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还能涨!央行已经连续8个月增持黄金。
就在昨天,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双双公布最新数据:截至6月底,央行黄金储备达到7390万盎司,实现了连续第8个月增持!同时,外汇储备规模达33174亿美元,保持了连续6个月的增长,并且连续19个月稳站3.2万亿美元大关。
央行执着买黄金,背后传递出什么信号?
连续八个月增持黄金,其实是一个有迹可循的战略布局。 要知道,央行在经历了连续18个月增持后,曾在去年5月短暂按下暂停键,但从去年11月起就重启购金模式,一路增持到今年6月底,铸就了如今的“八连增”。
短期来看,这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当前国际地缘政治风险依然高企,特别是关税谈判,正处于关键且微妙的阶段,充满了不确定性。市场避险情绪始终存在,而黄金作为历经千年考验的“避险资产”,其价值在这种环境下自然更加凸显。央行选择在此时持续买入,能够有效管理国家储备资产的风险敞口,对冲其他类别金融资产,尤其是美元资产可能面临的波动。
同时,这也与黄金市场的强势表现密不可分,尽管上半年国际金价气势如虹,涨幅超过25%,创下近二十年最佳半年表现,但进入5、6月份后,金价出现了一定的高位震荡和技术性调整。央行选择在这个窗口期稳步增持,也包含了控制增持成本、优化买入时机的战术考量。
然而,如果仅仅把央行的购金行为理解为短期的避险或战术操作,那显然低估了其战略深意。
从更长远、更根本的视角看,持续增持黄金是中国优化国际储备资产结构的核心战略举措。 来看一个关键数据:截至6月末,中国央行持有的黄金储备,按市值计算大约相当于2429亿美元,占同期3.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比例是7.32%。这个数字,如果我们放到全球范围内去比较,就会发现它显著低于全球央行平均约15%的黄金储备占比水平。
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外汇储备中,美元及美债的占比相对偏高。在全球“去美元化”浪潮涌动、对美元作为单一主导储备货币的依赖风险日益受到关注的背景下,持续、稳步地增加黄金储备,就是为了主动降低对单一货币的过度依赖,实现储备资产的多元化、安全化,增强整个国家储备体系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世界黄金协会最新发布的《2025年央行黄金储备调查》显示,高达95%的全球央行预计未来一年将继续增持黄金。当全球央行都在加速奔向黄金,这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黄金的时代价值,正在被重新定义。看懂央行的“买买买”,或许你就看懂了国家在布怎样一盘大棋,黄金的未来之路,或许比我们想象的更长远!