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新加坡这么热,却能成为世界最宜居城市之一?
创始人
2025-07-10 08:24:00
0

新加坡虽热,但能成为世界最宜居城市之一,原因众多。其高效的城市规划是关键,先进的空调系统遍布城市,确保室内环境舒适。绿化覆盖率极高,众多公园和绿地提供了凉爽的休闲空间,调节气温的同时也净化空气。完善的公共交通网络让人们出行便捷,减少了因交通拥堵带来的闷热感。新加坡注重公共卫生,清洁的环境减少了病菌滋生,保障居民健康。再者,其多元的文化氛围和优质的教育、医疗等资源,让人们生活得充实且安心,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新加坡在炎热的气候下仍能成为宜居典范。


最近,全国各地都在上演或像隔水蒸笼、或像空气炸锅的热浪大片。


一进入7月,国家疾控局和中国气象局就联合发布首个国家级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和健康提示,一边预警一边喊话大家别硬撑;


同时,中央气象台也不手软连续拉响高温黄色预警,除了家喻户晓的火焰山那片(新疆南疆盆地和吐鲁番等地),从河北、河南到湖北、湖南,再到福建、广东,都在全线发烫,出门走三步就得喝五杯冰水,走个三十步有可能直接被物理劝退——中暑!



不仅是咱们这儿,欧洲那边也热傻了。


6月以来,欧洲多国气温持续突破40摄氏度,夜间也难得清凉。铁路停运、学校停课、公共交通瘫痪,巴黎的埃菲尔铁塔被热到直接弯曲偏斜,甚至已有多地报告与高温相关的死亡案例。


但欧洲大多数家庭,居然没有空调——整个欧洲的空调普及率只有20%左右。但这两年不同了,“高温”实打实地暴击了欧洲:不装空调,真的会出事。(要装就装中国空调)



就在大家为热叫苦连天的时候,有一个地方吸引了我们的眼球——新加坡


新加坡位于赤道附近,全年高温、高湿,365天几乎每天中午温度都会超32℃,晚上也不会低于24℃。湿度更夸张,年均82%,清晨逼近90%,一出门就是一口刚开锅的黄梅天。


更别提因为人口和建筑密度极高,新加坡的城市中心比郊区平均高出5~7℃,到了晚上还有“夜间热岛回流”……


但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新加坡硬是常年占据“亚洲最宜居城市”排行榜的前几名。


比如,2024年,《经济学人智库》EUI报告中,新加坡高居亚洲宜居城市第三名;而在ECA国际的地区调研显示,自2005年以来,新加坡连续16年被评为东亚外派员工最宜居城市。


为什么?


这正是今天我们真正要聊的重点。


因为这背后,既有前瞻的规划与设计,也有环境、社会双重机制配合。


一、核心机制一:生态—通风—水系统的协同策略


新加坡首先是打出了一整套系统性“组合拳”——生态绿化、通风走廊、水体调控,环环相扣、步步为营。


首先是“绿”。


新加坡大力推进城市绿化,通过建筑、街区、公园、湿地织成了密密实实的绿网。


一方面,岛上已有多个大型自然保护区和公园(如中央集水区)以及互联的公园连接廊道(Park Connector Network),截至2024年底已建成391公里连通步道 ,让居民更易接触自然。



另一方面,新加坡鼓励“天空绿化”(Skyrise Greenery),对新建项目提供补贴。截至目前,园林局支持建成屋顶绿化约72公顷、垂直绿化约5公顷 ,2030年目标建成约200公顷(《可持续新加坡蓝图》提出)。


这些屋顶花园、绿墙和城市森林通过遮阳与蒸散作用,能显著降低局部温度,调节湿度。


第二环:风。


新加坡是少数把“风”写进城市总规的国家——新加坡通过预留疏林走廊与开放空间,让季风和海风在都市内流动,配合建筑之间的天井廊桥实现自然通风。


例如,政府为林多山(Lentor Hills)新区划定北–南向风廊,保护区域内建筑布局,优化迎风坡度 。


URA和研究团队利用数值天气模型和建筑流体动力学模拟分析,新规划区(如伦东、裕廊湖畔等)都进行了风场仿真,调整建筑体块的间距、朝向和高度,以增强主导风向通风能力 。


URC顾问还通过大型CDF仿真和传感网收集数据,推敲每栋楼的朝向、间距、高度,确保海风能穿过建筑缝隙。


研究显示,有风配绿植的地方,体感温度至少能下降2°C。


第三环:水。


新加坡是一个经常会强降雨和台风洪涝风险的国家。


在如何与“水”相处这方面,新加坡通过“活水美好环境(ABC Waters)”计划将传统灰色排水设施改造为蓝绿基础设施 。


例如,新加坡PUB(国家水务局)将沿河道打造雨水花园、湿地、亲水步道等,将雨水引入生态系统,加缓流速并净化雨水。


ABC Waters项目不仅减少洪涝、提高排水韧性,还将开放水体作为亲水公园,提升城市活力 。


在热管理上,水体和湿地也能发挥蒸发降温作用:


在日照下,开阔水面蒸发蒸腾能有效降低周边气温。亚洲研究也显示,城市水体(湖泊、河流、湿地)可显著缓解局部热岛 。新加坡的策略是“蓝绿”并举:绿地提供遮阴与蒸散,水体通过自然蓄水与蒸发,共同降低街区温度。


同时,通过社区游憩功能的结合,如滨水公园与亲水步道,让市民自发参与护水意识教育 。


最关键的一环:协同。


具体来说,就是生态—通风—水体三者协同布局、彼此成全。


绿地和水体提供遮阴与蒸散冷却,同时预留空间增强风场;通风廊道确保气流流通,把城市中热空气带走,引入水体和森林的凉爽空气。


瑞士ETH的研究指出,植被可为热带城市降温,但要考虑风场与树冠布局。新加坡的实践也是精心权衡:如在重要风廊两侧保留一定的街道宽度和公园,而非密集高树;湿地设计尽量连通河网,增强风与水交互;屋顶和立面绿化同时兼顾阳光遮挡与通风。


新加坡通过“生态—通风—水体”的综合布局,实现了多重降温与韧性目标。

二、核心机制二:绿色建筑与微气候调控


新加坡控温降温的第二个秘诀在于:


把建筑“长成热带本地人”——懂风向、会遮阳、能储能、还自己发电。


首先这得有标准!


早在2005年,新加坡建筑与建设局(BCA)就推出了自己的绿色建筑认证体系——Green Mark。该体系没有照搬国外标准,而是从一开始就为“热带气候”量身打造。


新加坡政府设定目标:


到2030年,80%的建筑(按总楼面面积计算)须达到绿色标准。这一认证体系涵盖建筑节能、节水、室内环境质量、可持续建材等多个方面,其中“气候响应设计”是核心考核项。


因此,从公寓楼到写字楼,新项目都需考虑日照遮挡、自然通风、低能耗系统等设计,以应对热带高温。


近年来,BCA更新标准,进一步提升能耗和碳排放要求,强调可维护性和低碳建材。


同时,新加坡还推出高性能建筑(Super Low Energy, Net-Zero)等项目,鼓励建筑达到超低能耗。


有了标准,还得有好设计。


新加坡的建筑特别注重高密度微气候设计。


设计师会通过引入“通风廊桥”与开敞天井来增强建筑自身的通风散热。


例如,位于碧山(Bukit Pasoh)的150米高SkyVille@Dawson公寓包含贯通整个塔楼的立体廊桥,当无外风时借助底层与高层间温差形成“热堆”效应,实现自循环通风 。这一垂直开敞空间让热空气上升,将凉爽空气吸入下层,令公寓内部较为凉爽 。


建筑师还强调大体量楼形与宽阔中庭:


如奥索西斯酒店(Oasia Hotel)和泛太平洋大厦(Pan Pacific Orchard)等项目,都包含大尺度植被平台与中空天台  。例如泛太平洋大厦(Pan Pacific Orchard),其四层错位的空中花园与大型幕墙,既形成半开放的遮阴空间,又将热辐射隔离,创造舒适的“空中花园”效果。


实测表明,此类绿化与通风设计可令建筑表面温度大幅降低,对比普通光面建筑可少十几度。


在设计之外,还有设备。


新加坡常用大型挑檐、百叶帘、遮阳格栅等遮阳装置,有效阻挡太阳辐射并引导风流入室内。随着数字化技术发展,不少项目配备太阳辐射和温湿度传感器,自动调节遮阳板、光闸或通风机。


新加坡在建筑内部也引入智能节能控制和被动系统,鼓励屋顶光伏发电、雨水回收以及可再生材料。


例如,新加坡国立大学的Net-Zero建筑(SDE4)的建筑设计思路从“盒子”转向“容器”——内外连通、绿水相融,营造半开放且可呼吸的空间体系,以弱化热带高温对居住者的影响,同时它的屋顶装有1200多个太阳能板,每年制造的再生能源足以满足自身用电需求,不加重环境负担,此外建筑利用较高设定温度(空调24°C)结合大功率吊扇,兼顾舒适度与节能。


政府还为既有建筑提供节能改造补贴(如Super Low Energy计划),逐步降低城市整体能耗。目前近半数建筑已获得绿色认证。


建筑群层面,通过社区中心、图书馆等公共建筑普遍设冷却避难空间,并推广可穿戴空调、冷链配送等创新,以减缓极端高温下的居住压力。


三、核心机制三:社会机制与治理模型


如果说绿化和建筑是新加坡城市抗热的“骨架”,那么社会机制和治理模型,就是那一层“肌理”,它负责回应最细微的体感温差、最脆弱的那群人,也塑造着一座城市真正的温度。


在新加坡,当热浪到来,不少社区的活动中心、组屋公共区、康乐俱乐部,会悄然变身为“城市冷岛”——这里实打实装了空调、设了座椅、备了清水,专为高风险人群开放。


这类避暑点最早由新加坡国大医学院热韧性中心提出,现在正在被越来越多的邻里采纳。



当然,要守护好这些温度敏感人群,还靠一整套社会感知机制


在卫生部门的支持下,社区站点会登记独居长者名单,每逢极端天气便逐一打电话、入户拜访,提醒其开窗通风、补水降温。


一些慈善组织也会联合健保机构发起“送清凉”活动,送上冷饮、降温贴,甚至空调补贴。这个过程看似琐碎,却在为城市织起一张抗热的“社会韧性网”。


同时,公众教育变成了重要一环。


新加坡的天气APP myENV,每天不只报温度,还推送“热指数”、给出户外活动建议,甚至会弹出“热浪健康提醒”。从官方科普海报到地铁电视屏,从学校课程到企业晨会,“如何合理穿着、如何节能降温、如何判断中暑前兆”,早已融入了日常生活。


再比如水资源教育,新加坡不再只靠课堂,而是在ABC Waters的每一条滨河步道上都设有解说牌,孩子们从小学起就参与种树、设计环保比赛,公益机构如世界自然基金会也会开展有趣的校园环境项目——降温,从娃娃抓起。


在这个热带城市里,新加坡正用一套软硬兼具的城市韧性方案,回答一个更长远的问题:


在一个越来越热的世界里,如何构建一个“有韧性的城市”?


新加坡说,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不仅借力自然,也用了技术手段,还需要有“有回应、有行动、有温度”的集体适应力。


新加坡的故事就说到这儿。


如果说高温是未来全球的通用语言,那每一座城市,是否也准备好了用自己的方式,去给出回答?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TOP创新区研究院,作者:TOP创新区研究院、FTA Group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