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公司元道通信(301139.SZ)公告称收到证监会《立案告知书》,因涉嫌年报财务数据虚假记载被正式立案调查。这家2022年上市的通信技术服务企业,在三年间营收从2022年的21.11亿元缩水至2024年的12.82亿元,净利润同期跌幅达66.4%。若证监会最终认定其构成重大信披违法,元道通信股票将被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
财务造假嫌疑重重,内控缺陷引发审计"保留意见"
公开资料显示,元道通信成立于2008年9月,2022年7月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是一家全国性、综合型的通信技术服务提供商,主营业务聚焦于通信网络维护与优化、通信网络建设等技术服务,主要客户包括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通信运营商和中国铁塔。
此次元道通信被证监会立案调查,核心原因在于其年报等信息披露文件中的财务数据涉嫌存在虚假记载。这一问题早有征兆,在2024年审计报告被出具“保留意见”,这一异常信号已经表明其财务数据存在重大问题。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立案调查前夕,元道通信还出现异常减持:股东潍坊中科于6月16日宣布清仓式减持计划(不超过122.74万股,占比1.01%),截至7月1日已突击减持121.5万股;董事孙义同步发布减持计划。
早在2022年9月,其董事长李晋就因配偶短线交易被新疆证监局出具警示函。该次违规交易虽仅涉资2.7万元,但暴露出公司治理结构缺陷。
业绩持续断崖下滑,上市后遭遇发展瓶颈
财务数据显示,元道通信的衰退具有典型"上市即变脸"特征。2023年至2024年, 元道通信 分别实现营收17.79亿元、12.82亿元,分别同比下滑15.7%、27.39%;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6928.07万元、4235.57万元,分别同比下滑44.73%、38.86%。2025年一季度业绩仍未见好转,营业收入达3.07亿元,同比下降26.78%;归母净利润更是接近腰斩,仅为1063.6万元,同比下降47.67%。
对于业绩持续下滑的原因,元道通信曾解释为主动优化业务结构,减少低效益项目;运营商投资方向调整导致传统通信工程建设需求减少;新兴业务尚处于投入期,尚未完全贡献利润;财务费用因新增融资渠道增加;以及政府补助减少等。然而,这些解释难以掩盖公司在运营管理和业务拓展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对于其宣称的"三大战略转型"成效也存疑:2024年其研发费用同比下降18.6%,占营收比重从3.2%降至2.8%;所谓新能源业务在年报中未见具体营收披露。
自上市以来,元道通信的股价一直处于破发状态,且跌幅明显大于行业平均水平。此次立案消息公布后,7月14日元道通信开盘即封死“20cm”跌停,封单超22万手,总市值较上市初期蒸发超过20亿元。截至收盘,元道通信股价报收21.6元/股。
募投项目延期频繁,资金使用效率令人质疑
募投项目的异常变动进一步印证经营困境。元道通信在IPO中募集资金净额为10.65亿元,超募资金总额为2.23亿元,主要用于区域服务网点建设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补充流动资金等。然而,公司的募投项目执行情况不容乐观,多次出现延期现象。
原计划投入4.2亿元的"区域服务网点建设项目",在上市三年后仅完成场地购置和设备采购的46%,被迫延期至2025年底。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公司货币资金从上市时的8.3亿元缩减至2024年末的3.1亿元,期间却新增短期借款2.8亿元。这种“有钱借款、无钱建设”的矛盾操作,暴露出资金链管理严重失序。
据元道通信6月13日发布的公告显示,其决定将募投项目"区域服务网点建设项目"延期至2025年12月31日。对于项目延期原因,元道通信表示,截至目前上述募投项目区域服务网点的场地购置等尚未完成,设备的采购工作仍在陆续进行,区域服务网点建设工作虽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仍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提升。
来源: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