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板块直线拉升,银行AH优选ETF(517900)盘中继续创上市新高!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迭创历史新高。
截至最新收盘日,银行AH优选ETF(517900)跟踪的银行AH全收益指数年内累计涨幅近29%,同期中证银行全收益指数涨22.58%,相对超额收益达6.4%。基于AH策略和更强的业绩表现,银行AH优选ETF(517900)受资金追捧,近7个交易日获资金连续净流入1.1亿元,年内资金净流入合计达6.4亿元,份额增长近500%,位居银行类ETF第一。
业内认为,当前银行股行情实质性反映的是对于基本面稳定性的预期偏差,近年来银行的盈利韧性持续超预期,基本面稳定是红利价值重估、机构持续加仓的核心基础。
那么,哪些机构在买银行股?
【保险资金:7只港股银行股持仓超5600亿元】
A股方面,根据上市公司一季报前十大股东数据统计(扣除关联方持股),保险重仓银行股市值达2657.8亿元,持仓占比相比去年末进一步提升至45.05%,遥遥领先于其他行业。
来源:Wind,长江证券研究所。
港股银行股持仓更多。仅统计恒生金融指数中权重靠前的7只银行股(招商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中信银行、交通银行),持仓市值就超5600亿元,是A股银行股的两倍。
来源:Wind,长江证券研究所,截至2025-06-20。
未来险资还有多少增量?《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进一步要求国有大型险资自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按照六大保险公司过去两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测算,每年A股增量资金或超3500亿。按照目前45%的配置比例计算,每年增配银行或超1500亿元。
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南向资金:持续扫货银行股】
7月10日,南向资金净买入29亿港元,其中,建设银行净买入5.88亿港元,位居当日十大活跃个股净买额第一。近1月,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建设银行132亿港元,位居净买入榜首位。
事实上,南向资金对港股银行股的增持已经持续多时。
Wind数据显示,6月1日至6月30日期间,资金通过港股通持有建设银行的数量增加18.38亿股,区间持股市值增加149.21亿港元。此外,资金通过港股通持有美团的区间持股市值增加了144.77亿港元。招商银行、中国人寿、农业银行等也位居前列。
截至最新,南向资金近一月、近三月、近一年净买入额分别达256亿元、717亿元、2115亿元,均位居31个申万一级(SW港股)行业首位。
截至最新,港股通合计持有银行AH指数成份股中的14只港股银行股1248亿股,合计7987亿元,年内合计增持超200亿股,市值增长超3000亿元。
来源:Wind
【国有资金:持有意愿强,板块稳定压舱作用】
对于银行来说,其非自由流通部分主要是由财政、国资、央国企等持股,该部分占比较高为板块起到稳定的压舱石作用。
根据中泰证券统计,汇金重仓了8只银行股,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4家国有大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3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以及1家城商行宁波银行。该机构认为,银行股分红率高且稳定,为汇金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汇金持有银行股的态势较为稳定。
此外,地方国资陆续增持地方银行。6月以来,青岛银行、苏州银行陆续发布公告,将获得国资大股东持续增持。
【长钱压舱石,月度AH价格优选策略】
资料显示,银行AH指数由中证银行指数及其中同时有AH上市的香港市场证券组成,采用AH价格优选月度证券类别转换策略,目前共有42只成份券。截至最新,港股银行股14只,权重40%,A股银行股28只,权重60%。简而言之,银行AH在中证银行指数基础上,在AH市场中优选“更便宜”的标的。
据统计,截至7月4日收盘,14家银行H股股息率高于A股,其中8家股息率高于5%。此外,14家H股银行股估值均低于相应A股,呈现“更高股息、更低估值”现象。
来源:Wind,截至2025.7.4,股息率为2024年静态股息率。
值得关注的是,14家“更便宜”的H股,以及招商银行A股,均囊括在银行AH指数中。该指数在中证银行指数成份股的基础上,在AH市场中每月优选“更便宜”的标的,自带轮动策略。
自2017年12月6日指数发布以来至2025年7月4日,银行AH全收益指数累计涨101.8%,同期中证银行全收益、沪深300全收益涨幅分别为75.96%、17.41%。
统计区间:2017.12.6-2025.7.4。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上述观点、看法和思路根据截至当前情况判断做出,今后可能发生改变。对于以上引自证券公司等外部机构的观点或信息,不对该等观点和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做任何实质性的保证或承诺。基金过往业绩不代表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投资者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全面认识基金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在了解产品情况及听取销售机构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期限和投资目标,对基金投资做出独立决策,选择合适的基金产品。投资者可通过基金管理人或代销机构提供的移动客户端、官网等渠道查询其基金交易、保有情况和持仓收益等信息。
来源: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