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一场演出飞赴一座城市”,如今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旅行方式。刚刚结束的端午假期中,北京国家体育场、上海浦发银行东方体育中心、南京奥体中心等多个地标性场馆内人潮涌动,凤凰传奇、陈小春、周深等歌手的演唱会接连上演。跨城观演已成为热潮,推动了假期经济的快速增长。演出经济,作为激发旅游消费、拉动内需的重要引擎,正释放出强大的活力。据统计,过去三年,全国演出市场总收入突破千亿元,展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这一增长背后,不仅是消费需求的不断释放,也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城市文化的推动。近年来,多个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扶持演出项目、演出场所建设及演艺空间打造等,进一步推动了“演唱会 文旅”消费模式的兴起。
政策扶持激发消费引擎
演出经济不仅是消费潜力释放的关键,它也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繁荣文艺事业的重要力量,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早在2023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中提出,要积极引导戏剧节、音乐节、艺术节和演唱会等文艺形式的健康发展,进一步丰富“演出旅游”等业态。
在中央政策的引导下,利用大型演唱会等文艺活动激发文旅消费活力,已经成为各地推动经济增长的共识。2024年12月,江苏省发布了推动全省营业性演出市场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表示对引进国内外高水平、高能级的大型演唱会、音乐节等活动的主办单位,将实行“免申即享”“直达快享”的财政奖励政策。
今年3月,海南出台了新修订的措施,积极支持旅游演艺项目,对于在海南持续演出超过三年的项目,且符合相关要求的,给予50万元至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四川省则在4月出台了2025年演艺活动奖励政策,明确对在四川举办观众超过5000人的大型演唱会、音乐节等,依据门票销售情况和票房收入,给予150万元至500万元不等的奖励。
“各地出台财政奖励政策,主要是看重演出经济对地方经济、文化和消费等多维度的推动作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鹏认为,支持“演唱会 文旅”产业的发展,可以延伸消费链条,激活当地消费,并进一步转化为持续推动消费增长的长期动力。
在潘燕看来,政策倾向于支持高质量、高能级的项目,对于丰富演出市场的供给,激发文化消费的潜力至关重要。通过引进知名演出经纪公司,推动公共空间转型为演艺场地,持续孵化新兴演艺业态等举措,可以全面提升城市文化消费的活力,助力构建更具竞争力的演出市场。
# 演出流量助力城市文旅消费
从周杰伦的演唱会让海口成为网红城市,到刀郎的巡演点燃广西南宁的文化热,再到薛之谦的演出让浙江衢州成为热门话题……近年来,演出经济不仅通过现场的沉浸式体验制造话题,还借助社交媒体的裂变效应,将城市品牌与文旅资源推向更广泛的受众。
在全国范围内,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依托其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地位、成熟的场馆设施以及庞大的消费群体,牢牢占据着演出经济的“第一梯队”。
数据显示,上海2024年共举办了57238场营业性演出,其中281场为大型演唱会和音乐节,较去年增长44.8%;全年票房收入达51.7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上海正稳步迈向“亚洲演艺之都”的目标。
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不仅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有丰富的文艺资源和成熟的演出市场。去年,北京举办了5.7万场营业性演出,吸引了超过1280万观众,票房收入超过39亿元,场次、观众及票房收入均呈现显著增长。
同时,成都、青岛、杭州、苏州、海口、贵阳等热门旅游城市,也在政策支持和文旅融合的双重优势下,积极推动演出经济的发展。这些城市通过演唱会等活动,不仅激发了短期消费热潮,还推动了以文化为核心的城市品牌升级。
例如,成都创新推出“跟着演唱会去旅行”的活动,结合当地景区景点,策划了以演唱会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吸引游客和歌迷参与,同时通过政策资金支持,免费赠送演出门票持有者参观博物馆等,进一步实现演出流量向城市文旅消费的转化。
潘燕表示:“对于城市来说,重要的不仅是如何将短暂的流量转化为情感记忆,还要使人们从‘为一场演出赴一座城’到‘因一场演出恋上一座城’,从而打造更具持久竞争力的城市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