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伪史论”存在诸多逻辑错误。它往往以部分资料的质疑或解读差异,就全盘否定西方悠久的历史文明。例如,对于古希腊文明,它无视大量的考古遗迹、文献记载和学术研究,仅因某些早期资料的不确定性就断言其为虚构。这种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忽视了历史研究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历史是多元且相互印证的,西方的历史传承有着众多的证据支撑,从建筑艺术到哲学思想,从法律制度到科学成就,都见证了其发展的脉络。“西方伪史论”不过是别有用心者用来混淆视听、否定西方文明的荒谬论调,其逻辑漏洞显而易见。
本文并不是一般文章中纠来缠去的细节争论,而是会提供远超人们想象的负逻辑方法论体系,从而使任何人不仅都可很容易看穿西方伪史论认知战的全部逻辑错误的“陷阱点”,让人们清晰地看明白这种认知战是如何让人们上当受骗的,而且还可以成为揭穿和破解所有认知战的通用方法论。因此,看完本文之后,99%以上的西方伪史论者精神都将崩溃,所以特意提醒在看之前请仔细考虑清楚。
本系列文章讨论“西方伪史论”,目的不仅不是说西方历史中任何伪造的地方都没有,更不是要去否定西史辨伪的正常科学探索过程。正相反,我们的目的是要指出几个关键性的问题:
一是西史辨伪活动中普遍遭受了非常专业的认知战攻击,并且其攻击来源很可能来自境外。
二是目前主要的一些“西方伪史论”推动者,不仅不可能承担“西史辨伪”的正常科学探索任务,反而全是一些极易遭受专业认知战攻击的能力浅薄者(如果他们本身不是认知战的主动发起者的话),从最善良的角度说他们最多属于只会添乱的猪队友。
三是它愚弄了中国人民善良的爱国情感。利用“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的普遍事物发展规律,达到表面声称目的之反面效果。
四是本文最后将给出科学和严肃的“西史辨伪”真正出路和正确方法是什么。
一、建立一个广谱的破解“西方伪史论”认知战攻击的方法论体系
我前面已经发了两篇关于西方伪史论,或有些叫“西史辨伪”的文章。(参见:《如何对西方伪史论一剑封喉?》 《西方伪史论者数学成绩一定不会太好 》)
为什么我要系统地来讨论这个问题?因为坦率地说,当西方伪史论思潮最初出现的时候,我是抱持着极大的期待,希望这些人能给出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但经过大量仔细阅读相关人员的资料之后,非常失望地发现他们不仅没有提供多少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而且是存在系统性的、专业的认知战攻击现象,大量编造一般人很难发现的逻辑错误,使人们误以为他们的论点“很有道理”。
另一方面,同时有一大批西方伪史论的“支持者”以极端谩骂的态度来攻击不赞同西方伪史论的人,极力挑起社群撕裂。这也是认知作战的经典操作手法。这种认知作战的手法非常高明,远非一般人可以制造出来。它们极大地破坏了中国社会正常的思维和认知活动。
所以,作为纯科学的版主,有责任、更重要的是也有充分的专业能力来系统地澄清相关的错误。并且,纯科学版主汪涛创立的第三代科学方法,可以说就是对付各类认知战的最有效利器。所以,再次特别提请注意:如果是把“西方伪史论”作为精神支柱的人,一定要想清楚之后再看完全文,因为看完之后就会明白这个精神支柱将彻底倒塌。
在前面两篇文章的基础上,很多人希望看到的是针对“西方伪史论”者的具体观点的批评,本文就是要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西方伪史论大量的观点都是看起来有些专业,事实上也确实是以专业的认知战手法制造出来的。所以不仅是一般人,而且连专业学者也很难说清其错误在哪里。加上其支持者往往以极端谩骂的方式挑起社群冲突,就使其相关论点的澄清变得更加困难。
因为西方伪史论搞出的观点非常繁多,所以我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破解。这种认知作战就像一种蜂群战术的攻击,大量繁杂的论点攻击过来,你就算破解了一个两个,后面还会有无数的论点攻击。所以,除非找到一种广谱的、能够对其全面杀灭的抗击方法,否则是无法有效应对的。
本文会先从一个具体论点的破解作引子,然后给出认知战的基本操作手法和一般规律,从而使所有人都能知道如何去看清认知战的一般规律,再通过列举其他一些西方伪史论的破解案例,从而教会人们掌握如何应用这种破解的整套方法论,然后所有人都可以自己去有效破解各种西方伪史论的认知战攻击了。以此动员全社会所有具有严肃科学素养的人一起发起反击,只有这样才可能将这股针对中国强劲的认知作战攻势破解掉。
本文提供的方法不仅仅是针对西方伪史论认知作战的破解方法论,而且是可以破解一切认知作战的通用方法论,甚至成为一种通用的科学思维方式,在认知一切事物,甚至从事科学研究、乃至原创性的科学思维上都是极有价值的方法。
二、从“阿伽门农金面具是伪造的”说起
阿伽门农黄金面具是古希腊迈锡尼文明时期的黄金陪葬面具,属于公元前16—前11世纪的作品。某教授说这个面具是伪造的。其依据是什么呢?是面具上的小胡子。他说这种小胡子只有出现铁器剪刀以后才能剪出来,而迈锡尼文明时期还没有铁剪刀,所以证明这个黄金面具是伪造的。
这个人们一听不仅会认为太有道理了,而且会对该教授如此渊博的知识深感震撼。事实的真相是什么呢?这个逻辑推导过程是基于三类基础:基本逻辑规律、前提判断、基本事实。在该案例中:
基本逻辑规律甲:文物本身生产的时间,不能早于文物中呈现的必须要用到的某些技术出现的时间。
前提判断A:只有铁剪刀才能剪出小胡子。
前提判断B:铁剪刀出现的时间晚于阿伽门农黄金面具产出的时间。
基本事实a:阿伽门农黄金面具这个文物(先不管真假,只说有这个文物存在的事实)。
基本事实b:这个文物标称的生产时间为公元前16至前11世纪的古希腊迈锡尼文明时期。
如果认可了以上三类基础,那么很自然地就可得出“阿伽门农金面具是伪造的”这个结论。
分析以上所有的三类推理基础:
基本逻辑规律显然是非常正确的。
两个基本事实也都是正确的。
前提判断B也是对的。在中国发现最早的铁剪刀是西汉初期,在广州淘金坑遗址发现的,这已经比阿伽门农黄金面具生产的时间晚了约1000年。
问题是,以上所有推理基础中的前提判断A:“只有铁剪刀才能剪出小胡子”正确吗?从人们一般的直观感觉来说,当然应该是这样。没有锋利的铁剪刀怎么可能剪出小胡子呢?难道石器时代的人用石器还能剪出这种小胡子来,显然不可能嘛。由此,教授对这个文物造假的判断就成铁案了。
但是,正是这个最关键的前提判断A是完全错误的。
前提判断A为什么很难发现它有问题,因为人类修剪胡子的历史是一个太过边缘性的小众课题。人类何时种水稻、何时穿衣服、何时用青铜器、何时用铁器......这类主流历史问题关注的人很多,但人是什么时候开始修剪胡子的,关注这个课题的人太少了。甚至那些专业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也没多少人关注这类课题。在这样的问题上刻意造假,不仅很容易把普通人给糊弄住,甚至大多数专家也很容易被糊弄了。
人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修剪整理胡子的,或者说历史学界发现的考古证据中显示的人类最早开始修剪胡子的时间是什么时候?难道在西汉出现铁剪刀之前的全人类都只能是大胡子吗?答案可能极为颠覆人们的认知。
上面这个小玉人上唇的小胡子是不是与阿伽门农黄金面具上的小胡子太象了,考古学家们的确就是以此文物判断当时已经有修剪胡子的石器工具,远远不是只能用铁剪刀才能修剪出小胡子。知道这个文物来自哪里,是什么年代的吗?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遗址,5千年前古人类遗址,早于古希腊迈锡尼文明2千多年。难道某教授准备以这个小胡子推断中国有5千年历史的凌家滩遗址全是造假吗?
用铁器出现之前的青铜器等也可以生产修剪胡子的工具。为什么某教授刻意地要说“必须用铁剪刀才能剪出这种小胡子”,因为如果考证铁器而不是铁剪刀是什么时间出现的话,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如果这样,就不太好得出这个文物是假的结论了。
我并不肯定“阿伽门农金面具是伪造的”这个判断是某教授独立和率先作出的,但可以肯定,这是一个只有国际顶尖的认知战高手才有能力精心策划的认知战作品,甚至可以说是认知战精品:
整个精心设计的逻辑陷阱里,其推导过程的三类基础:基本逻辑规律、前提判断、基本事实有多个或绝大部分是相当专业和正确的,甚至连专业人员也会感觉其真的很专业。但精心选择在一些偏狭的、小众的知识点上制造出显得非常专业、在人们直观上也感到他肯定是正确、其实是错误的判断。
为什么我们要说这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认知战精品,而不是提出者疏忽导致的错误呢?因为其陷阱点的前提判断A是整个推导的关键和基础,任何一个稍微有点最基本科学态度的人,如果是自己想到这个判断的话,都会马上意识到得确认一下是不是真的这样,否则轻易讲出去可能就要闹笑话了。只要你稍微想到要去确认一下人类修剪胡子的历史是不是真的只能在铁剪刀出现之后,很容易就能找到太多资料可以显示出:人类修剪胡子的历史远比铁器出现早得多的大量证据。
古埃及人在公元前3000多年就开始用燧石工具修剪毛发。另外,即使是普通人也很容易马上就想到:在铁器出现之前的青铜器,难道就不能做出修剪胡子的工具吗?一旦有这个疑问,很容易就会查出迈锡尼文明就是处于青铜器时代,那就肯定不敢轻易得出“阿伽门农金面具是伪造的”这样的结论了。
当精心设计了这个逻辑陷阱之后,在呈现时一定要非常肯定地强调只有铁剪刀出现之后才能修剪出那样的小胡子。一般来说,当人们听到这个说法时,都会本能地认为该教授是经过查证后才如此肯定和确认这个前提判断的,况且这又是如此符合人们的直觉,所以极少人会对此有怀疑。
这里面显然有一个要质问某教授的问题,他作为一个学者在得出“阿伽门农金面具是伪造的”这个结论时,应该注意到其中关键性的前提判断A是整个推理的核心基础。作为一个严肃的学者,其研究过程中对核心基础肯定需要去考证一下它是否正确,这个涉及到人类修剪胡子的历史。他对这个专业的课题作过任何最基本、最简单的考证工作吗?如果任何考证工作都没有做过,为何敢如此肯定地、并且是反复强调前提判断A?并且一再认定别小看这个小胡子,正是因为它证明了整个迈锡尼文明全是造假。
这个认知战作品因为逻辑线条极为简洁,陷阱点也极为简单,事实上是很容易被发现的。但它却轻易地骗过和蒙住了几乎所有专业人员。这是为什么我认为它是一个认知战精品之作的原因所在。
三、负逻辑:全面提升认知能力的科学工具
1.负逻辑的定义及基本概念
通过上面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对破解认知战的方法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现在就可以进行一下理论的总结,从而上升到普遍性的方法论层面。
首先说下什么是负逻辑,这个是我发明的概念。说到负,当然就得对应什么是正?正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逻辑,它是从前提推导到结论。例如三段论,是以大前提,小前提为基础,然后推导出结论。而负逻辑是反过来,由结论反推前提。
就是先给出一个结论,要我们反过来去推导出得到这个结论的前提是什么。或者说,我就是想要一个什么样的结论,然后反推出要具备什么样的逻辑前提条件。所以,所谓正逻辑和负逻辑只是人们脑子里实际思维过程中推理方向的正负,所基于的逻辑基础是完全一样的。
负逻辑是我发明的概念,但负逻辑的思维方式却并不是由我发明,而是在我们以往实际的逻辑思维时经常会采用的,只是人们过去并没有把这总结成规律。例如,要解一个几何题的时候,它是给出一定的已知条件,然后要你证明最终结论。在我们寻找解题思路时,就是普遍采用的以下负逻辑的思维方式:
我要想最终证明这个结论的话,按某个逻辑思路得具备什么样的前提。
要获得这个前提的话,继续往前推按某个逻辑思路又得具备什么样的前提......
以上负逻辑的推导过程有这样一些特点:
负逻辑的反推思维路径很可能不止一个。
有可能按某个逻辑思路走到一定的阶段后就走不下去了,因此必须得尝试另外的路径。
当反推到与给定的已知条件吻合时,再按负逻辑反推的逻辑路径返回来,就是整个解题思路了。
在作题或考试中给出最后的解题答案时,不能按负逻辑的路径来写,而必须按照正逻辑的路径来写,从前提一步步推导出结论。正因如此,虽然负逻辑事实上是我们人类在实际解题过程中真实的思维过程,但在过去却不太受人关注,也没有人把这种思维过程在理论上进行系统的总结。
在反推的过程中,有些推出的前提是已经存在的,有些前提找不到,我们可能就得主动造出来,这就是做辅助线。
负逻辑从一般方法论角度有如下一些基本特点:
(1) 作为一种一般性的思维方法,因为负逻辑的反向推导过程很可能是有多条可能的路径,而每一条路径继续往前推又可能都有多条逻辑路径,所以这个思维过程有可能不是收敛的,而是会呈现指数爆炸性扩增。只有当每一条负逻辑的反推路径最后都找到可靠的已知基础时,最后才会使整个负逻辑思维过程返回收敛。这的确很有可能让一些还没完全适应这种思维方法的人产生畏惧情绪,从而使负逻辑思维过程不完整。往前推几步甚至只推一步就感觉很累、头大而停下来了。
(2) 它是一种对创新,甚至原创性思维非常有用的方法。
(3) 它是一种针对实现目标而可以寻找多种解题路径的方法。
(4) 它是认知作战的主要设计方法之一,就是先设计一个认知作战的目标结论,而后去通过负逻辑推导出各种前提,从中找到最容易设置陷阱点的前提,从而产生出一个认知战作品。例如上述案例,假设我们就是要人为设计出一个“阿伽门农黄金面具是伪造的”这个目标的认知战作品,通过负逻辑可以反推出各种各样的前提条件,最后找到符合认知战要求的整个思维陷阱。
2.认知战负逻辑的基本设计思路
根据前面案例讨论,一个认知战作品是基于三类基础进行设计的:
基本逻辑规律:甲、乙、丙、丁......
前提判断:A、B、C、D、E......
基本事实:a、b、c、d、e......
每一类基础可能只有一个也可能不止一个。
然后在这三类基础中设计整套逻辑架构。其中一定要有正确且显得非常专业的部分,这部分我们不展开讨论。只是要说明一下,正是这部分的设计可以看得出认知战设计者专业水平的高低。
关键是其中的“陷阱点”设计。所谓“陷阱点”,就是刻意设计的错误,但看起来显得是正确的。陷阱点可以是三类基础中任何一类,既可以是基本逻辑规律错误、前提判断错误误,也可以是基本事实错误。一个认知战的所有基础中,肯定不能所有的基础全是错误的陷阱点。
最高明的认知战作品,一定要尽可能多的部分是非常专业且非常正确的,但在极少数甚至只有一个点上是精心设计的陷阱点。只要一个陷阱点的错误被发现,整个逻辑链条事实上就被全部推翻了。所以,陷阱点虽然可以有多个,但最好是只有一个,即使多个也应尽量少。因为陷阱点越多,越容易让人发现错误所在。当存在多个陷阱点时,往往会尽可能进行模糊处理,以减少被发现的机会。
关于认知战陷阱点的设计选择原则是这样:
尽可能小众、偏门、冷门的专业领域。前面案例的人类修剪胡子的历史专业问题就是这样。
跨专业攻击。要想骗过专业人员是很难的,所以,要让专业人员都很难搞清楚,很难揭穿这个认知战作品中的陷阱点,最好是选择表面讨论的题目专业之外的其他专业领域,但又有很自然的相关性。越是专业的人员,越是不会轻易对自己专业之外的问题发表意见。所以,一旦采用跨专业攻击手法,往往会把这个领域专家级的人员都给唬住。
或者明摆着看出这个东西是错误的,想反驳却不知从何说起。而陷阱点所在专业领域的人员,因为又不了解主要讨论领域的专业知识,对他来说也是跨专业的,所以也不敢发表意见。甚至在很明显感觉自己所在专业领域的陷阱点是错的,还以为对方讨论的主题与自己常规的专业知识有不一样的地方,因此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跨专业攻击还会让人们感觉认知战的攻击者知识很渊博、很专业。
需要特别强调一下,跨专业攻击是一种往往能把专业群体都给搞懵的、非常凶悍的认知战攻击手段。尤其是中国的知识界往往专业面太狭窄,稍微搞点跨专业的东西,就很容易把中国知识界里的专家、甚至顶尖级别的专家都能给搞懵了。
简单总结一下,跨专业攻击就是要能够做到:
(1) 让主专业人员搞不懂,不敢说。
(2) 搞懂了,想说也说不清。
(3) 让跨专业人员看出破绽了也以为自己没全搞懂,也不敢说。
(4) 对反对他们的人进行人身攻击和极端的谩骂,让完全搞懂了的极少数能说清楚的人还是不敢说。
最近有一个视频在网上引起很大反响,就是北京大学某教授说自己在中国开会什么话都敢说,很自信。因为别人会的自己都会,别人不会的自己也会。但到美国开学术交流会时却话都不敢说,人家会的好多东西自己完全不懂。对此不同的人有很多不同的解读。虽然我没与该教授一起参加美国的学术交流会,当然不能肯定他遇到的情况一定是什么样的,但我十有八九可以肯定,他遇到的问题基本都是属于跨专业的东西。
并不是说这些东西在中国没人懂,而是因为中国知识界普遍专业面、知识面太狭窄,而美国知识界在这方面要好很多。美国知识界谈的跨专业的东西,在这些专业领域其实都是常识性的,甚至是极浅显的知识,例如用最新的某种人工智能工具研究人口问题,但中国学术界听到这类跨专业的东西立马就彻底懵了。因为这种情况我遇到的早就不是一个两个了。
但在美国跨专业的人还没有一个能超过我的专业跨度的,因为我已经跨了当代人类科技的所有专业领域。一切跨专业问题,或者从认知战角度的跨专业攻击,都是属于第三代科学极小、极小的子集,全都在第三代科学“全球一小时高超音速打击”火力覆盖范围之内。这也是我可以轻松应对所有跨专业攻击的底气所在。
一旦对中国学术界采用跨专业攻击的模式进认知战,攻击者往往可能非常猖狂地公开叫板:我提出的观点很开放,欢迎专业人士来批评。但我的观点已经出版这么长时间了,你看,没有一个专业领域的人士有胆量和能力来指出我错在哪里。
尽可能符合人们的日常直觉。直觉明显感觉到是真的陷阱点就比较容易瞒过大多数人。他可以用“显然如此”“谁都明白的常识”“连这都不明白吗?”等话术来让这个陷阱点被人们不敢不接受。
将陷阱点的逻辑观点相对模糊处理。这样其他人即使觉得有问题,也说不清问题到底该怎么解释。例如以博物馆看到的展品很新,作为其造假的论据,这个明显有问题,但即使专业人员可能也很难说清其问题到底在哪里。后面我们会在更多案例中详细解释这个陷阱点的破解之法。
其他......
3. 以负逻辑找出“潜藏假设”和完备的三类基础
在一个认知战的完整逻辑中,有些是其明确表达出来,但并不是所有三类基础全都这样,它们可能作为“潜藏假设”而存在。例如前述例子中,前提判断B:铁剪刀出现的时间晚于阿伽门农黄金面具产出的时间,与基本事实b:这个文物标称的生产时间为公元前16至公元前11世纪的古希腊迈锡尼文明时期,都没有在其视频中直接讲到。当然,有可能他在其他地方提到过。但要得到最后的结论,其逻辑链条必须完备。所以,先不管其对错,通过负逻辑思维工具,一定要把其推导的逻辑链条上所有的基础全都明确地写出来。
只有全部明确地写出来了,下一步才能对每一个基础逐一进行认真地检查,看其对错。尤其要注意的是前面陷阱点设计中提到的常规设置规律,以此找到陷阱点位置。对如下地方要特别注意:
特别小众的偏门专业知识点。
跨专业的地方。
直觉认为肯定如此,尤其是对方特别强调这是谁都清楚的常识的地方,并且还强调一定要回归常识的地方。
论点模糊且带有情绪之处。
其他……
符合以上条件的地方,很可能就是陷阱点所在位置。然后对其进行专业考证,一般即可迅速发现问题所在。
四、以负逻辑全面破解西方伪史论
一旦人们常握了负逻辑的整套方法论,就可以迅速找出陷阱点,全面地破解西方伪史论的认知战攻击。我们根据以上方法论体系,再多举几个应用案例,人们即可比较容易掌握相应的方法。
1. 对荷马史诗的质疑
为了制造“荷马史诗是假的”认知战作品,西方伪史论提出的理由是:荷马是一个盲人且不识字的文盲,他怎么可能背下700多万单词这么大规模的史诗?
如果直接来看,这种质疑的逻辑人们很可能脑子一下就被搞晕了,或者觉得很有道理,或者即使觉得没道理也不知道该怎么应对。如果我们以系统的方法论来应对,条理马上就会非常清楚了。
我们先以负逻辑清理出上述质疑的完备的三类逻辑基础:
基本逻辑规律甲: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不可能记住太多内容。
基本逻辑规律乙:史诗类的文学作品不能由一个文盲完成创作。
前提判断A:以人的具体记忆能力记住700万单词的史诗是不可能的。
基本事实a:古希腊文明中声称的荷马史诗的创作者荷马是一个文盲且眼瞎的盲人,说唱艺人。
基本事实b:荷马史诗有700万单词。
一旦完成上述完备的三类逻辑基础的重建,对其逐一进行检查的话就会发现:
基本逻辑规律甲、基本事实a、b都是正确的。基本逻辑规律乙有一些模糊,但整个质疑其实包含两个部分:第一个是质疑荷马史诗是否由荷马创作,第二个是作为一个眼盲且文盲的人,不可能记住700万单词的史诗。乙只对第一个结论起作用。对第二个结论,关键性的逻辑点是在前提判断A,以人的记忆力记住700万单词史诗真是不可能的。这条正确吗?
人能记住多大规模的史诗这是一个非常小众的专业领域。
本来是对荷马史诗的创作考古问题,转换成一个人类记忆力的问题,这存在跨专业攻击的嫌疑。
所以,一旦我们以专业的负逻辑方法论完成上述逻辑基础重建,马上就会发现最大的陷阱点嫌疑很可能就是前提判断A。那么,如何解决这个小众的专业问题呢?那就是得考察在古代,说唱艺人的记忆力到底是什么水平。
一旦找准考察专业领域和对象,马上就会发现在古代或近现代,在相对落后的地区,说唱艺人记住规模极为庞大的史诗根本就是一个普遍规律。事实上,最初以口传的史诗记载历史是很多民族的共同特点,中国藏族的史诗《格萨尔王》有100多万行,2000多万字,最初也是口口相传,并没有记载到纸上。至今能找到有书面记载的只有40万行,即使如此其规模也相当惊人,并且远超出我们今天人们的直觉了。这部史诗比古代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荷马史诗(《伊利亚特》15693行、《奥德赛》12110行),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20万行)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多很多。
为什么要用史诗的方式?就是为了容易记住。中国少数民族还有另外两大史诗,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20万行),蒙古族史诗《江格尔》(10万行)。这些最初靠世代口传的史诗规模都不亚于《荷马史诗》。古代的史诗达到这种规模,并且只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根本就是一个普遍现象。那时的人们根本没有今天互联网时代这么多的信息,靠演唱这些史诗吃饭的艺人从小到大整天整年地都在背这些诗。
已辞世的《格萨尔王》说唱老人桑珠生前曾创造了一项纪录,他说唱的每部故事平均50个小时,个人累计录音超过2000小时,内容基本涵盖了《格萨尔王传》的故事全貌。这就是说如果桑珠每天唱5到6个小时,把整个史诗全唱完也要一年多时间,这些庞大到难以想象的内容全在这些史诗说唱艺人的脑子里存着。与此相比,总计区区不到3万行,700万字的《荷马史诗》被创作出来并被记住哪有任何不可克服的技术障碍存在?
一旦完成上述专业考察,这个认知战作品马上就被完全破解了。
2. 以耕地面积对应的粮食产量决定的人口数量,否定古希腊的文明创造能力
这是一个相当精致、破解难度极高的认知战作品,不仅专业跨度非常大,而且陷阱点的发现难度也相当高。更重要的是:不仅存在故意设置、很容易被注意到的虚假陷阱点,而且真正的陷阱点从纯粹的学术上来说还是有可取之处的相当高正确性的。
该作品三类基础的负逻辑重建如下:
基本逻辑规律甲:人类文明创造需要一定的临界人口数量支持。
基本逻辑规律乙:粮食产量决定人口数量。
基本逻辑规律丙:耕地面积决定粮食产量。
基本逻辑规律丁:所有农业时代人类文明创造的临界人口数量是一样或非常相近的。
前提判断A:希腊地区山多地少,粮食产量有限,能用自有耕地养活的人口很少。
前提判断B:古希腊可以通过贸易来从其他地区购买粮食。
前提判断C:古希腊从外面购买粮食的主要来源是古埃及。但古埃及的耕地面积同样有限,能生产的粮食除自身消费外,不足以支撑古希腊人口太大的扩增。
前提判断D:各个级别的文明创造对应的临界人口数量具体是多少很难确定,但可通过对比中国相应时代的文明创造中心人口数量,无论怎么算都是数量级地远超过古希腊以各种假设计算的最大可能的人口数量。由此判断古希腊最大可能的人口总量远不足以达到文明创造的临界人口数量。
基本事实a:古希腊在地理上与今天的希腊差异不会太大。今天希腊的可耕地面积数据。
基本事实b:古埃及耕地面积稍有些复杂,因为尼罗河三角洲因泥沙沉积导致三角洲面积发生变化。在各种假设情况下的耕地面积数据。
基本事实c:古希腊与古埃及时代主要的粮食品种及单产数据。
在呈现这个认知战作品的时候,攻击者特意对各个耕地面积、粮食单产、粮食总产量数据等等进行大量的详尽计算,并且提供中国同时代各个文明创造中心的数据。这些计算和提供的数据基本上都是真实的,计算过程也没有太大问题。
基本逻辑规律乙、丙都肯定不会有问题。
前提判断A、B不仅正确,而且是现在中外历史学界普遍认可的说法。
这个认知战的极其狡猾和破解之困难之处还在于:前提判断C其实是错误且相对比较容易注意到的。古希腊的贸易范围东达黑海沿岸,西至整个地中海沿岸,南达美索不达米亚,并不只是仅能从古埃及购买粮食。但问题在于,要真正有效地攻破C非常困难,很难说清楚。
况且,即使你攻破了C,还是不足以真正破解这个认知战作品。那只是使古希腊可养活的人口在数量多一些,不仅不足以解决这个认知战的根本问题,而且还会使可能的争论陷入泥潭。因此,这是故意卖个破绽的假陷阱点。
基本事实a、b、c也都没有问题,或即使有细节上的问题也是非常次要的。
尤其是基本逻辑规律甲:人类文明创造需要一定的临界人口数量支持,这个不仅显得非常专业,有创新性,一定意义上说也是非常正确的,而且从人的直觉上来说太正确了。更重要的是,他会让越是专业的人士,越会更容易联想到原子弹爆炸的铀235临界质量问题。如此专业的规律呈现,基本上很容易就把绝大多数历史专家给搞懵了。
以上三类基础不仅数量多,专业性还都比较强,还故意设置了假陷阱点,真陷阱点还从学术上说有相当高正确性。这就让查找真正陷阱点命门的难度大大增加。但请牢记,并且请回去再看一下我们前面所说的陷阱点设计原则就会很容易发现:
基本逻辑规律甲专业跨度极大,其知识点因容易联想到原子弹爆炸的临界质量,这个知识点相对比较偏,尤其对历史专业人员更是如此。另外它相对比较模糊,并没有提供文明创造对应的临界人口数量确切数据,同时,又以前提判断D加以保护。仅凭这些就可初步断定,这就是设置陷阱点的最佳位置。
要破解这个陷阱点,我们就得先来全面系统地深入分析一下原子弹爆炸的临界质量是怎么回事,然后就可从中找到专业的破解途径。
铀235临界质量为52公斤。那是不是只有达到这个临界质量才能实现原子弹的核爆炸呢?并不是。如果其能量完全爆炸释放,相当于约100万吨TNT当量。但是,实际的铀235原子弹当量远小于这个数值,甚至有战术核武器仅为10吨TNT当量,这就是美军用无后座力炮发射的M388战术核弹。整个M388弹头的总质量只有34.5公斤,就算全是铀235也达不到临界质量。之所以能制造出远小于铀235理论临界质量的核武器,其原因是两个方面:
一是核爆炸存在效率问题,并不是原子弹中的所有铀235全都会裂变释放出能量的。例如第一个实际使用的原子弹,在广岛投放的小男孩,中心的铀235有64公斤,但最后真正裂变释放能量的铀235只有1.2%左右。因此,虽然其理论最大爆炸当量大约为125万吨,但其实际爆炸当量只有1.5万吨。不过这也不少啦。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铀235理论临界质量是有特定技术条件为前提的,就是常温常压下的密度、完美的圆球体、无中子反射因而从表面射出的中子都不再起作用、完全是铀235自然衰变提供初始中子源等。临界质量的真正核心逻辑是核裂变过程中的中子增殖倍数要大于1,而影响这个核心参数的技术条件是有多个的。
一旦明白了以上原理,就会明白铀235的实际临界质量是可以通过各种能改变中子增殖倍数的技术手段加以改变,从而可以极大减小其实际临界质量的。这些技术手段有:
在球体表面增加中子反射层以减少逃逸。
内爆压缩提高密度。
高纯度减少中子损失。
高浓度中子源极大增加初始中子数量主动触发。
这些技术手段就是要大幅提升中子利用效率或增大中子数量,最终使实际使用的铀 - 235 临界质量远低于一般技术条件下的理论计算值。
一旦完全明白了铀235临界质量,以及如何极大改变它的基本技术原理,就可以有效破解以上认知战的陷阱点了。问题是在于与基本逻辑规律甲高度相关的基本逻辑规律丁。
如果是原生型文明,要实现文明创造的确需要一定的可能相当高临界人口数量的。具体是多少现在并没有历史学家给出研究结果,这个认知战的提出者也没有给出任何实际数值。这个理论判断只是一个猜想,但我们权且认可这个猜想是有道理的,并且值得深入研究。
但关键问题是,对于外来型文明,是通过学习吸收引入外来的文明创造,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多的改进提升,这就会极大地减少文明创造的临界人口数量。会减少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可以毒攻毒,用前提判断D完全相同的逻辑,找到一个确切的实际历史案例,并且就是中国的实际历史案例来说明。
(1) 佛教是北印度原生创造的,对中国来说是外来型文化。引入这个文化的临界人口数量是多少呢?不好意思,仅唐僧一人去印度,就把当时佛教经典接近整体搬移引入了中国。也就是说,无论原生型文明创造的临界人口数量是多少,对于外来型文明来说,其文明学习和改进型创造的临界人口数量即使存在,其具体数量也可以减少到1个人这种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而历史学界早就公认,古希腊文明是外来型文明,不是原生型文明。这是为什么不把古希腊称作文明古国的根本原因所在。
(2) 原生型文明和外来型文明并不是绝对的。很少有绝对原生的文明创造。在农业文明时代,相对来说,美洲的封闭性最高,中国次之,而中东和北非地区在地理上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地区。中东是欧、亚、非三大陆的交汇处,且无险可守。可以说,中东地区及周边就是一个欧、亚、非三地的文明搅拌器。所以,用临界人口数量来分析这个地区的文明发展本身就是不太合适的。
(3) 不同文明创造,需要的人口数量是不一样的。如果是发展工业生产,产业链越庞大,需要的人口数量就越多。但对于数学和逻辑等纯理论的发展,只需要一小群专业人员相互交流就足够了。古希腊文明最重要的成就,正是数学和逻辑理论,对整个科学文明的发展来说,我们并不太关注它在其他方面的创造。英国的工业革命需要的人口数量非常大,而牛顿经典力学的科学革命,就只有英国皇家科学院等百十来号规模的人真正参与了。
(4) 越是涉及应用层的科学技术,其发展需要的人越多。而越是涉及更底层的、应用最普遍、最基本、最伟大的科技突破,其实需要的人越少,甚至是个人行为。互联网产业的发展,需要的工程师数以百万计。但最初TCP/IP的设计,也就两个教授个人全部独立完成了。所以,不要简单地以为人口数量越多,文明创造就越伟大。越是最伟大的底层文明突破,越可能就是个人行为,与人口数量几乎没关系。
3. 以博物馆里文物看起来太新、太白来指责其“一眼假”
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前面《如何对西方伪史论一剑封喉?》一文中已经指出了,为什么不能用博物馆里的文物看起来的新旧来判断其年代。因为从文物发掘到放进博物馆里,中间有一个非常专业的“文物修复”环节。文物修复在相当大程度上说就是尽可能“抹去出土文物的岁月痕迹”,使在博物馆里展现的文物尽可能接近刚生产出来,至少也是刚入土,而不是刚出土时的状态。
但是,仅仅以上知识可能还是不足以完全消除以上认知战攻击。我们还需要澄清几个知识点。因为即使同样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中国的陶器黑黢黢的,而中东和北非地区的陶器文物却白净得多。相关认知战攻击的陷阱点说中国陶器文物黑黢黢的样子,是因为在土里埋的时间长造成的。这个说法大错特错!
陶器是主要用于饮食的器物,所以必须了解中国与其他地区在主要农作物、饮食习惯上的重大差异。
中国古代主要驯化的农作物是水稻,可食用部分是大米。大米做成食物基本上都得采用蒸煮的方式。即使是中国驯化的其他作物,其食物制作也主要都采用蒸煮的方式。所以,中国的陶器在使用中是天天要用柴火来烧烤的。这个饮食习惯也使得我们普遍采用热食的方式,酿造的酒也都是煮熟之后的热酿,而不像葡萄酒那样冷酿。为了方便烧烤,中国的陶器有很多会有脚,最初是三个脚,这到后来采用铜器时演变成四只脚的鼎。
入土前的使用中烧烤过的痕迹
因生活中使用的陶器长期被柴火烧烤,烟熏火燎,我们今天看到的陶器文物在入土之前,其实早就已经被烤得黑黢黢了,而不是在入土之后经岁月磨砺变得黑黢黢的。如果是去看那些制作陶器遗址出土的,因制作不成功被废弃的陶器,他们没有被使用过,同样可能是很干净的样子。
这个广州南汉二陵博物馆收藏的西汉南越时期的陶器也挺干净的啊,不象刚出土,而是象刚出炉的样子。难道仅仅因此就说它“一眼假”,所以广州南越历史是伪造的吗?
中国之外其他很多地区主要是冷食习惯,即使是面包和烧肉等热食的食物,也主要是采用明火的烤制方法,并不是放在陶器里进行烧烤加工,因此,他们的陶器文物在入土之前,极少会经历烟熏火燎。如果要进行对比也不是不可以,但应当与中国制作陶器的遗址附近出土的、因制作不成功被废弃的、从未被使用过陶器进行对比。
文物入土后当然会受环境影响而出现各种变化。但这显然与环境的不同而出现差异。因中东和北非地区气候干旱,受影响客观上会比在中国入土文物要小。因此,以文物表面各种受腐蚀程度差异来评估双方文物的入土时长就会不太可靠,这样其证据力就会被弱化。
五、科学和严肃的“西史辨伪”真正出路和正确方法
本系列文章到此接近尾声了,有位网友在前面文章留言说,西方人对我们在很多问题上搞双标,“西史辨伪”只是要去争取一个公平的标准环境。我们并不是要去否认西方人存在伪造历史的行为,问题在于当中华民族处于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看待和处理这类现象。
1.假作真时真亦假
本文所有的分析,并不是在证明来自古希腊的相关文物就一定是真的,只是说指责他们伪造的证据在自身逻辑上就站不住脚。无论如何,如果在中国不断流行的“西史辨伪”证据全都在自身逻辑上就是错误的,其结果就是中国“西史辨伪”一定陷入被人嘲笑的境地,整个中国学术界的能力都会被人深度质疑和抬不起头来:你看你们干得都是些啥事情,那么简单的自身逻辑错误都发现不了,你们还有脸谈个鬼的“西史辨伪”?
无论如何,本系列文章无可质疑证明的是:无论对“西史辨伪”问题如何看待,目前所有主流的“西史辨伪”引领者们,不仅都完全不具备任何防范他人认知作战的能力,而且会轻易地将他人的认知作战主动引进来,因此其没有任何资格和专业素养来引领这个工作。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保护西方造假行为不被有效发现的最好方法,就是采用认知战手段主动地大量制造错误的“西史辨伪”说法并在中国流行。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真假相混,自然就可以真假难分。最后当真正发现了确实造假的行为时,也很难让人信服了。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过犹不及,物极必反。让人犯错的最好方式,不是把你直接推向错误的方向,而是把你向最正确的方向推过头。
2.正确的路径
最好的途径,当然还是拿已经被西方人官方自己认可了的造假行为来讨论。美军很早宣称其空空导弹AIM-120有双脉冲发动机、F22升力系数是2.0、F22上使用的F-119-PW100型涡扇发动机的推重比为9-10......现在美国官方已经自己承认:
AIM-120没有双脉冲发动机。
F22升力系数只有1.6左右。
F-119-PW100推重比只有7......
美国官方自己承认的美军武器装备造假的案例远不止以上这些,包括核潜艇使用特种钢材的数据,F35的大量数据等。
日本也官方正式承认了很多工业产品的数据长期造假,“工匠精神”变成“躬匠精神”(鞠躬道歉的“躬”)。
但是,对以上他们的造假行为,我们过去是否完全不知道?不一定。我们过去大吵大闹地去公开说过吗?从来没有。
结果是什么?我们就是接受双标进行追赶,最后把对方远远甩到后面,最后把对方逼得实在受不了啦才不得不公开承认。因为如果不承认,美国内部就会要求美国军方按原来造假的武器装备数据与中国军队较量,那就完蛋了。所以他们才不得不公开承认数据造假,否则是自己太吃亏了。
因为中国乒乓球太厉害,国际乒乓球组织不断地针对中国球员修改比赛规则,对中国球员搞双标。结果是什么?中国乒乓球还是发展到无敌的境界,不断地包揽国际大赛的全部冠军。
回到历史是否造假的课题。如果西方存在历史造假行为,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迫使对方自己不得不公开承认?
路径很简单,努力地发展我们自己,在第三代科学文明时代引领全世界,把对方远远甩到后面去。到最后对方不得不正视,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文明发展路径,不得不向中国低下头来学习的时候,他们自己就会被迫公开承认的。
在此告诫所有“西史辨伪”者们,学会闭上你们已经被负逻辑方法论充分证明没多大本事的嘴,先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纯科学,作者:纯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