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常常看到女性更倾向于表达情感,而男性往往被视为情感的“绝缘体”。然而,事实上,男性更需要情绪价值。他们在面对工作压力、生活琐事和内心的困惑时,同样渴望被理解、被关爱。一个温暖的拥抱、一句贴心的话语,都能让他们紧绷的神经得到舒缓,让他们在疲惫的世界中找到栖息之所。男性的坚强并非无坚不摧,他们也有脆弱的一面,需要我们用情绪价值去浇灌,让他们在情感的滋养中绽放出更灿烂的光芒。
南京红某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哈?
惊骇之余最让大家困惑的一点就是红某到底有什么本事把这么多人变成受害者。这些人到底图什么。
我有一个思路,红某不是“提供了什么”,而是他“不需要提供什么”。
你拿半个西瓜半桶油来就行了,别的不相干。
相对于一场相处所需要的精神力和物质条件(哪怕是不正常的犯法的“相处”),他开出的低价是如此的诱人:花费的金钱低到可以忽略不计,更不用考虑对方需求,不用照顾对方心情,不用提供情绪价值。
但炼金术最重要的原则就是等价交换,你没有付出的代价,会在出口等着你——这“别的代价”是什么,可就不好说了。
大家认同男性在生命中背负了更多压力,而男性通常又认为自己不需要太多情绪价值,他们没发现自己会做出其他匪夷所思的事情来代替,不见黄河心不死,眼睛张开身边竟是谁。
情绪无法从正常的途径出来,就会走向更丑陋的地方,向内长结节都算好的,胡乱发泄常常会造成社会隐患,要么乱搞自己,要么伤害他人。
情绪价值,不提供
为什么男性不愿意提供情绪价值呢,我认为是懒。
嘘寒问暖、逗人开心多累啊!
拍一朵长得像恐龙的云,没抓拍到小猫只拍到一截尾巴,发图发表情包只为了博你一笑……下雨了,下雪了,原来那家还在装修的店已经开业了,希望你也与我共情……
我光写这两行字我都累得慌了,我都能想象男生们会多么惊恐。
对伴侣是这样,对父母也是这样,能按时打生活费发点红包已经是极孝顺了,即便啃老的也会嫌父母啰嗦,坐在父母身边只管刷手机,上班的更有理由,“孩儿在公司很忙不需喝汤。”
而这所有的情绪价值,在男性的评估体系里面是一文不值的,花费了时间精力去提供,却换不来任何男性觉得有价值的回馈。烽火戏诸侯那不也得当上皇帝以后再说嘛!(不过听说有人很会哄领导?)
情绪价值,不索取
这一点来说倒也挺公平,男的也不找你要。
你发了消息他会觉得怎么又要回,回了一条又要接着聊下去,麻烦死了。所以绝不会主动要。
如果是亲子之间,青春期以后的男孩子就不会对父母撒娇了。但凡对女朋友撒娇的那都是恋爱脑发神经,放眼男性成长叙事,基本上还是不会去索取情绪价值的。
为什么呢,因为看起来很弱鸡。
我问过几个男性好友,我说我们女生会向彼此求助,会哭着说出自己的痛苦与煎熬,你们呢?
他们的回答很一致,不会。
难过时最多会把兄弟叫出来一起喝酒撸串,但什么都不会说。兄弟之间的互相吹捧可以满足虚荣心,但解决不了内心的空洞。
所以说陈旧的性别价值观害死人,要求男性坚强、勇敢,不能软弱,流泪是可耻的,你只能死撑。
你看刘德华早就悟了,还唱了首歌叫《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
我对这几位男性好友说不开心可以来找我聊天,自愿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但截至发稿还无人来。
与此同时,提供和索取情绪价值的女生们是怎么做的呢?
“我快忙吐血了我周末一定要找你一起去做个美甲。”
“我失恋了在家喝酒你快来陪陪我。”
“爸妈我要回家……”
准确说出自己的需求,勇敢表达自己的情绪,在闺蜜们一起哭一起笑的治愈中,在家庭怀抱的温暖中,女性的寿命就这样比男性长出了一点点。
注意情绪价值不是物质金钱,不是买包和转账,是人心对人心的真诚,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互助。与男性蔑视情绪价值的事实相反,情绪价值是很贵很贵的,杀猪盘的受害者不就在一声又一声宝宝中沉沦吗?
另外付出和获得也是差不多对等的,只索取不付出和只付出不要回馈,那是另外一种大病,我们下期再讲。
你不要情绪价值,情绪价值要你的命
那就用男性信奉的价值体系来谈谈,算个账。
上学的时候看分数、工作的时候看业绩,儿女情长只会影响我拔刀的速度,而善于管理人际关系让身边的人都如沐春风,这样的能力通常不是男性需要的标签。
当人类长期无视情绪需求、用理性成就填补情感空洞时,身体和心灵会启动“代偿性崩溃程序”,用金融界术语来说叫“报复性反弹”——这种变化比你想象的更触目惊心。
首先,有躯体化症状。比如睡眠障碍,无法入睡或半夜突然清醒等;还有查无病灶的偏头痛、胃痉挛……都有可能是情绪压力引起的;另外可能还有食欲紊乱、代谢紊乱……你不知道它们为什么会发生,你看起来似乎好好的。
其次,情感系统宕机。共情力萎缩,对他人感受产生认知困惑,这种例子特别多,比如职员请假参加家人葬礼,上司不但不批还口出恶言等。这里我也阴阳一句,各位钢铁男性,忽视情绪价值会严重影响你的工作铺开和团队建设哦!(搞不好还会上热搜)
然后,快感阈值升高。生活中再也没有值得你高兴快乐的事了,过节不开心,过生日没愿望,没有想吃的美食,没有想做的事情。期盼已久的上级领导终于要找你谈话了,你问自己,哎我为什么要见他来着?好像也没有什么想说的。
最后我最反对的一点:关系物化。把身边的人当成“生活功能包”,对伴侣:你照顾好老人孩子,不要耽误我飞升。对同事:你只要做好后勤,别打扰我冲刺IPO。
如果我说了这么多你都听不懂,那这句怎么样?“不好啦!影响工作啦X总!”因理性脑过度耗竭,情感麻木期的错误决策率会升高。
最极端的还有“崩溃了”,就是平时大家看着好好的不知道怎么就这样了的那些例子。
20岁就死了,80岁才埋
有了上面这几条基本就可以确诊了,无视对内对外情绪价值的你,在AI统治人类之前先把自己阉割了,自认不需要情感连接,冷静高效,实则活成了一个机器人,套着精英的外壳,靠社会标签证明自己存在。20岁就死了80岁才埋。
把这个标签贴到另一个机器人上面,他继续做你之前做的工作,也完全成立。
相反在亲友眼中独一无二的那个你,是靠感情来维系的。活一秒是一秒。
对长辈拳拳关心,对伴侣无微不至,对小孩褒奖鼓励,有微笑的弧度,有手掌的余温。
你接收到爱意,奉献出关怀;
你温暖可亲,无坚不摧。
我想起身边那个终于买得起所有游戏机的中年人,他需要的其实不是满房间的乐高,他需要的是一个拥抱。
事到如今怎么办,就从这个小问题开始吧。
当你回答你没事的时候,要不要考虑另一个答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开水与白面包,作者:糖心风暴sweet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