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九日,美国意外宣布将对进口铜征收白分之五十关税,纽约铜期货大幅上升百分之十七。这一远超市场预期的关税政策,让本已饱受成本压力的汽车行业雪上加霜。随着八月一日生效日期临近,美国汽车制造商正面临一场供应链风暴。
铜作为汽车制造的关键材料,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地位尤其突出。电动车所需的铜用量是传统燃油车的三到四倍,广泛应用于线束、电机和电池系统。美国市场高度依赖进口铜,近一半消费量来自智利、加拿大等贸易伙伴。在开发新产能需数年时间的情况下,客户争抢有限供应的行为进一步推高了金属价格。 成本压力正沿供应链层层传导。在铜市场经历混乱的一周后,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已开始要求制造商支付更高价格。美国一家大型供应商内部人士透露,铜、铝和钢铁上升已造成“显著”商业摩擦和结构性成本差距。行业分析师测算,钢铁、铝和铜在汽车制造成本中的占比,正从原先的百分之五跃升至百分之九。这意味着每辆电动车成本将增加数百美元。
面对成本激增,美国汽车制造商库存缓冲策略已难以为继。虽然企业曾依靠库存消化部分压力,但随着库存消耗殆尽,上调价格成为必然选择。福特和丰田已宣布提高价格,以应对前期关税影响;保时捷更因关税在短短两个月内承受三亿欧元损失。交易商正争分夺秒向美国运送铜材,甚至为此改变传统运输路线——部分亚洲货轮转向航程仅十天的夏威夷,南美贸易商则选择波多黎各作为中转站,只为赶在关税生效前完成清关。市场预计未来几周美国铜库存可能大幅升至五十万吨。 高额关税正迫使汽车行业寻找替代方案。部分企业转向铝材替代铜的应用,高压电线等部件采用铝材可降低百分之三十到五十材料成本。但金属替代存在技术限制,尤其在需要高导电性的核心部件领域,铜的地位仍然无可替代。
尽管短期套利交易推高美国铜库存,行业分析师警告真正的冲击尚未显现。供应链专家Andy Leyland指出,关税引发的通胀压力可能在二零二六年十一月中期达到高峰,届时“通胀将成为选民最关心的问题”。 这场由关税引发的风暴,暴露出美国制造业转型的深层矛盾:试图保护其国内产业的政策,反而让正在电气化转型关键期的汽车行业背负更沉重成本。当最后一箱抢运的铜材卸下货轮,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