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当前经济环境相对严峻,但2025年“独角兽”公司的整体表现与2024年相当,2024前三季度与2023年同期基本持平。
从2024年第三季度“独角兽”公司的分布情况可以发现一些规律性特征:尽管各项目的融资额度存在显著差异,但从全球融资的视角分析,汽车交通领域的融资次数虽然不多,但其总额却极为庞大。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和汽车交通三足鼎立,并且在融资规模上明显领先。
除此之外,全球及中国Top10“独角兽”公司榜单的变化并不显著,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态势。在全球范围内,中美两国依旧占有绝对优势,世界格局并未发生改变。
尽管在AI浪潮的推动下,芯片领域不断涌现出新兴力量,但名列前茅的依然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公司,头部企业依然表现出极大的稳定性。
具体到中国市场,“独角兽“”企业展现出“技术创新快、国际化和多元化”的三大明显趋势。
科技创新是国家的整体战略,而中美之间的科技竞争是过去十年乃至未来十年不变的主线。我们的自主性和不可替代性是当前最为关键的着力点。因此,对于“独角兽”和潜在的“独角兽”企业而言,科技的核心竞争力构成了崛起最重要的基础。
从行业重点来看,人工智能和半导体无疑是两大核心领域。我们观察到,新晋“独角兽”企业中有很大一部分集中在人工智能和半导体领域。
在这一过程中,那些创新能力强、增长速度快、发展时间短的科技创新型公司——“瞪羚企业”正成为未来的“独角兽”。
“瞪羚企业”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戴维·伯奇提出,它以瞪羚小巧的体形、卓越的奔跑速度和跳跃能力指代那些增长速度高、成长空间大的中小型企业,并从企业初始规模和持续增长率两个维度界定“瞪羚企业”的具体标准。
从长期角度来看,企业战略生态位的构建变得尤为关键。对于创业型公司来说,它们需要识别具有成长前景的颠覆性技术并进行实验,在实验基础上逐步走向执行和扩大,从而推动商业模式的推广。这其中,要观察哪些模式能够适应市场,哪些优势能够形成竞争壁垒,如何打造战略控制点和护城河,这些都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考量因素。
从全球生态中的“独角兽”公司发展情况来看,中美两国新晋“独角兽”公司数量遥遥领先,我们依然稳居全球第二,且与美国的差距并未进一步拉大。
截至2024年6月19日,美国拥有662家,总价值超过2.153万亿美元;第二名的是中国,有169家,价值6417亿美元;而印度位居第三,数量为71家,价值1922.4亿美元。
从“独角兽”的产业分布来看,美国在榜的“独角兽”企业有91%集中在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占8%,第一产业仅占1%。这也是现代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显著特征,极其依赖服务业,在“独角兽”这种资本参与度极高的物种里,符合资本的预期偏好。
而中国在榜“独角兽”企业虽然是第三产业占据了绝对优势,有 63.8%构成;但第二产业的比例也不容忽视,达到了35.68%,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制造大国”的综合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组合可能更具竞争力。
(作者系长江商学院战略学教授、战略研究副院长、新生代“独角兽”全球生态体系研究中心主任滕斌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