——吴其璋、吴其轺。

“穆老师对我影响至深,他身上那种国际主义精神、奉献精神,激励我最终走上革命道路。”陈世明于1946年入党,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一名制糖专家。

第三封信

手写信漂洋过海寄托牵挂

“这次能见到你真是太高兴了,我一直都很想念你。”在缅怀活动的几个小时里,穆言灵紧紧牵着陈世明的手。

穆言灵还记得,去年4月她获评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时,陈世明邀她来榕叙旧,因行程匆忙未能成行,直到这次见面前都深感遗憾。

“虽然去年没见到面,但言灵给我寄来一封信。”陈世明给记者展示一封英文的手写信,信里传递着最深的感情:虽然不能去看你,但我们始终牵挂着你,把我们的爱寄给你。

“友谊不仅永存,而且还会代代相传!”在这封手写信的结尾,穆言灵这样写道。

始于教育理想,深化于抗战烽火,最终升华为跨越世纪的家族承诺。抗战胜利后,穆蔼仁回到美国完成学业并结婚,1947年携妻子重返福州任教,二儿子穆彼得也在福州出生。2004年,已是84岁高龄的穆蔼仁再次来福建做志愿者,在武夷学院执教。2005年,穆蔼仁在美国的家中溘然长逝,病危中还一直盼望能重回中国:“我的根在中国。”其家族几代人延续承诺:

穆彼得、穆言灵遵嘱将穆蔼仁部分骨灰撒入闽江;

穆彼得为女儿取名爱中、爱华,姐妹俩1995年登上央视春晚演唱中文歌曲;

穆言灵创立“鼓岭之友”,获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持续推动中美民间交流。

“在鼓岭的外侨中,也有许多为抗日作出贡献的美籍友人,他们和中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场上并肩作战,我正联合鼓岭管委会挖掘他们的故事,希望未来他们的名字也能登上志士墙。”穆言灵说。(记者 朱榕 谢星星)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