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搜狐财经
作者|刘相君
近日,芯迈半导体技术(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芯迈半导体”)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计划主板上市。
这家成立仅六年的功率半导体企业头顶多个行业光环:全球智能手机PMIC(电源管理集成电路)市场第三、过去十年全球OLED显示PMIC总出货量第一。
与耀眼市场地位形成刺眼对比的,是招股书披露的财务困境:三年累计亏损近14亿元,营收连年下滑,毛利率持续萎缩。在宁德时代、小米等明星资本加持下,芯迈半导体带着巨额亏损和高度集中的客户风险,向资本市场发起冲刺。
毛利率走“下坡路”,三年累亏近14亿
芯迈半导体成立于2019年,总部位于杭州,是一家拥有从IC设计、制造、到销售为一体的半导体垂直整合型公司。芯迈提供全球领先的智能手机、LCD / OLED平板显示高集成度模拟芯片解决方案,以及面向5G通信、服务器、汽车的高端功率器件解决方案。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2024年的收入计算,公司在全球智能手机PMIC市场排名第3位,在全球显示PMIC市场排名第5位,按过去十年的总出货量计算,公司在全球OLED显示PMIC市场排名第1位。
在光鲜市场地位背后,芯迈半导体的财务表现呈现令人忧虑的趋势。招股书披露,2022年-2024年(报告期),公司营收持续下滑,分别为16.88亿元、16.40亿元和15.74亿元;年内亏损分别为1.72亿元、5.06亿元和6.97亿元,亏损幅度连年扩大,三年累计亏损13.75亿元。
亏损扩大的同时,公司毛利率从2022年的37.4%一路下滑至2024年的29.4%。对于毛利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芯迈半导体称:“主要由于海外市场竞争加剧,导致公司电源管理IC产品的毛利率下降,同时公司扩展中国业务,且公司中国业务起步阶段的毛利率水平相对较低。”
现金流状况同样不容乐观。芯迈半导体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从2022年的22.56亿元降至2024年的15.39亿元,三年间消耗超过7亿元现金储备。不难注意到,2023年-2024年间数据变化幅度较大,芯迈半导体称主要由于公司将8.91亿元投资结构性存款,用作现金管理措施的一部分。
小米、宁德时代、红杉“押注”
对于芯迈半导体而言,亏损扩大本已承压,研发投入的持续加码则进一步加剧了现金流的“失血”速度。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支出分别为2.46亿元、3.36亿元和4.06亿元,研发占比从14.6%增至20.5%,进一步攀升至25.8%。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由335名专业人员组建的高水平研发团队。据了解,公司目前已获得150项全球专利,涵盖功率器件及PMIC多个关键领域。
高强度研发叠加持续亏损,对现金流来说是不小的“冲击”。支撑芯迈半导体豪赌未来的,是其背后豪华的资本阵容。
芯迈半导体成立的第二年公司就完成A轮融资,投资名单“星光熠熠”,小米长江、宁德时代、红杉资本等知名企业和机构“现身”投资方名列,国家大基金二期、深创投、广汽资本、君联资本、高瓴创投、华登国际、浙江金控、浙大联创投资、长石资本等投资方也纷纷“入局”。
从团队背景来看,貌似也是“大佬”云集。49岁的任远程担任公司总经理,其在半导体行业拥有逾20年的技术及管理经验,曾任职于Monolithic Power Systems, Inc.(一家纳斯达克上市公司,股份代号:MPWR)。
今年6月刚获调任为非执行董事的张帅曾就职泰凌微、兆易创新、瑞芯微、赛微电子等多家上市公司;芯迈半导体CFO李晓蕾曾任普华永道合伙人;集团销售副总裁梁建雄曾就职于上市公司中兴通讯。
单一大客户贡献超六成营收,客户集中度高
公司产品涵盖三大技术领域:移动技术、显示技术和功率器件,广泛应用于汽车;电信设备,包括基站和网络通信和器件;数据中心,包括AI服务器;工业级应用,包括电机驱动、电池管理系统(BMS)、绿色能源设备和人形机器人;及消费电子产品,包括智能手机和电视。
电源管理IC产品是为芯迈半导体贡献超九成营收的核心产品,由于下游消费需求的疲软以及公司的海外客户在消费电子市场面临的全行业逆风,电源管理IC产品营收持续走低,产品毛利率从2022年的38.1%下滑至2024年的32.9%,同步影响公司业绩表现。
报告期各期,公司的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票据分别为1.25亿元、1.41亿元及1.56亿元。公司就电源管理IC及功率器件产品给予客户的信贷期通常为自发票日期起0-90天。据了解,公司通常于三个月内收回贸易应收款项。
数据显示,公司的贸易应收款项周转天数由2023年的29.1天增至2024年的33.9天。芯迈半导体在招股书中明确提到:“我们无法保证我们将能够及时收回全部或任何贸易应收款项,或根本无法收回该等款项。我们的客户可能会面临意外情况。”
客户高度集中是芯迈半导体发展风险之一,公司存在单一大客户贡献超六成营收的情况。
2022年-2024年,芯迈半导体前五大客户分别占公司总收入的87.8%、84.6%及77.6%。其中,单一最大客户分别占同期总收入的66.7%、65.7%及61.4%。这意味着,任何主要客户流失,或该等客户订单骤减且未能及时获得业务替代,均可能导致公司收入与现金流大幅萎缩。公司在招股书中坦言:“我们依赖主要客户,这可能使我们面临收入波动或下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