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2025)》(简称《报告》)在上海发布。报告指数结果显示,2025年全球航运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前20位分别为:新加坡、伦敦、上海、香港、迪拜、鹿特丹、宁波舟山、雅典-比雷埃夫斯、汉堡、纽约-新泽西、休斯敦、广州、青岛、东京、釜山、安特卫普-布鲁日、深圳、天津、洛杉矶、温哥华。
榜单中,青岛由2024年的第15位跃升至第13位,首次超越日本东京、韩国釜山等东北亚大港,同时继续领跑中国北方港口群。
青岛航运的崛起轨迹在报告中清晰可见。其港口“硬实力”堪称耀眼,2024年货物吞吐量7.1亿吨、集装箱3087万标箱,分列全球第四、第五。
据《报告》显示,凭借高效的集装箱作业效率与高产的百米岸线吞吐量,青岛港的“港口条件”指标稳居全球第二位。
今年,青岛港又开工建设了总投资约770亿元的港口重大基础设施能力提升项目,涉及专业化码头、集疏运体系、港产城联动等领域。
全球领先的集装箱码头自动化技术、新版总体规划获得国家批复、不断完善的航线网络,共同筑起青岛港的钢筋铁骨。
而这份成就,放眼全国并非青岛独舞,上海、香港稳居全球三、四名,宁波舟山、广州、天津等港口排名同步上升。当青岛超越东京,当中国主要港口在全球前20中占据七席,世界航运格局已悄然改变。
当然,排名背后的新挑战,正逐渐显现。青岛在航运服务这一核心软实力指标上仅排名第16位,与其综合排名形成3个位次的落差。
而这也是中国港口发展所面临的考题——除上海、香港外,其它中国港口的航运服务得分均落后于综合排名。报告披露了硬实力与软实力之间的“断裂带”:当我们在码头起重机数量、航道水深等硬件指标上突飞猛进时,在航运金融、海事法律、船舶经纪、高端保险等“大脑型”服务领域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面对考题,青岛在发布的《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的13项重点任务中,“强化航运金融服务保障”、“提升海事法律服务能力”、“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等软实力建设占据核心地位。
从规划到实施,青岛正努力缝合硬软实力之间的裂缝:到2026年,不仅追求货物吞吐量突破7.7亿吨、集装箱突破3600万标箱的规模目标,更致力于海铁联运箱量突破255万标箱、欧亚班列开行1100列的网络拓展,特别是物流业增加值超过1900亿元的价值跃升。这份雄心指向2035年建成世界一流国际航运中心的远期目标。
青岛的进阶之路,恰是中国航运发展的时代隐喻。当港口吞吐量数字的光环逐渐常态化,航运中心的终极较量终将回归服务能级与资源配置能力的深水区。
而青岛能否在高端航运服务领域实现突破,打破“大而不强”的宿命?这既是对一座城市的考验,也是对中国航运业转型升级的承压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