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曾被预言“完蛋”的经济指标如今却看似越来越健康。曾几何时,高债务、贸易摩擦等问题让美国经济前景黯淡。然而,近年来其失业率持续下降,就业市场呈现出强劲态势,这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坚实基础。同时,一些关键产业如科技、金融等依然保持着强大的活力,不断推动创新和发展。尽管债务问题仍存在,但通过合理的政策调控和经济结构调整,美国经济在困境中展现出了一定的韧性和适应能力,似乎正在逐渐摆脱曾经的危机预言,向着更加稳定和健康的方向发展。
本文来自:肖小跑,原文标题:《美国那些被预言会遭“毁灭性打击”的经济指标,怎么看起来越来越健康?》,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今天写点大家可能不爱听的。
当懂王“解放日”宣布全球关税政策时,专家们的预测几乎是一边倒的:通胀会飙升,失业率会上升,股市会崩盘,小企业会倒闭。我当时也觉得这逻辑挺合理的——关税就是税,最终还是消费者买单。
但几个月过去了,美国失业率依然保持在4.1%的历史低位,GDP预期2.5%,股市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又创了新高。那些被预言要承受“毁灭性打击”的经济指标,看起来都还挺健康的。
这时候考验经济学家“成功预测过去五次衰退中的九次”技能的时候到了:且看大家会用何种姿势继续坚持自己逻辑。比如“莫急,真正的影响还没开始,等企业库存消化完,等关税真正传导到终端,你们就知道厉害了。”
但这次可能还真的不太一样。
这次的问题不在于经济学家是不是有真功夫,而在于我们已经生活在两个平行宇宙里——一个是由数据构成的真实世界,另一个是由叙事构成的媒体世界。
最近看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图表,来自美国小企业联合会的调查。把调查问题分成两类:一类是“硬数据”(就业数据、投资活动、消费等),另一类是“软数据”(比如对未来的情绪、预期、信心)。
您猜怎么着?
每当有民主党总统在台上,这两条线就会分化:“软数据”偏离硬数据,开始头也不回地走低;而每当共和党总统上台,这两条线立马就合拢了,软硬数据知行合一——这该咋解读呢?
我们得承认一个现实:这是个“事实”稀缺的时代,事实比独角兽还稀缺。“事实”本身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对“事实”的阐释权。媒体和专家们不是在报道经济,而是在“创造”经济叙事。
这种叙事的力量有多强?强到能让同样的4.1%失业率,在不同政治背景下被解读成完全不同的经济信号。
强到能让人相信,股市创新高是因为“投机泡沫”,而不是因为企业盈利能力确实很强。
但事情的核心并不在于左派右派谁更诚实,而在于我们的认知机制本身就有问题,在AI时代这个缺陷会更明显。“人类天生就不是理性的信息处理器,我们只是故事的消费者”(卡尼曼)。
当然啦,咱不能为懂王唱赞歌。关税政策确实有长期的负面影响,制造业的重新布局也确实需要时间。
我想说的是,当媒体叙事和数据现实产生分歧时,至少先问问自己:我到底愿意相信什么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