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提供具体的内容呀,没有内容我怎么写 200 字的描述呢?你可以详细说说相关的事件、情境、话语等,这样我才能准确地进行创作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西坡原创,作者:西坡,题图来自:AI生成
我想说这句话很久了。
这个时代的总体趋势就是:装都不装了。可能全世界都是这样,但我无意在远近内外之间做对比。因为很难做定量分析,硬要分析的话,很可能只是预设结论之后的材料汇编。
不如干脆承认,这就是我的一个感觉。我相信有“时代精神”这么一个玄乎而微妙的东西存在。
“在同一个人身上存在着两种真实:一种是被强行隐藏于地下的个人真实,还有一种是充满时代精神的整体真实,散发着报纸的气味。前一种真实很难抵抗后一种庞大势力的冲击。”(S.A.阿列克谢耶维奇)
我们的精神世界远非自己想象的那么自觉自主,很多时候我们的“思考”与“感受”只是在对外部灌注进来的杂七杂八的东西做一个排列组合。
世界已经进入到“只有世界史”的阶段,尤其是情绪、情感、精神这些东西的传播,已经没有太多国界的区分。除了极个别十分封闭的国家,或者不太封闭的国家里十分封闭的人群,全世界的人们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沐浴在同一碗精神的“原始汤”里。
“原始汤”(Primordial Soup):在远古地球(约38亿~40亿年前)的海洋中,由简单的无机物在能量(如闪电、紫外线)作用下合成出复杂有机分子(如氨基酸、核苷酸),最终形成了生命最初形式的“化学环境”。
这是一件好事。大家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了,谁也不是天神下凡,谁也没有灵丹妙药。只要放在同样的技术与人文环境下,人性的表现大同小异。
这也是一件坏事,那就是容易破罐破摔。
欧洲在启蒙运动的时候,对遥远的东方有过盲目崇拜。比如伏尔泰称赞孔子胜于基督,视中国为没有宗教神权压迫的“理性王国”。
众所周知,后来我们又把类似的盲目崇拜还给了西方。
这些盲目崇拜本身都有不少偏离事实的成分。本质上都是一种理想化的自我投射,把对方当成一种乌托邦,而忽略了每个社会自身的演绎逻辑与复杂性。
但是这种乌托邦想象并不全是坏事,它促使一个社会的成员对自身提出要求。哪怕对方不如想象中那么好,但我自己朝着那个好去努力,最后得到的好处还是自己的。
所谓人生若只如初见,两个人初次见面,有想象有好奇有兴奋,为了想象中的对方,去呈现更好的自己。这份交流不全是真的,也不全是假的,想象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关键是,什么时候愿意往好的方向去想,去装,去努力。
Fake it till you make it.很多时候是这样的。
接触日久,面纱揭开,雾霭散去,双方都露出丑陋的模样。这丑陋也不全是真的,熟悉会生出轻慢,都不愿意像当初一样高看对方一眼,于是自己也都矮了下去。
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具体的人,我现在挺害怕对方不跟我装了,心想“你还是装一装吧”。愿意装,说明你对我,对自己,对这份关系还有所期待。
有些初入社会的年轻朋友不了解这一点,遇到别人跟自己“敞开心扉”,说的保守了,干脆是连底裤都脱掉,还觉得对方“什么话都跟我说”“信任我”“不藏着掖之”。殊不知这种情况多半是,对方在拿你当情绪垃圾桶,这是一种轻视,因为你没有威胁甚或方便拿捏。当他真的有捞一票的机会的时候,并不会跟你分享。
鉴别对方是真性情还是拿你当情绪垃圾桶很简单,就是看对方在他的上位者面前是什么表现。
不过面对一个装都不愿意装的时代,还是有点麻烦的。
愿意装的时候,还是承认有一套价值标准在哪里。
装都不装了,则是赤裸裸的丛林法则,你能奈我何?
昨天一个朋友说:“关于那啥事件,你倾向于真相是什么啊?感觉自己目盲耳聋心也堵得慌。之前也发生过很多类似的事情,也看到质疑的,没时间深究,时间一长当然也就都忘了,这样下来自己始终不知道作为一个人真的有什么权利。好好活着如果只是吃好喝好睡好,又很浅薄,可是每次看了一堆分析只感觉疲惫。”
我说我也一样,每天和无力感相处。作为一个码字为生的人,很多时候我都懒得分析了。
但是回头想想又不甘心。总还是得想点什么,写点什么。哪怕对时代毫无作用力,至少在自己心里打个结。结绳记事。
今天这个结,就打到这里吧。最后提醒大家,如果对自己有好处,该装的时候还是要装一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西坡原创,作者:西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